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探讨不同株行距配置下马铃薯生长、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产量与品质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及差异,获得马铃薯高产优质最佳株行距设置。本试验基于净作栽培条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马铃薯品种因素、密度因素与株行距比因素的不同组合,深入研究株行距比对马铃薯光合生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株行距比对马铃薯茎、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马铃薯茎叶干物质量随生育期推进呈单峰曲线变化,各处理均在块茎膨大期达到峰值。相同株行距下,青薯9号单株茎叶干物质量大于费乌瑞它。随着生育期推进,同一品种高密度下单株茎叶干物质量逐渐低于低密度。块茎形成期株行距比对茎叶干重影响较小,各处理间差异随生育期推进而增大,茎叶干物质量随行距增加总体上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变化,其获得较高茎叶干物质量的配置如下:青薯9号2 500株/667 m~2下株行距比1:1(51.7cm×51.7cm)与1:1.5(42.2 cm×63.3 cm),4 000株/667 m~2下株行距比1:2(28.9 cm×57.7 cm);费乌瑞它4 000株/667 m~2下株行距比1:1.5(33.3 cm×50.0 cm),4 000株/667 m~2下株行距比1:1.5(29.8 cm×44.7 cm)与1:2(25.8 cm×51.7 cm)。2.株行距比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生育期内,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先增大后减小,各处理均于块茎膨大期达到最大值。同一株行距配置下,青薯9号叶面积指数大于费乌瑞它。一定范围内,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加,高密度下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降幅大于低密度。块茎形成期株行距比对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小,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影响显著,这两个时期叶面积指数随行距增加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变化,整体取得较大叶面积指数配置如下:青薯9号2 500株/667 m~2密度下株行距比1:1(40.8 cm×40.8 cm),4 000株/667 m~2密度下株行距比1:2(28.9 cm×57.7 cm)与1:2.5(25.8 cm×64.4 cm);费乌瑞它4 000株/667 m~2密度下株行距比1:1.5(33.3 cm×50.0 cm),4 000株/667 m~2下株行距比1:1.5(29.8 cm×44.7 cm)与1:2(25.8 cm×51.7 cm)。叶绿素含量于块茎形成期至淀粉积累期呈先下降后略微上升的变化,各处理以块茎形成期叶绿素含量最高。同一株行距配置下,青薯9号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费乌瑞它。同一品种,前期高密度叶绿素含量略高于低密度,中期差异较小,后期则低于低密度条件。同一密度下株行距比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显著,块茎形成期各处理叶绿素含量随行距的变化规律各异,块茎膨大期与淀粉积累期整体呈现单峰曲线或逐渐下降的趋势,中后期叶绿素含量较高的配置如下:青薯9号2 500株/667 m~2密度下株行距比1:1(40.8 cm×40.8 cm)与1:1.5(42.2 cm×63.3 cm),4 000株/667 m~2密度下株行距比1:2(28.9 cm×57.7 cm)与1:2.5(25.8 cm×64.4cm);费乌瑞它4 000株/667 m~2密度下株行距比1:1.5(33.3 cm×50.0 cm),4 000株/667 m~2密度下株行距比1:2(25.8 cm×51.7 cm)。3.株行距比对马铃薯光合参数的影响随着马铃薯生育期推进,Pn、Gs、Tr下降,Ci上升。相同株行距配置下,青薯9号光合速率高于费乌瑞它。生育中后期,高密度下的Pn、Tr、Gs较低密度下略低,而Ci略高。株行距比显著影响Pn、Gs、Tr和Ci,Pn、Gs、Tr随行距增加呈单峰曲线或递减趋势变化,Ci呈开口向上抛物线或递减趋势;Pn、Tr、Gs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三者均与Ci呈负相关。4.株行距比对马铃薯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随马铃薯生育进程推进,Fv/Fm、Y(II)、qP下降,NPQ上升。相同田间配置下,青薯9号Fv/Fm、Y(II)、NPQ高于费乌瑞它,而qP较低。高密度Y(II)、qP低于低密度,NPQ高于低密度,密度、株行距比对Fv/Fm影响较小。株行距比对Y(II)、qP、NPQ影响显著,Y(II)、qP随行距增加总体呈开口向下抛物线或递减趋势变化,NPQ变化规律与之相反。Y(II)与Fv/Fm呈不显著正相关、与qP呈极显著正相关,三者均与NPQ呈负相关。5.株行距比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相同株行距配置下,费乌瑞它商品薯率高于青薯9号。高密度水平商品薯率较低密度低。株行距比对商品薯率的影响随密度增大而减小,较低密度条件下商品薯率随行距增加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同密度同株行距比下,青薯9号产量远高于费乌瑞它。一定范围内,马铃薯产量随着密度增大而增大。同一密度下株行距比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对青薯9号产量的影响大于费乌瑞它,产量均随行距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青薯9号在2 500株/667 m~2密度以株行距比1:1.5(42.2 cm×63.3 cm)产量最高,达3 134.92 kg/667 m~2,显著高于其他株行距比;青薯9号在4 000株/667 m~2密度下以株行距比1:2.5(25.8 cm×64.6 cm)产量最佳,为4 034.82 kg/667 m~2,显著高于其他株行距比;费乌瑞它在4 000株/667 m~2密度下以株行距比1:1.5(33.3 cm×50.0cm)产量最高,为2 252.22 kg/667 m~2,与株行距比1:1(40.8 cm×40.8 cm)差异不显著;费乌瑞它在5 000株/667 m~2密度下以株行距比1:1.5(29.8 cm×44.7 cm)产量最佳,达到2 358.89kg/667 m~2,与1:2(25.8 cm×51.7 cm)株行距比产量2 351.90 kg/667 m~2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其他株行距比。6.马铃薯产量与光合生理指标的相关关系马铃薯产量与LAI、Chla+Chlb、Pn、Tr、Gs、Fv/Fm、Y(II)与qP呈正相关,而Chla+Chlb、Pn、Tr、Gs、Fv/Fm、Y(II)与qP之间也互为正相关关系,表明光能吸收转运与光合碳同化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极大影响了马铃薯产量的形成。7.