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低山丘陵区季节性积雪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积雪深度 + 积雪密度 ; 参考:《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为探究东北低山丘陵区冬季积雪物理特性变化过程,利用超声雪深监测仪和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采集积雪物理特性(积雪深度、积雪密度、液态含水率)数据,分析积雪深度、密度和液态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其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主要积雪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下旬,积雪深度与雪层温度、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降雪量呈正相关关系。积雪消融主要集中在10:00—18:00之间,且积雪消融相对于气温表现出滞后性,滞后时间约为4h。积雪初(12月1日观测),雪底层密度为0.198g/cm~3,表层为0.126g/cm~3,从底层至表层呈逐渐减小趋势。随着雪底层形成深霜,中间层5—10cm的积雪密度大于表层和底层。积雪0—5,5—10,10—15cm层平均液态含水率分别为0.308%,0.319%和0.205%,中间层最高,整体表现为单峰型。积雪液态含水率与积雪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66,p0.05)。研究结果将为融雪径流形成、融雪侵蚀防治以及季节性积雪区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process of snow cover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in northeast hilly region in winter, the data (snow depth, snow density, liquid moisture content) were collected by ultrasonic snow depth monitor and Snow Fork snow characteristic analyzer, and the snow depth was analyze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ensity and liquid water content with time and their change process in vertical profi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snow cover period is from late November to late February of the following year. The snow depth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now layer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amount of snow fall. The melting of snow was mainly between 10: 00-18: 00, and the time lag was about 4 hours. The density of the snow bottom is 0.198 g / cm ~ (3) and 0.126 g / cm ~ (3) at the beginning of snow cover (December 1), which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bottom to the surface. With the formation of deep frost at the bottom of the snow, the snow density of 5-10cm in the middle layer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urface layer and the bottom layer. The average liquid water content of 0-5 ~ 10 ~ (-10) ~ 10 ~ (-15) cm layer is 0.308% and 0.205%, respectively. The middle layer is the highest, and the whole is a single-peak typ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now moisture content and snow density.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the basic data for the formation of snowmelt runof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nowmelt erosion and the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function in seasonal snow cover areas.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沈阳天功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225) 辽宁省农业领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4054)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LJQ2013074)
【分类号】:P426.6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焦剑;谢云;林燕;赵登峰;;东北地区融雪期径流及产沙特征分析[J];地理研究;2009年02期
2 王秋香;魏文寿;王金民;;新疆北疆最大积雪深度EOF展开场的时间变化规律[J];冰川冻土;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何清;戴晓爱;向芷莹;;新疆铁路沿线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及减灾对策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2016年03期
2 薛爽;韩琦;惠秀娟;文杨;刘强;姜磊;徐苏男;;融雪期城市河流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12期
3 陈妮;冯学智;肖鹏峰;贺广均;;玛纳斯河流域春季雪层参数特性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5年05期
4 陆恒;魏文寿;刘明哲;韩茜;洪雯;;中国天山西部山区森林积雪消融过程观测分析——以巩乃斯河谷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5年05期
5 冯君园;蔡强国;李朝霞;孙莉英;;高海拔寒区融水侵蚀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15年03期
6 许剑辉;舒红;李杨;;基于MODIS雪盖数据的北疆雪深多元非线性回归克里金插值[J];国土资源遥感;2015年03期
7 陆恒;魏文寿;刘明哲;洪雯;韩茜;;融雪期天山西部森林积雪表面能量平衡特征[J];山地学报;2015年02期
8 冯君园;蔡强国;李朝霞;孙莉英;;那曲地区融水侵蚀引起沉积的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2期
9 邱璧迎;范昊明;武敏;周丽丽;贾燕锋;;上坡融雪径流对下坡融雪影响的模拟试验[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4年05期
10 王平;李浩;陈强;陈帅;徐金忠;宋春雨;张兴义;;典型黑土区不同尺度观测场地融雪径流[J];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长兴;;长江上游输沙尺度效应研究[J];地理研究;2008年04期
2 张永光;伍永秋;汪言在;刘宝元;;典型黑土区小流域浅沟侵蚀季节差异分析[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3 闫云霞;许炯心;;黄土高原地区侵蚀产沙的尺度效应研究初探[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08期
4 李发鹏;李景玉;徐宗学;;东北黑土区土壤退化及水土流失研究现状[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3期
