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不同海拔红松林土壤微生物代谢特征与有机碳重要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6 13:17

  本文关键词:不同海拔红松林土壤微生物代谢特征与有机碳重要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林业大学》 2015年

不同海拔红松林土壤微生物代谢特征与有机碳重要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

王宁  

【摘要】:本文以长白山700~1200 m之间5个海拔高度的原始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6种胞外酶活性沿海拔的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生长季动态变化规律及差异机制;比较了不同海拔条件下土壤有机碳重要指标的差异变化;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土壤活性有机质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碳氮比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碳氮比在900 m达到最高(1287.18 mg·kg-1; 224.29mg·kg-1; 9.29),各海拔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5-9月的生长季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A层(0-5 cm)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规律,在B层(5-10 cm)则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单峰曲线形;不同土层、不同海拔间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的季节变化规律均存在差异,但除5月份较低外,碳氮比均在5-20之间。不同海拔下的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2)不同海拔之间土壤酶活性差异不显著。除酸性磷酸酶外,其他5种酶活性均表现出随土层加深活性降低的特点。在整个生长季,多酚氧化酶、蔗糖酶活性分别在5月和8月最高,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在9月较高,酸性磷酸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月份间差异显著。土壤有机成分和环境因子均与土壤酶之间有着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土壤有效氮是调控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子。3)在整个生长季,各海拔可溶性有机碳均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各月份之间差异显著,5月最高,8月最低。各海拔土壤腐殖质的各组成含量春秋两季有着一定的差异。各指标均在海拔900 m最高,整体上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腐殖酸、胡敏素在各海拔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易提取球囊霉素土壤相关蛋白(EE-GRSP)含量随着海拔升高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海拔700 m最高为2.04 mg·g-1,在海拔1100 m最低为1.24 mg·g1。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GRSP)含量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先降低再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900 m最高为14.5 mg·g-1,在海拔1100 m最低为6.52 mg·g-1。A层土壤有效磷、EE-GRSP同多酚氧化酶、蔗糖酶极显著正相关(p0.01);B层土壤有效钾同胡敏酸极显著正相关(p0.01)。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天凤;任艳林;曾辉;贺金生;;降水改变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微生物商动态变化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吴家兵;关德新;张弥;韩士杰;于贵瑞;孙晓敏;;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碳收支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杨万勤,王开运;森林土壤酶的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4年02期

4 张超;刘国彬;薛萐;宋籽霖;樊良新;;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土壤酶演变特征[J];林业科学;2010年12期

5 杨凯;朱教君;张金鑫;闫巧玲;;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J];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6 金裕华;汪家社;李黎光;阮宏华;徐自坤;韩凌云;;武夷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酶活性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1年09期

7 韩晓日;王玲莉;杨劲峰;战秀梅;刘小虎;王晔青;马玲玲;;长期施肥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8年02期

8 田慧;刘晓蕾;盖京苹;张俊伶;李晓林;;球囊霉素及其作用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9年05期

9 武天云,Jeff J.Schoenau,李凤民,钱佩源,张树清,Sukhadev S.Malhi,王方;土壤有机质概念和分组技术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04期

