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原分析及防控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3 11:20
【摘要】: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致病性强、死亡率高、传播范围广,是目前危害对虾养殖最严重的疾病之一。2009年以来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在全国沿海地区的对虾养殖主产区频繁发生,其排塘率高达80%以上,对我国对虾产业影响深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实验旨在通过以口服细菌的方法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分析了从患病对虾病灶处分离的五株潜在致病菌的致病力,确定了四株细菌为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致病原;同时,研究了四种消毒剂对四种病原菌的杀灭浓度、杀灭时间及杀灭率的关系,筛选出一种高效、绿色消毒剂聚六亚甲基胍(PHMG);应用候选高效抗菌素“HPP-1”(20%氟苯尼考)和PHMG,建立对虾养殖系统内弧菌的定量化控制技术,在全国沿海多地对虾主产区进行AHPND的预防及治疗中试实验。1、五株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潜在致病菌的致病力分析课题组在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等地患AHPND对虾病灶处分离五株优势菌株PV130715A、PV130903A、PV140731A、PV150526A、PV140821A,利用早期分离的上述五株细菌分别以口服方法进行人工回接感染实验。以5.89~58915.94cell/g对虾的总细菌数量,通过连续口服3d含菌饵料(每天一次)的方法统计分析凡纳滨对虾累积死亡率及感染对虾的发病症状,对五株潜在致病菌的致病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人工回接感染证实,其中四株细菌可引起健康对虾致病,其感染症状与自然发病的AHPND典型症状相似;并从感染对虾病灶处重新分离出四株优势菌株PV130903B、PV140731B、PV150526B、PV140821B,通过生理生化及16S rDNA分子鉴定表明PV130903A与PV130903B为同一株菌,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PV140731A与PV140731B为同一株菌,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PV150526A与PV150526B为同一株菌,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PV140821A与PV140821B为同一株菌,鉴定为Vibrio sp.Ex25。根据科赫法则、发病症状、病理特征,确定了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Vibrio sp.Ex25是AHPND的致病原。按照寇氏法则计算这四株病原菌的LD50分别为1.8×10~5cfu/g、8.5×10~4cfu/g、2.3×10~5cfu/g和2.9×10~5cfu/g。对凡纳滨对虾而言,哈维氏弧菌的致病力高于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Vibrio sp.Ex25。而PV130715A是嗜水气单胞菌,并非AHPND的致病原。2、几种消毒剂对养殖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菌的杀灭实验研究笔者对分离鉴定的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Vibrio sp.Ex25四株致病菌进行了定性及定量杀菌实验,研究了聚六亚甲基胍(PHMG)、双氧水(H_2O_2)、聚维酮碘(PVPI)及二氧化氯(ClO_2)四种消毒剂对四株致病菌的杀灭浓度、杀灭时间及杀灭率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24h内的杀菌浓度上,浓度为0.5μl/L的PHMG可将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Vibrio sp.Ex25三株细菌全部杀灭,浓度为1μl/L的PHMG可将四株细菌全部杀灭;浓度为0.5μl/L的双氧水可将Vibrio sp.Ex25杀灭,浓度为1μl/L的双氧水可将四株病原菌全部杀灭;浓度为6μl/L的聚维酮碘可将副溶血弧菌、Vibrio sp.Ex25杀灭,浓度为8μl/L的聚维酮碘可将四株细菌全部杀灭;浓度为2μl/L的二氧化氯可将四株细菌全部杀灭。