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多糖对齐口裂腹鱼肠道消化酶、形态及菌群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两种多糖对齐口裂腹鱼肠道消化酶、形态及菌群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鱼龄齐口裂腹鱼(体重在100~300g之间(大鱼:300±0.15g,中鱼:200±0.15g,小鱼:100±0.15g)肠道形态及菌群,包括:肠道中嗜水气单胞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能力的研究,不同鱼龄鱼齐口裂腹鱼后肠肠道菌群的PCR-DGGE结果分析以及不同鱼龄齐口裂腹鱼肠道组织形态的分析。同时,研究了日粮中添加氧化魔芋葡甘聚糖(Oxidized Konjac Glucomannan, OKGM)和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 RS):0(对照组)、3.2%(氧化魔芋葡甘聚糖高剂量组H-OKGM)、1.6%(氧化魔芋葡甘聚糖中剂量组M-OKGM)、0.8%(氧化魔芋葡甘聚糖低剂量组L-OKGM)、6.4%(柠檬酸抗性淀粉高剂量组H-RS)、3.2%(柠檬酸抗性淀粉低剂量组L-RS)对齐口裂腹鱼肠道消化酶、肠道形态、后肠肠道菌群的PCR-DGGE结果以及对嗜水气单胞菌、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的影响,以期为OKGM和RS这两种多糖作为功能性添加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齐口裂腹鱼肠道形态及菌群分析结果:从健康齐口裂腹鱼肠道中分离的3株气单胞菌菌株,均为致病性嗜水性气单胞菌;分离到的三株芽孢杆菌中YB-08为解淀粉芽孢杆菌,YB-03和YB-20为枯草芽孢杆菌,三株菌株均能产蛋白酶和淀粉酶,且产酶能力稳定,产酶活性高;分离到的6株乳酸菌中RS-01和RS-04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分离株RS-02和RS-06为棒状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分离株RS-03和RS-09为弯曲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大、中、小鱼肠道菌群的PCR-DGGE结果表明,大、中、小鱼相似性系数均处在中等相似范围内,但是中鱼组和小鱼组的相似度更高,且鱼龄对齐口裂腹鱼肠道菌群的丰富度有一定影响,大鱼组肠道内容物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最丰富;肠道组织切片结果表明,肠道肠绒毛高度、内环肌层厚度、外纵肌层厚度均随鱼龄增长而提高,但是小鱼前、中肠粘膜上皮高度均高于大、中鱼(p0.05)。2、两种多糖对肠道基础指标和消化酶的影响:饲料中不同OKGM和RS的添加量对齐口裂腹鱼的肠长指数和肠体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OKGM和RS对齐口裂腹鱼后肠肠道蛋白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且添加量不同影响效果也不同;对中、后肠淀粉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且OKGM的影响效果要大于相同添加量的RS;对前肠脂肪酶活力无明显影响,但是能明显提高中肠脂肪酶活力显著降低后肠脂肪酶活力。不同剂量的OKGM在中肠与后肠中的作用效果不同,中肠中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后肠中剂量的效果最好。3、两种多糖对肠形态结构的影响:对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1)前肠:饲料中添加OKGM均可显著提高前肠肠绒毛高度、粘膜上皮高度(p0.05)和降低内环肌层厚度、外纵肌层厚度,且L-OKGM组作用效果最明显;饲料中添加RS均降低了前肠肠绒毛高度、粘膜上皮高度、内环肌层厚度、外纵肌层厚度,且L-RS组作用效果大于H-RS组。2)中肠:饲料中添加OKGM可提高中肠肠绒毛高度降低中肠内环肌层厚度、外纵肌层厚度,H-OKGM组和M-OKGM组均降低中肠粘膜上皮高度,但L-OKGM可提高中肠粘膜上皮高度;饲料中添加RS降低了中肠肠绒毛高度、粘膜上皮高度、内环肌层厚度、外纵肌层厚度,且H-RS组的肠绒毛有轻微损伤。3)后肠;饲料中添加OKGM能提高后肠肠绒毛高度、内环肌层厚度、外纵肌层厚度,但对粘膜上皮高度有所降低,不同剂量之间无显著差异;RS能降低后肠绒毛高度、粘膜上皮高度、外纵肌层厚度,但对内环肌层厚度有所提高,且两个剂量组除了肠绒毛高度外其它指标均有明显差异。