5 崔彩霞,杨青,王胜利;1960-2003年新疆山区与平原积雪长期变化的对比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4期
6 彭京备,陈烈庭,张庆云;青藏高原异常雪盖和ENSO的多尺度变化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5年03期
7 车涛,李新;1993—2002年中国积雪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5年01期
8 董安祥,郭慧,王丽萍,梁天刚;近40年北疆年积雪日数变化的CEOF分析[J];高原气象;2004年06期
9 于春冬;龙凤山水库融雪径流预报[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4年02期
10 范昊明,蔡强国,王红闪;中国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环境[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人骏;论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以兰溪市甘溪流域为例[J];浙江地质;1999年02期
2 阎传海;徐州市低山丘陵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3 程伟民;;从生态观点谈湖南丘陵、山地的合理利用问题[J];经济地理;1984年02期
4 宁祥葆,潘之棣;介}9瓦屋刘_懥魇禋W站[J];水文工作通讯;1957年08期
5 张育德;;湘中丘陵沟谷发育的初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8年01期
6 倪绍祥;;陕晋蒙交界地带披砂岩丘陵区的侵蚀及其治理[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7 林永知;丘陵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1997年01期
8 王学明,苏祖芳;扬州市丘陵山区干旱特点及其水稻防旱减灾对策[J];贵州气象;1998年05期
9 廖晓勇,张先婉,彭奎;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优化利用[J];山地学报;2001年S1期
10 李i7,罗德富;我国南方山地和丘陵的荒漠化问题[J];中国沙漠;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勇飞;千怀遂;;丘陵地区坡耕地利用现状和治理对策探讨——以华南丘陵坡耕地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2 郭晓鸣;;丘陵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与突破选择——四川的实证分析[A];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谭晓东;谭嗣宏;;论太行山丘陵岗坡区类型划分及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A];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雷泽勇;班小峰;吕刚;张景明;;辽西低山丘陵区主要植物种生长状况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5 雷泽勇;班小峰;吕刚;张景明;;辽西低山丘陵区主要植物种生长状况分析[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舒丽;朱钟麟;陈强;刘定辉;陈尚洪;;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四川省成都平原和丘陵区水稻土微生物特性的影响[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张显双;李秋梅;张冰冰;张茂君;;吉林省低山丘陵区小流域生物高效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燮京;刘定辉;;四川紫色丘陵区旱作农业的土壤管理与水土保持[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郑新民;;黄土高原宽谷丘陵区生态环境分析与防治对策[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维雄;罗锡文;杨文钰;马荣朝;樊高琼;;四川丘陵区农机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仁寿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文君 通讯员 段国忠 杨卫平;灵寿丘陵经济使5万农民走上致富路[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闫丽静;丘陵区生态农业文章如何做[N];邢台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焦世平 《内蒙古日报》记者 尹志;汇能集团:丘陵地区善“汇水”[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4 傅雪军 记者 朱会伦;四川:构建经济环境效益并举生态圈[N];科技日报;2003年
5 ;治理模式优生态效益好[N];科技日报;2003年
6 韩江法;省林业厅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组验收[N];平顶山日报;2007年
7 夏治军;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挂牌[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8 郑新民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副局长,,教授级高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98O8课题主持人;宽谷丘陵区农牧综合开发模式与示范探讨[N];黄河报;2008年
9 本报通讯员 胡春龙;永康:丘陵区单季水稻节灌研究成效好[N];中国水利报;2007年
10 通讯员 赵力毅 韩玉峰 李新疆;天水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通过验收[N];天水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少博;基于丘陵地区环境特征的湖南住宅生成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2 李建华;小尺度丘陵区土地精细整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3 王椺烨;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集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虹荣;基于肥效试验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玉米施肥指标体系构建[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蒋平;紫色丘陵区坡耕地耕层适宜性诊断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周文刚;西南丘陵山区坡改梯工程量测算方法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叶晓伟;浙南丘陵山区梨—草—鸡复合系统生态经济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5 付登伟;四川紫色丘陵区不同粮草种植模式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李忠辉;农牧交错带缓坡丘陵生境特征及其改良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黄远飞;湖南丘陵地区城郊休闲型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邵景安;重庆市近郊丘陵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指标体系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9 刘灿;南充地区丘陵型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李林育;四川盆地丘陵区降雨侵蚀与输沙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
本文编号:1928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928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