在杀菌时间上,10min内,PHMG和双氧水杀灭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Vibrio sp.Ex25的最低浓度均为1μl/L,二氧化氯杀灭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Vibrio sp.Ex25的最低浓度为2μl/L,而聚维酮碘需高达10μl/L才能完全杀灭四种细菌;在1h内,浓度为2μl/L的二氧化氯可完全杀灭四种细菌;在2h内,浓度为1μl/L的PHMG和双氧水可完全杀灭四种细菌。随着时间的推移,PHMG和聚维酮碘显示出持续杀菌的能力,杀菌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双氧水和二氧化氯的杀菌率在达到峰值之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浓度越高,其到达峰值杀菌率的时间越短。综合比较分析,这四种消毒剂对AHPND致病菌的杀菌能力强弱为PHMG双氧水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结合消毒剂的杀菌浓度、杀菌效果、持续时间及使用成本等几个方面考虑,认为PHMG具有绿色、安全、高效等优点,在水产养殖中将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3、候选药物对养殖系统内弧菌的杀灭效果及养殖应用示范本研究采用口服专用药物“HPP-1”杀灭对虾肝胰腺弧菌和泼洒水体消毒剂聚六亚甲基胍(PHMG)杀灭养殖水体中弧菌相结合的方法,在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等多地的12处养殖场进行了AHPND的预防及治疗中试实验。结果显示:在疾病预防实验中,PHMG在0.5μl/L浓度作用下弧菌总量第4d下降到最低值,下降总量为初始值的80.84%;PHMG在1μl/L浓度下第3d弧菌总量下降到最低值,下降总量为85.67%;PHMG在2μl/L浓度下第第3d下降到最低值,下降总量为88.60%;在治疗实验中,PHMG在0.5μl/L浓度作用下弧菌总量第3d下降到最低值,下降总量为65.25%;PHMG在1μl/L浓度下第3d弧菌总量下降到最低值,下降总量为62.29%;PHMG在2μl/L浓度下第3d下降到最低值,下降总量为87.05%。施用一次PHMG,浓度在0.5~2μl/L范围内,第11d池塘水体内弧菌总量仍低于初始值。通过口服专用药物“HPP-1”药饵(剂量6g/kg饲料,连续投喂5d),实验组对虾肝胰腺内可培养弧菌总数直线下降;投喂3d后,各实验组对虾肝胰腺内弧菌总数的杀灭率达99%以上;投喂药饵5d后停药,然后从第6d(停药1d后)开始,各实验组肝胰腺内弧菌总数呈缓慢增长,直到第15d(停药10d后)对虾肝胰腺内的弧菌总数仍然大大低于初始值。对虾养殖收获的统计结果表明:在AHPND的预防实验中,实验组11口土塘、9口小棚,未见AHPND暴发,发病率为0%,最终土塘养殖模式下对虾产量分别为:128kg/亩(规格24只/kg,FCR1.03)和304.5kg/亩(规格54只/kg,FCR1.02);小棚养殖模式下对虾产量767kg/亩(规格52只/kg,FCR1.06);对照组中,5口土塘均暴发AHPND,全部死亡后排塘处理;8口小棚其中6口暴发AHPND,发病率75%。在AHPND的治疗实验中,实验组59口土塘、10口小棚、85口高位池、63口室内工厂化养殖池中治愈了53口土塘、10口小棚、60口高位池、63口室内工厂化养殖池,治愈率约86.92%;最终土塘产量109kg/亩~370kg/亩,FCR1.02~1.05;小棚产量567kg/亩,FCR1.08;高位池产量2109.75kg/亩以上,FCR0.97~1.09;室内工厂化产量7.9kg/m2,FCR1.18。未采取治疗措施的对照组均暴发AHPND而排塘处理。多地的预防及治疗中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口服专用药物“HPP-1”和水体消毒剂PHMG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定量控制对虾体内和养殖水体中的弧菌总数,该套防控技术方法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预防效果好、治愈率高,为有效防控AHPND、实现对虾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945.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善,,蔡清海;饵料中碳水化合物对对虾的生长及肝胰腺糖元和血清葡萄糖的影响[J];饲料研究;1994年04期