4、两种多糖对后肠肠道菌群的影响:RS和RS添加量对齐口裂腹鱼肠道菌群的相似性系数无明显影响,低剂量的OKGM组与对照组的相似性系数最低(67.2),OKGM中、高剂量之间无显著差异;低剂量的RS组与对照组的相似性系数为76.2,高剂量的OKGM组与对照组的相似性系数为68.6。饲料中添加OKGM可提高齐口裂腹鱼后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且1.6%的OKGM组较对照组提高了10.20%。饲料中相同添加量的RS会降低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但是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5、两种多糖对肠道嗜水气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的数量的影响:RS和OKGM均能有效抑制齐口裂腹鱼体内中、后肠嗜水气单菌的生长,其中后肠效果最明显。并且随着多糖添加量的增加,体内抑菌效果也有所增强。RS和OKGM均能有效促进齐口裂腹鱼体内前、中、后肠芽孢杆菌、乳酸杆菌的生长,且后肠效果最明显。并且添加量的不同,效果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氧化魔芋葡甘聚糖 抗性淀粉 消化酶 肠道形态 肠道菌群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1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符号说明9-13
- 1 文献综述13-21
- 1.1 鱼类肠道菌群的概述13-14
- 1.1.1 鱼类肠道菌群的形成及分布13
- 1.1.2 鱼类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13-14
- 1.1.2.1 营养与辅助消化作用13-14
- 1.1.2.2 防御功能14
- 1.2 益生元及其对肠道健康影响的概述14-18
- 1.2.1 益生元概念及种类14-16
- 1.2.2益生元对肠道健康的影响16-18
- 1.3 益生元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18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18-20
- 1.5 技术路线20-21
- 2 材料与方法21-36
- 2.1 主要原料及试剂21
- 2.2 主要试剂的配制21-24
- 2.2.1 DGGE主要试剂的配制22-23
- 2.2.2 消化酶测定相关试剂的配制23-24
- 2.3 主要仪器及设备24
- 2.4 试验方法24-36
- 2.4.1 不同鱼龄齐口裂腹鱼肠道样品的采集24-25
- 2.4.2 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25-26
- 2.4.3 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26-28
- 2.4.4 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28
- 2.4.5 不同鱼龄齐口裂腹鱼肠道菌群的DGGE分析28-30
- 2.4.6 不同鱼龄齐口裂腹鱼组织切片的观察30-31
- 2.4.7 动物的饲养及管理31-32
- 2.4.8 养殖试验样品的采集32
- 2.4.9 养殖试验组肠道基础指标测定32-33
- 2.4.10 养殖试验组肠道消化酶的测定33-34
- 2.4.11 养殖试验组后肠肠道菌群变化的DGGE分析34-35
- 2.4.12 养殖试验组肠道组织切片的制作35
- 2.4.13 养殖试验组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35-36
- 2.4.14 数据处理36
- 3 结果与分析36-65
- 3.1 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36-39
- 3.1.1 气单胞菌分离及菌落形态36-37
- 3.1.2 齐口裂腹鱼肠道中气单胞菌的多重PCR检测37-38
- 3.1.3 气单胞菌16S rRNA、aer和AHH的克隆及序列分析38-39
- 3.1.4 气单胞菌16S rRNA的进化起源分析39
- 3.2 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能力分析39-43
- 3.2.1 菌落及菌体的形态特征39-40
- 3.2.2 细菌的16S rDNA测定及序列分析40-41
- 3.2.3 产酶规律研究结果41-43
- 3.3 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43-45
- 3.3.1 乳酸杆菌形态特征43
- 3.3.2 乳酸杆菌的16S rDNA测定及序列分析43-45
- 3.4 不同鱼龄齐口裂腹鱼后肠肠道菌群的PCR-DGGE结果分析45-47
