云冈石窟的窟顶雕刻造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6 21:28
云冈石窟由北魏皇家主持开凿,代表了公元五世纪世界美术的最高水平。在七十余年的建造过程中,先后尝试有多种石窟样式:穹窿顶、平面马蹄形洞窟,方顶方形洞窟,“吕”字形前后室洞窟,以及双窟组合、三窟组合等。基本趋势是日益复杂和日益规范。作为各类洞窟的重要组成部分,窟顶雕刻也变化多端,基本呈现出逐渐丰富和成熟的趋势。北魏工匠在雕刻过程中,并不是生搬硬套印度或犍陀罗佛教的建筑造型,而是根据洞窟形制和大乘佛教宇宙空间概念,合理设计出不同的雕刻造型,并与洞窟壁面佛教主体雕刻相呼应,展现出完整的佛陀庄严场景和天宫佛殿艺术造型。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云冈石窟现存较为完整的60座窟顶,首先将其梳理,对其做一个类型学上的分类,找出其演变规律;其次对窟顶的雕刻造型做一个研究,探讨不同窟顶上的不同造型的来源与内涵,分析其存在于窟顶上的象征意义;第三,对不同的窟顶形制做一个溯源,分析云冈石窟窟顶形制的来源以及对后来营造石窟的影响。最后对以上内容做一个总结,分析在云冈石窟三期发展阶段中,不同阶段的窟顶与其他时期、其他类型的窟顶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最终找出云冈石窟窟顶发展的规律,研究其如何表达佛国世界这一思想内涵。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Aa型穹窿顶,第19-1窟窟顶
对聘允??辞典》中对飞天的定义为:佛教护法之一。在佛教中,婆娑世界由多层次组成,有诸多天界的存在,如三十三天、兜率天等,这些天界的众生就是天人,亦称天神,常简称为天,飞天即是此意。飞天也是歌神乾闼婆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部众诸神。①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三人合作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中明确提出云冈石窟的飞天造型有着印度佛教艺术与汉代石刻两种源头②。佛利尔美术馆收藏的公元前2世纪古印度早期佛教石刻壁画上雕刻的飞天形象(图2.2)为:颈部戴项圈,裸露上身,右手上举、持物,披帔帛,双腿后屈,跣足,面容饱满。除去头饰之外,这种飞天的飞行姿态、服饰动作与早期新疆、敦煌、平城等地区的飞天并无太大差别。印度飞天造型在经由西域传入中国之后与当地文化结合构成了汉式飞天。例如炳灵寺石窟第169窟中的飞天形象(图2.3):有头光、梳高髻、束发带、着耳珰、披帔帛、下身着长裙、跣足。这种形象在发型、容貌上对印度飞天进行了汉化,与云冈石窟早、中期的飞天形象较为吻合。图2.2印度早期飞天③图2.3炳灵寺169窟飞天④①王恒编.云冈石窟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228.②“要从考验飞天的来源方面来考察它们,则我们不能不先以汉代石刻中与飞仙相似的神话人物,和印度佛教艺术中的飞仙,两相较比着看。结果极明显的,看出云冈的露脚,肥笨做跳跃状的飞仙,是本着印度的飞仙模仿出来的无疑,完全与印度飞仙同一趣味。而那后者,长裙飘逸的,有一些并着两腿,望一边曳着腰身,裙末翘起,颇似人鱼,与汉刻中鱼尾托云的神话人物,则又显然同一根源。”引自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见: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编,云?
恐谥钌瘛"?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三人合作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中明确提出云冈石窟的飞天造型有着印度佛教艺术与汉代石刻两种源头②。佛利尔美术馆收藏的公元前2世纪古印度早期佛教石刻壁画上雕刻的飞天形象(图2.2)为:颈部戴项圈,裸露上身,右手上举、持物,披帔帛,双腿后屈,跣足,面容饱满。除去头饰之外,这种飞天的飞行姿态、服饰动作与早期新疆、敦煌、平城等地区的飞天并无太大差别。印度飞天造型在经由西域传入中国之后与当地文化结合构成了汉式飞天。例如炳灵寺石窟第169窟中的飞天形象(图2.3):有头光、梳高髻、束发带、着耳珰、披帔帛、下身着长裙、跣足。这种形象在发型、容貌上对印度飞天进行了汉化,与云冈石窟早、中期的飞天形象较为吻合。图2.2印度早期飞天③图2.3炳灵寺169窟飞天④①王恒编.云冈石窟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228.②“要从考验飞天的来源方面来考察它们,则我们不能不先以汉代石刻中与飞仙相似的神话人物,和印度佛教艺术中的飞仙,两相较比着看。结果极明显的,看出云冈的露脚,肥笨做跳跃状的飞仙,是本着印度的飞仙模仿出来的无疑,完全与印度飞仙同一趣味。而那后者,长裙飘逸的,有一些并着两腿,望一边曳着腰身,裙末翘起,颇似人鱼,与汉刻中鱼尾托云的神话人物,则又显然同一根源。”引自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见: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编,云冈石窟百年论文选集(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3.③图片引自王诗晓.从早期墓葬佛教图像看飞天艺术母题兴起与佛教初传中国路线[J].民族艺术,2019(06):125.④图片引自孙立婷.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图式及其渊源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8: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早期墓葬佛教图像看飞天艺术母题兴起与佛教初传中国路线[J]. 王诗晓. 民族艺术. 2019(06)
[2]云冈第五窟刍议[J]. 杭侃. 石窟寺研究. 2018(00)
