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的星星》探讨勒克莱齐奥的流浪主题

发布时间:2017-10-02 17:08

  本文关键词:从《流浪的星星》探讨勒克莱齐奥的流浪主题


  更多相关文章: 勒克莱齐奥 流浪主题 《流浪的星星》


【摘要】:《流浪的星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早期作品,是其将自身的写作和流浪结合的产物,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小女孩在战争和宗教的迫害下走上流浪之路。在小说中,作者本着对第三世界弱势群体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关注他们的灵魂与命运。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拥有两个特殊的身份:第三世界的女性和儿童,作为沉默而不被表述的群体,他们的存在得不到他人的重视,在灾难面前,他们只有通过祈祷和宗教信仰来获得精神上的依托,这种精神力量让他们怀揣着希望同命运抗争。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命运让两个小女孩踏上了流浪的征程,小说的情节随着两个小女孩脚步的移动而发展。拥有着知识分子身份的作家有义务用文字和作品来反映世界的真实,并借以传达一个作家的心声。勒克莱齐奥延续着家族的流浪传统,喜欢在多文化间穿梭,善于从各种文化体验中获取写作的素材,流浪的生活成就了勒克莱齐奥,他因此被冠以“流浪作家”的称号,流浪像一叶扁舟,载着勒克莱齐奥去探寻世界的真实,去实现生命的价值。本文以勒克莱齐奥的经典流浪小说—《流浪的星星》为研究对象,从揭示主题的角度给人以多层次的阅读和思考,尝试着探讨勒克莱齐奥作为一个流浪作家的思想体现。本文旨以主题研究作为切入点,从小说的交替叙述结构开始着手对勒克莱齐奥的经典流浪小说─《流浪的星星》中的流浪主题进行研究,同时借用陈昭荣先生提出的宗教流浪模式和精神流浪模式对小说中女主人公艾斯苔尔的宗教流浪和精神流浪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在结尾中道出了在世界总体和平的今天,因为一些历史和政治原因,冲突仍然存在,流浪的命运对于一些边缘人来说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对小说《流浪的星星》的探讨和分析既有其历史意义又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勒克莱齐奥 流浪主题 《流浪的星星》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5.074
【目录】:
  • 摘要4-5
  • Résumé5-9
  • Introduction9-13
  • Chapitre 1 Errance éternelle du peuple juif13-26
  • 1.1 En route: Fatalité interminable des Juifs13-17
  • 1.2 Errance religieuse d’Esther17-20
  • 1.3 Errance causée par de différentes croyances20-22
  • 1.4 Voyageur—Le Clézio22-26
  • Chapitre 2 Voyage d’esprit et paradoxe existentiel26-36
  • 2.1 Recherche spirituelle d’Esther26-29
  • 2.2 Question identitaire et recherche de l’identité29-33
  • 2.3 Transmigration du sort: symphonie entre le départ et le retour33-36
  • Chapitre 3 Révélations du thème d’errance36-48
  • 3.1 Citoyen du monde et humaniste—Le Clézio36-38
  • 3.2 Ecrivains errants en suspension38-40
  • 3.3 Fardeau de l’écrivain: sauver la vie de catastrophe par les oeuvres40-43
  • 3.4 Expression du thème d’errance43-48
  • 3.4.1 Structure circulaire faisant écho au thème43-45
  • 3.4.2 Extension du thème en utilisant le petit événement pour refléter legrand sujet45-48
  • Conclusion48-51
  • Notes51-52
  • Bibliographie52-54
  • Remerciements54-55
  • Curriculum vitae et publication pendant le programme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枢元;张守海;;勒克莱齐奥与我们[J];文艺争鸣;2009年01期

2 邱睿;;勒克莱齐奥的中国式阅读——兼论《乌拉尼亚》和《桃花源记诗并序》[J];名作欣赏;2009年05期

3 勒克莱齐奥;余中先;;在悖论的森林中——勒克莱齐奥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说(摘选)[J];外国文学动态;2009年01期

4 宋晓春;言岚;;勒克莱齐奥的文学生态观[J];求索;2009年01期

5 鲁京明;冯寿农;;与沙漠的和谐结合——析勒克莱齐奥的《沙漠》[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6 袁筱一;;探索人性的寓言世界——论勒克莱齐奥的作品[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7 谭成春;;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历程简述[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8 高方;许钧;;试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与创作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9 卢志博;;物质的遮蔽和反物质主义的“战争”——勒克莱齐奥《战争》评析[J];新东方;2009年04期

10 马玉琛;;作家不可以做词奴——兼评勒克莱齐奥的《战争》[J];小说评论;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娴;;勒克莱齐奥《沙漠》一书中的嵌套结构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樊伊人;;追寻的旅程——评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钧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我所认识和理解的勒克莱齐奥[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曾进邋董铭;勒克莱齐奥 人生和作品一样传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董强;勒克莱齐奥:其人,其作品[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晓阳;诺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成名作全新面市[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CBN记者 苏娅;勒克莱齐奥:愿与杜甫结伴旅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勒克莱齐奥文学,通过梦想解除枷锁[N];文汇报;2009年

7 翟业军;勒克莱齐奥《奥尼恰》:逆流而上,来到异托邦[N];文艺报;2011年

8 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靠了革命,我们今天才有可能坐在这里”[N];南方周末;2011年

9 本报记者 姜小玲;我在一笔一画中感受到幸福[N];解放日报;2011年

10 深圳商报驻沪记者 卢羽华;演讲“太法国” 读者“听不懂”[N];深圳商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璐;回归自然[D];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利华;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生态思想[D];苏州大学;2010年

2 关晶;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勒克莱齐奥[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雪娇;论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流浪主题[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s,

本文编号:960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960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4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