2 郑胜江 ,郑文明 ,胡士元;对虾肝胰腺坏死病的病理与防治[J];中国水产;1993年10期

3 张瑶;潘连德;;蟹类肝胰腺病症的病原和病理学研究进展[J];水产科技情报;2012年03期

4 郑胜江;郑文明;胡士元;;对虾肝胰腺坏死病的病理和防治[J];饲料研究;1993年11期

5 张宽;;切除单侧眼柄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谷丙转氨酶活力的影响[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周鲜娇;邱德全;刘文珍;;温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心率和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渔业现代化;2007年05期

7 王大鹏;赵永贞;杨彦豪;韦嫔媛;陈晓汉;;对虾肝胰腺坏死性细菌的研究进展[J];海洋湖沼通报;2009年03期

8 薛清刚,钱鸣亮,罗挽涛,宋庆云,杨虹,王文兴;中国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学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8年01期

9 陈再忠,成永旭,王武;早熟期间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指数、肝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J];水产学报;2003年01期

10 柏爱旭;聂志娟;王天神;赵朝阳;周鑫;;氯化钙对河蟹肝胰腺中几种酶活性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立侨;江洪波;周忠良;艾春香;;中华绒螯蟹幼体肝胰腺超微结构的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王茜;王兰;王定星;;铜对长江华溪蟹肝胰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陈立侨;江洪波;周忠良;艾春香;;中华绒螯蟹幼体肝胰腺超微结构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张文军;贺诗水;成永旭;陈再忠;;蜕壳前后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脂肪酸组成变化[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成永旭;王宗凯;堵南山;赖伟;;饥饿对中华绒螯蟹卵巢快速发育阶段的脂类与肝胰腺脂类的影响[A];2006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蔡生力;杨丛海;赵维信;李德尚;;中国对虾不同发育阶段肝胰腺、卵巢及血淋巴中孕酮和雌二醇含量的变化[A];第二届全国海珍品养殖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杨志彪;赵云龙;杨健;;水体铜对中华绒螯蟹鳃和肝胰腺显微结构及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影响[A];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4年

8 李娜;赵云龙;;水环境中的铜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肝胰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赵卫红;齐志涛;王资生;黄金田;陈立侨;;日本沼虾肝胰腺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李贵生;何建国;江静波;;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与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PV)在斑节对虾肝胰腺各种类型细胞中的分布[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缪翼;“低盐凡纳滨对虾饲料风味改良剂”获国家专利[N];中国渔业报;2010年

2 吴凡;“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食味劣化及调控”通过鉴定[N];中国渔业报;2010年

3 福闻;凡纳滨对虾选育技术通过验收[N];中国渔业报;2012年

4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林亚茗 通讯员 李洁尉 实习生 罗恒;凡纳滨对虾从南美游到中国[N];南方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玉杰;乳酸菌对凡纳滨对虾益生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2 刘勇杰;凡纳滨对虾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erpins)的鉴定及调控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3 刘晓华;谷胱甘肽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防御的调控机理[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朱素芹;冷藏凡纳滨对虾特定腐败菌群体感应现象与致腐能力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李喜莲;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体重调控相关基因的筛选、克隆鉴定及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健;免疫增强剂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免疫及抗应激的影响[D];中山大学;2012年

7 罗展;凡纳滨对虾两种C-型凝集素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8 胡毅;凡纳滨对虾饲料配方优化及几种饲料添加剂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于赫男;环境胁迫对罗氏沼虾和凡纳滨对虾行为、生长及生理活动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7年

10 郭彪;光照和温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蜕皮和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轩;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原分析及防控技术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2 彭雪;镉诱导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氧化损伤及机理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3 邱妹;对虾中隐蔽态T-2毒素危害特征与免疫毒性分子标记识别[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4 张晓迪;T-2毒素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5 贾丹;2013-2016年沿海地区虾源副溶血弧菌的特性分析及致病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6 程东远;虾肝肠胞虫的流行病学及其致对虾生长缓慢机理的探索[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7 张瑶;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病理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8 王静;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生化指标及肝胰腺显微结构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9 苏晓明;微囊藻毒素在大型n灪吐奘险酉禾迥诘纳锢刍痛輀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10 宋学宏;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致病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28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328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a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