株行距比对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品种是马铃薯品质的主要决定因素,青薯9号块茎干物质量、淀粉、维生素C、还原糖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费乌瑞它。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块茎干物质与可溶性蛋白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淀粉和维生素C极显著正相关,与还原糖呈不显著负相关,淀粉、维生素C与可溶性蛋白之间互为正相关关系。密度对品质的影响因密度区间和品种而异。一定范围内,块茎干物质量、淀粉、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以及还原糖含量随密度的增大而提高。株行距比对块茎品质影响显著:相同密度下,块茎干物质量、淀粉含量、维生素C与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行距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还原糖含量则呈开口向上抛物线。综合分析,马铃薯获得较优品质(即较高块茎干物质量、淀粉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较低还原糖含量)的株行距配置如下:青薯9号在2 500株/667 m~2密度下株行距比1:1.5(42.2 cm×63.3 cm),在4 000株/667 m~2密度下株行距比1:2.5(25.8 cm×64.6 cm);费乌瑞它在4 000株/667 m~2密度下株行距比1:1.5(33.3 cm×50.0 cm),在5 000株/667 m~2密度下株行距比1:1.5(29.8 cm×44.7 cm)。8.马铃薯高产优质株行距配置马铃薯高产优质配置如下:青薯9号若在2 500株/667 m~2密度下建议选择株行距比1:1.5(42.2 cm×63.3 cm)进行种植,4 000株/667 m~2密度下则是株行距比1:2.5(25.8 cm×64.6 cm)较优;费乌瑞它于4 000株/667 m~2密度下选择株行距比1:1.5(33.3 cm×50.0 cm),5 000株/667 m~2密度下最适株行距比为1:1.5(29.8 cm×44.7 cm)。其中分别以青薯9号4 000株/667m~2密度搭配株行距比1:2.5以及费乌瑞它5 000株/667 m~2密度搭配株行距比1:1.5最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洁;;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苜蓿中可溶性蛋白含量[J];农业工程技术;2016年17期
2 王萌;陈国强;金海燕;韩晨光;臧凤艳;李子芳;王金龙;吴锡冬;;密度和空间布局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穗位叶光合生理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6年02期
3 杨艳君;赵红梅;曹玉风;李洪燕;;施肥和密度对张杂谷5号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5年06期
4 徐建飞;段绍光;庞万福;卞春松;刘杰;金黎平;;马铃薯品种中薯3号杂交后代熟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5年S1期
5 高英波;陶洪斌;黄收兵;田北京;王丽君;李芸;任建宏;王璞;;密植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6 张卫;;面向未来 共同发展——2015北京世界马铃薯大会在京举行[J];中国食品;2015年16期
7 汪奎;方玉川;井苗;孙利军;;榆林水地上青薯9号的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5年07期
8 金光辉;高幼华;刘喜才;尤晗;姜丽丽;孙静;冯玉钿;牟芮;吴立萍;李雅南;;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7期
9 梁振娟;马浪浪;陈玉章;陈春艳;王朝海;;马铃薯叶片光合特性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5年03期
10 张孝国;;重庆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农业;201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石瑛;魏峭嵘;张丽莉;;马铃薯不同栽培密度及施肥水平下的产量及品质差异[A];马铃薯产业与小康社会建设[C];2014年
2 黄振霖;赵雨佳;欧建龙;;重庆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A];马铃薯产业与农村区域发展[C];2013年
3 郭光耀;;恩施州马铃薯贮藏现状及建议[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4 屈冬玉;卞春松;金黎平;连勇;徐立群;杨琳;;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培植马铃薯支柱产业[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0年年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武文明;渍害对冬小麦—夏玉米生理生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氮素调控[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2 郑顺林;营养因素对马铃薯块茎发育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幼华;大垄双行整薯播种行距及密度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2 雷雪萍;种薯切块大小和种植密度对费乌瑞它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赵里红;套作马铃薯密度和施氮量的生理效应及对产量品质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4 范香全;施氮与密度对膜下滴灌马铃薯氮素利用及产量质量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5 张灵超;马铃薯块茎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因素及理化特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6 丁悦;栽培措施对紫色马铃薯花青素含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7 陈香颖;间距行距配置对套作马铃薯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8 韩俊梅;杂交大豆光合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9 张荣霞;不同作物多种叶面积指数获取方法对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10 李亚杰;不同马铃薯品种根系提水能力与抗旱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
本文编号:
2321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321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