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自恋者的疼痛共情——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4-04-14 04:19
目的:为了了解隐性自恋对疼痛面孔和中性面孔的注意偏向机制以及对其疼痛共情的影响,实验一采用点探针任务结合疼痛评估任务评估隐性自恋者注意偏向差异及对其疼痛共情的影响。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使用眼动设备来追踪被试在观看图片刺激材料时的注意变化机制,从更深层次研究隐性自恋个体与在与他人进行疼痛共情时采用的认知模式,以及此认知模式如何影响隐性自恋者的疼痛共情。方法:实验一,选取大学生被试136名,首先完成HSNS量表和PANAS量表,随后进行点探针任务和疼痛评估任务,疼痛评估任务以疼痛程度评分作为行为指标,点探测任务以注意偏向为指标(注意偏向:疼痛不一致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疼痛一致的平均反应时)。探测点出现的位置与疼痛面孔呈现位置一致则为探测位置一致,出现的位置不同则为探测位置不一致。探讨被试隐性自恋程度、注意偏向与疼痛共情之间的关系。实验二:选取大学生被试136名,首先完成HSNS量表和PANAS量表,随后进行疼痛评估任务,以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评分作为行为指标,以首次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总的注视时间作为眼动指标。进一步探讨隐性自恋者对疼痛线索的注意机制,以及这种注意机制如何影响隐性自恋者的共情能...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自恋
2.1.1 自恋的类型
2.1.2 自恋的测量
2.2 共情
2.3 疼痛共情
2.3.1 疼痛共情的理论模型
2.3.2 疼痛共情神经机制
2.4 自恋与共情
2.4.1 隐性自恋与共情
2.5 自恋个体的注意偏向
2.5.1 注意偏向
2.5.2 注意偏向研究范式
3 研究一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方法
3.3.1 被试
3.3.2 材料
3.3.3 程序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
3.6 讨论
4.研究二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方法
4.3.1 被试
4.3.2 材料
4.3.3 程序
4.3.4 眼动数据记录
4.4 结果
4.5 讨论
5 总讨论
5.1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HSNS量表
附录二PANAS量表
附录三 研究一的描述统计结果
附录四 研究二的描述统计结果
附录五 研究一回归分析结果
附录六 研究二回归分析结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54107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自恋
2.1.1 自恋的类型
2.1.2 自恋的测量
2.2 共情
2.3 疼痛共情
2.3.1 疼痛共情的理论模型
2.3.2 疼痛共情神经机制
2.4 自恋与共情
2.4.1 隐性自恋与共情
2.5 自恋个体的注意偏向
2.5.1 注意偏向
2.5.2 注意偏向研究范式
3 研究一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方法
3.3.1 被试
3.3.2 材料
3.3.3 程序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
3.6 讨论
4.研究二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方法
4.3.1 被试
4.3.2 材料
4.3.3 程序
4.3.4 眼动数据记录
4.4 结果
4.5 讨论
5 总讨论
5.1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HSNS量表
附录二PANAS量表
附录三 研究一的描述统计结果
附录四 研究二的描述统计结果
附录五 研究一回归分析结果
附录六 研究二回归分析结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54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95410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