[3]新疆石窟中的“套斗式”藻井艺术研究[J]. 李笑笑.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06)
[4]云冈石窟窟顶雕饰图案[J]. 张华. 敦煌研究. 2003(04)
硕士论文
[1]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图式及其渊源研究[D]. 孙立婷.南京艺术学院 2018
[2]敦煌莫高窟石窟窟顶形制演变研究[D]. 杨赫赫.兰州大学 2017
[3]魂归苍穹[D]. 胡成旭.西安美术学院 2015
本文编号:3440524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Aa型穹窿顶,第19-1窟窟顶
对聘允??辞典》中对飞天的定义为:佛教护法之一。在佛教中,婆娑世界由多层次组成,有诸多天界的存在,如三十三天、兜率天等,这些天界的众生就是天人,亦称天神,常简称为天,飞天即是此意。飞天也是歌神乾闼婆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部众诸神。①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三人合作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中明确提出云冈石窟的飞天造型有着印度佛教艺术与汉代石刻两种源头②。佛利尔美术馆收藏的公元前2世纪古印度早期佛教石刻壁画上雕刻的飞天形象(图2.2)为:颈部戴项圈,裸露上身,右手上举、持物,披帔帛,双腿后屈,跣足,面容饱满。除去头饰之外,这种飞天的飞行姿态、服饰动作与早期新疆、敦煌、平城等地区的飞天并无太大差别。印度飞天造型在经由西域传入中国之后与当地文化结合构成了汉式飞天。例如炳灵寺石窟第169窟中的飞天形象(图2.3):有头光、梳高髻、束发带、着耳珰、披帔帛、下身着长裙、跣足。这种形象在发型、容貌上对印度飞天进行了汉化,与云冈石窟早、中期的飞天形象较为吻合。图2.2印度早期飞天③图2.3炳灵寺169窟飞天④①王恒编.云冈石窟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228.②“要从考验飞天的来源方面来考察它们,则我们不能不先以汉代石刻中与飞仙相似的神话人物,和印度佛教艺术中的飞仙,两相较比着看。结果极明显的,看出云冈的露脚,肥笨做跳跃状的飞仙,是本着印度的飞仙模仿出来的无疑,完全与印度飞仙同一趣味。而那后者,长裙飘逸的,有一些并着两腿,望一边曳着腰身,裙末翘起,颇似人鱼,与汉刻中鱼尾托云的神话人物,则又显然同一根源。”引自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见: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编,云?
恐谥钌瘛"?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三人合作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中明确提出云冈石窟的飞天造型有着印度佛教艺术与汉代石刻两种源头②。佛利尔美术馆收藏的公元前2世纪古印度早期佛教石刻壁画上雕刻的飞天形象(图2.2)为:颈部戴项圈,裸露上身,右手上举、持物,披帔帛,双腿后屈,跣足,面容饱满。除去头饰之外,这种飞天的飞行姿态、服饰动作与早期新疆、敦煌、平城等地区的飞天并无太大差别。印度飞天造型在经由西域传入中国之后与当地文化结合构成了汉式飞天。例如炳灵寺石窟第169窟中的飞天形象(图2.3):有头光、梳高髻、束发带、着耳珰、披帔帛、下身着长裙、跣足。这种形象在发型、容貌上对印度飞天进行了汉化,与云冈石窟早、中期的飞天形象较为吻合。图2.2印度早期飞天③图2.3炳灵寺169窟飞天④①王恒编.云冈石窟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228.②“要从考验飞天的来源方面来考察它们,则我们不能不先以汉代石刻中与飞仙相似的神话人物,和印度佛教艺术中的飞仙,两相较比着看。结果极明显的,看出云冈的露脚,肥笨做跳跃状的飞仙,是本着印度的飞仙模仿出来的无疑,完全与印度飞仙同一趣味。而那后者,长裙飘逸的,有一些并着两腿,望一边曳着腰身,裙末翘起,颇似人鱼,与汉刻中鱼尾托云的神话人物,则又显然同一根源。”引自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见: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编,云冈石窟百年论文选集(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3.③图片引自王诗晓.从早期墓葬佛教图像看飞天艺术母题兴起与佛教初传中国路线[J].民族艺术,2019(06):125.④图片引自孙立婷.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图式及其渊源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8: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早期墓葬佛教图像看飞天艺术母题兴起与佛教初传中国路线[J]. 王诗晓. 民族艺术. 2019(06)
[2]云冈第五窟刍议[J]. 杭侃. 石窟寺研究. 2018(00)
[3]新疆石窟中的“套斗式”藻井艺术研究[J]. 李笑笑.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06)
[4]云冈石窟窟顶雕饰图案[J]. 张华. 敦煌研究. 2003(04)
硕士论文
[1]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图式及其渊源研究[D]. 孙立婷.南京艺术学院 2018
[2]敦煌莫高窟石窟窟顶形制演变研究[D]. 杨赫赫.兰州大学 2017
[3]魂归苍穹[D]. 胡成旭.西安美术学院 2015
本文编号:3440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440524.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