10 李延茂,胡江春,汪思龙,王书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与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宾;刘玉新;张明兴;;星星草的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2 赵征宇;蔡葵;赵明;;畜禽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效铜锌铁锰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3 郑福丽;刘兆辉;张文君;江丽华;王梅;林海涛;;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4 林海涛;江丽华;刘兆辉;宋效宗;郑福丽;王梅;张文君;;施用硫酸钾镁对苹果产量、品质和叶片矿质营养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5 黄书涛;;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通径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6 赵明;赵征宇;蔡葵;于秋华;王文娇;;有机肥料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变化的影响及肥效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7 李祥云;宋朝玉;王瑞英;王圣健;高峻岭;朱丕生;;畜禽粪肥不同用量对青花菜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8 朱同彬;诸葛玉平;刘少军;娄燕宏;;不同水肥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9 吴焕涛;魏珉;杨凤娟;王秀峰;;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10 王健;刘波;陈文;孟庆华;刘继永;;山东主要土类的解磷细菌及其与供磷特性的相关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延平;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酚酸的累积及其化感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齐;中水灌溉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焦婷;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杨江山;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宏;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高艳鹏;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李瑞利;两种典型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应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谯华;TNT污染土壤的生物泥浆反应器修复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赵科理;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空间对应关系和定量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胡安辉;高效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小娇;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翟静雅;猪粪农用对土壤—小麦系统中镉迁移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莹莹;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柴彦君;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胡雪;水稻根际促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水稻作用效果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蔡东;鄂南棕红壤区施用石灰对桃园土壤和树体营养的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闫鸿媛;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夏颖;不同棉花基因型钾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的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通乐嘎;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乐丽鑫;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钦彦,蔺琛,韩海荣,陈遐林,曹文强,王治中,王占勤,张葆祥;山西太岳山核桃楸光合特性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姜华;毕玉芬;朱栋斌;周禾;;恢复措施对云南退化山地草甸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8年03期

3 杨成德;陈秀蓉;龙瑞军;满元荣;张振粉;张俊忠;;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牧草返青期土壤酶活性特征[J];草地学报;2010年03期

4 刘世荣,李春阳;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过程与潜在地力衰退趋势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5 闫德仁;刘永军;王晶莹;杨茂仁;;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与微生物含量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6 包青,郑晓光,郑学良,张秋华,于景丽;白桦和红松根际土壤养分的林龄分布及季节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7 潘建平,王华章,杨秀琴;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8 张永强,刘昌明,于强,贾金生,沈彦俊,孙宏勇,唐常源,A.Kondoh;华北平原典型农田水、热与CO_2通量的测定[J];地理学报;2002年03期

9 张学利,杨树军,张百习,袁春良;不同林龄樟子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对比[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杨式雄,戴教藩,陈宗献,刘初钿;武夷山土壤酶活性垂直分布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海冰,郝占庆,杨秀清,杨清培;黑龙江省红松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09期

2 耿熹,张泽福,王永德;对原始红松林调节温度能力的探讨[J];气象;1984年08期

3 池桂清,姚国清,董兆琪,郭德武;人工红松林土壤中蚯蚓的数量[J];生态学杂志;1985年01期

4 郭泉水,阎洪,徐德应,王兵;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影响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8年05期

5 范先全;;人工红松林杈干治理与经营对策初探[J];黑龙江科学;2014年02期

6 孙鹏;;谈商品林内人工红松林的抚育[J];黑龙江科学;2014年02期

7 孙嘉瑞;;红松林的故事——科教电影文学剧本[J];大自然;1980年02期

8 李以宏;;《红松林的故事》列入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文件[J];大自然;1982年01期

9 高兴玲;走进丰林原始红松林[J];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98年03期

10 李景文,刘传照,任淑文,詹鸿振;天然枫桦红松林凋落量动态及养分归还量[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孙君;[N];本溪日报;2012年

2 李学文 记者 张平;[N];黑龙江日报;2004年

3 韩景江 孙雨峰 王家福;[N];人民武警;2009年

4 郭春江;[N];中国环境报;2014年

5 孙景辉 张旭光 本报记者 王颖;[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6 张云生 郭文涛 赵英杰;[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俊清;红松林更新与演替过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1988年

2 李华;原始红松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3 吴瑶;不同类型红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异质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4 韩阳瑞;透光抚育对长白山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碳收支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5 倪瑞强;长白山典型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与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静;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关系[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王宁;不同海拔红松林土壤微生物代谢特征与有机碳重要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闫丽;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雪化学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郎燕;小兴安岭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对降雨水化学特征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5 周延阳;红松林不同经营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武秀娟;原始红松林降雨过程中水化学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7 徐蕊;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不同透光强度影响效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8 刘阳阳;天然红松林种群生长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9 刘松春;透光抚育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结构与动态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10 盛后财;原始红松林降雨截留再分配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海拔红松林土壤微生物代谢特征与有机碳重要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4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94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7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