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印象派的视觉革命和美学风格

发布时间:2021-11-12 05:26
  以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等画家为代表的早期印象派之所以被视作现代艺术出场的重要标记之一,首先在于他们引发了一场关于“平面性”的视觉革命。通过叛离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不断完善的透视法则,早期印象派画家重新回到了绘画自身的物质性基础及其二维平面性特征。与此同时,早期印象派画家在新的视觉语言的探索中,不仅注重光、色等绘画要素的创造性表达,实现了从利用人造光到自然光、利用环境色到固有色的视觉革命;也在捕捉真实印象的表征诉求中,形成了具有表现性和个性化的笔触,并以此来回应他们眼中所见的世界。然而,早期印象派在艺术史和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只是技法层面的革命,更为重要的是,该画派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性的发生提供了视觉“证据”——印证着视觉现代性的特质,并标记了观看关系的转型。这尤为集中的体现在莫奈等多位画家对传统绘画所建构的全知全能型视觉模式的挑战上。通过空间深度的压缩和二维平面的强化,艺术家们引导观者意识到绘画的实物性以及视觉的有限性,从而诱发观者进行移动观看的欲望,以颠覆从固定的、理想的、唯一的视角观看画作的传统。随之,由早期印象派画家在绘画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的观看方式,在看与被看的视线交错中...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早期印象派的视觉革命和美学风格


克劳德·莫奈,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藏

莫奈,油画,布面,和服


硕士学位论文-12-逝不见了。绘画在光源消失后彻底显现出空间结构的平面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绘画重新回到了视觉艺术的行列,它展现的是其自身,本质也回归于自身。纵观西方绘画史,从早期印象派开始的平面性变革,至少存在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画家在平面空间结构中进行的诸如消除光源等技法变革,更好地展示了绘画的纯粹性及其物质性特征,使观者真正意识到:绘画作品作为实体而存在。第二,绘画从三维空间走向二维平面,“迫使”画家们不得不将抽离传统绘画、开辟新路径的要求诉诸于画面的视觉内容,而画面的视觉内容主要借助光色、笔触等要素才能得以表现。当早期印象派画家,尤其是莫奈将描绘眼睛所见的客观现实的第一印象作为绘画的第一诉求时,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继“画什么”得到解答之后接踵而至,即“怎么画”?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反映在以莫奈为代表的早期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之中,简单来说,画家们制造了一场关于光色和笔触的革命。第三,就观看角度来说,画面中呈现的非视觉性内容引导“观者走离日常辨认性视看,进入真正审美的感受性视看。”①左图1-1克劳德·莫奈,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1876,布面油画,231.8cm×142.3cm,私人收藏右图1-2爱德华·马奈,奥林匹亚,1863,布面油画,130.5×190cm,奥赛美术馆①王才勇.美术现代性的起源及对东亚传统美术的再认识——走向跨文化美术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9(03):227.

爱德华,油画,布面,美术馆


论早期印象派的视觉革命和美学风格-13-图1-3爱德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1863,布面油画,208×264cm,奥赛美术馆第二节从人造光色到自然光色的革命当绘画不再受限于立体透视的空间想象,如何在二维平面的基础上,利用绘画性要素进行创新实践、摆脱传统绘画的藩篱就成为了早期印象派画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巴比松画派、光学理论等现实条件和实证主义哲学的助推下,莫奈、雷诺阿、毕沙罗等人开始走向室外,抛开学院派的精致教条转而描绘眼见的“真实”。在利用光色变换描绘真实印象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固有色”到“环境色”的变革,光色的革命不仅解散了传统绘画的固有信念,也推动了以纯粹的绘画形式要素为主导的视觉审美体验。走向室外如实描绘所见,这主要是受到巴比松画派、库尔贝等现实主义画家的启发。19世纪40年代,在思想家卢梭“返回自然”的倡导下,一些青年画家先后走出画室,走向巴黎郊外枫丹白露森林边的小村镇,他们反对充满想象的理想化风景,反对通过线性透视的方式制造全景构图,倡导将眼睛观察到的自然界绘于纸上。这些青年画家的作品大多描绘了客观世界的自然现象:雷电声光、风霜雨雪、朝夕晨雾等。巴比松画派对自然界的观察,尤其是对光线和空气的关注,有效提升了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效果。在巴比松画派的众多青年画家中,通常认为柯罗是对莫奈影响最大的,在他的画中,光被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柯罗擅长分辨光的微妙变化,习惯使用明亮的颜色进行表达。巴比松画派基于自然界的直接观察,对莫奈走向户外写生的启示作用不言而喻。除此之外,无论在印象派画史还是在莫奈的个人传记中,都会提及库尔贝,因为这位现实主义画家曾对莫奈


本文编号:3490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490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3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