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不同玉米—辣椒套作组合下光分布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8-12 09:47
【摘要】:本试验在玉米辣椒带状套作模式下,不同行数配比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三种种植模式,玉米辣椒比例为I1(2:3)、I2(2:6)、I3(2:9)。玉米采用恩喜爱298,辣椒采用园艺5号,均为北票地区主推品种。通过研究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群体光环境、冠层特性与产量之间的分布情况与相关变化,并从透光率、光能利用率、光能截获率、叶面积指数、株高、叶倾角、叶绿素含量出发,以产量和土地当量比为综合评价指标,得出在何种模式下,玉米辣椒带状套作复合系统能够最大限度提高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并为北票地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技术依据。结果表明:1.套作模式下辣椒的光合有效辐射随着套作行比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玉米与之类似。这是由于随着玉米种植比例的降低,高位作物对低位作物的遮阴程度降低,套作群体的光合有效辐射均有增加。而且对于光能利用率,玉米和辣椒均在I2模式下表现出优势,高于其他种植模式。2.玉米在各模式间冠层特性总体表现为I3模式有效的促进了玉米生长,主要原因是种植密度影响,I3模式叶片伸展空间充足,单株作物生长受限因子少于其他模式,植株生长最为旺盛。辣椒群体在I2套作模式下,群体光能截获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和株高相互配合的结果。在I2模式下辣椒群体叶面积指数最大,叶倾角也最大,配合适宜的株高,使得群体冠层上部的光照能够更多的投射到辣椒群体内部,因此I2模式下的辣椒冠层结构能更合理的把接受到的光能均匀的分配到群体内部的各叶层上,有利于辣椒群体对有限光能的截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叶片光合作用的需求。同时本研究表明,适当的遮阴能够延长辣椒生育期,在辣椒生长后期,三种套作模式下的辣椒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单作模式,减缓辣椒衰老过程,果实收获期延长,为植株高产奠定了基础。总的来看,I2模式在冠层特性方面对玉米辣椒产量具有积极作用。3.随着玉米辣椒行比的增加,干物质量在各处理间有较大差异,玉米为单作模式最高,辣椒为I2模式最高,均为I1模式最低。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玉米密度的增加,生长竞争性加强,干物质积累速率加快。从产量来看,玉米随着种植行比的增加,种植密度迅速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降低,因此各模式下的产量依次为单作I1I2I3.。辣椒产量同样为单产最高,但各处理间的产量依次为I2I1I3,这是由于在I2模式下,玉米对辣椒群体的遮光性更加合理,在避免辣椒受到强光直射的同时,又透过了充足的光合有效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在3种套作模式中,I1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最高,I2处理下的辣椒产量最高。套作系统总产量表现为I2I3SI1,而且三种套作模式下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分别为I2(1.35)I1(1.32)I3(1.22)。这说明,适当的套作比例配置下,玉米-辣椒带状复合种植系统比单作更有产量优势。12模式有利于将玉米辣椒带状套作群体的产量优势发挥到最大,最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适合在北票地区推广玉米辣椒2:6的种植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13;S64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文丹;严华兵;谢向誉;陈仲南;陆柳英;;木薯间作套种不同作物栽培模式及经济效益研究概况[J];农学学报;2016年12期

2 张红星;;甜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及效益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6年22期

3 高慧;朱倩;张荣;莫天录;;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与豌豆间作对群体总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11期

4 季力;;北票市红干椒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16年09期

5 李雪梅;;辣椒的栽培季节与种植模式[J];时代农机;2016年07期

6 吴登锋;;辣椒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技服务;2016年04期

7 陈伟;;辣椒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J];园艺与种苗;2016年01期

8 王宝生;刘春娟;冯乃杰;郑殿峰;宫香伟;孙福东;刘涛;何天明;王畅;;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植株上、中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5年09期

9 鲍岩峰;谷秀芳;;浅析东北地区大棚辣椒套种菜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年08期

10 付君丽;韩文兴;李佳伦;;辣椒-玉米的不同间作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1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雪莉;干旱胁迫下玉米/甘薯套作对甘薯光合与抗性生理及产量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2 韩叙;不同农艺措施对套作甘薯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3 高仁才;田间配置对玉豆系统光环境、光能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秋媛;不同株型玉米对套作甘薯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5 徐婷;播期和密度对套作大豆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娄莹;带状套作行距配置对大豆、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叶林;不同田间配置对玉豆带状套作系统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8 杨国才;马铃薯/玉米套作空间配置对群体产量及净光合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9 张正翼;不同密度和田间配置对套作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10 伍晓燕;不同株型玉米对套作大豆形态生理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25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525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0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