- 3.4.1 齐口裂用腹鱼肠道微生物16S rDNA的V3区PCR扩增结果45-46
- 3.4.2 齐口裂腹鱼后肠肠道菌群的PCR-DGGE指纹图谱的建立、聚类分析及相似性系数分析46-47
- 3.5 不同鱼龄齐口裂腹鱼肠道组织切片观察及测量结果47-49
- 3.5.1 前肠肠道形态结构47-48
- 3.5.2 中肠肠道形态结构48-49
- 3.5.3 后肠肠道形态结构49
- 3.6 OKGM和RS对齐口裂腹鱼肠体指数和肠重指数的影响49-50
- 3.7 OKGM和RS对齐口裂腹鱼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50-52
- 3.7.1 OKGM和RS对齐口裂腹鱼蛋白酶活力的影响50-51
- 3.7.2 OKGM和RS对齐口裂腹鱼淀粉酶活力的影响51
- 3.7.3 OKGM和RS对齐口裂腹鱼脂肪酶活力的影响51-52
- 3.8 OKGM和RS对齐口裂腹鱼肠道形态的影响52-57
- 3.8.1 对前肠肠道形态的影响52-54
- 3.8.2 对中肠肠道形态的影响54-55
- 3.8.3 对后肠肠道形态的影响55-57
- 3.9 齐口裂腹鱼后肠肠道菌群的PCR-DGGE结果分析57-60
- 3.9.1 齐口裂用腹鱼后肠道微生物16S rDNA的V3区PCR扩增结果57
- 3.9.2 齐口裂用腹鱼后肠肠道菌群的PCR-DGGE指纹图谱的建立、聚类分析及相似性系数分析57-59
- 3.9.3 齐口裂用腹鱼后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分析59-60
- 3.10 OKGM和RS对齐口裂腹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60-64
- 3.10.1 对肠道中嗜水气单胞菌的影响60-62
- 3.10.2 对肠道中芽孢杆菌的影响62-64
- 3.11 对肠道中乳酸杆菌的影响64-65
- 4 讨论65-71
- 4.1 齐口裂腹鱼肠道特定细菌的分离鉴定65-67
- 4.2 齐口裂腹鱼肠道菌群的PCR-DGGE及肠道组织结构分析67-68
- 4.3 两种多糖对齐口裂腹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68-69
- 4.4 两种多糖对齐口裂腹鱼肠道结构的影响69-70
- 4.5 两种多糖对齐口裂腹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70-71
- 5 结论与展望71-72
- 5.1 结论71-72
- 5.2 展望72
- 参考文献72-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山友,周小宁,段玉磊;齐口裂腹鱼的生物学特性与资源保护[J];内陆水产;2002年10期
2 方静,潘康成,邓天怀;齐口裂腹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水产科学;2002年01期
3 温安祥,曾静康,何涛;齐口裂腹鱼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J];水利渔业;2003年01期
4 范林君;李志琼;杜宗君;;特色经济鱼类“齐口裂腹鱼”[J];农村百事通;2006年14期
5 肖玲远;陈永祥;沈诗军;许勤智;魏震;任永林;;齐口裂腹鱼血液学指标的测定[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苏传福;;齐口裂腹鱼的营养需要[J];天津水产;2007年Z1期
7 方静;樊均德;何敏;;生长抑素在齐口裂腹鱼消化道和脑中的定位[J];水生生物学报;2009年03期
8 温安祥;张辽;;β(1,3)-葡聚糖对齐口裂腹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谢佳燕;;我国齐口裂腹鱼的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10 向枭;陈建;周兴华;王文娟;;黄芪多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体组成和免疫指标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林;方静;;齐口裂腹鱼鳞片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林涛;颜其贵;冯迎春;冯婷;;齐口裂腹鱼生长激素成熟肽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研究[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王文娟;向枭;陈建;周兴华;李代金;;大蒜素对齐口裂腹鱼幼鱼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A];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向枭;周兴华;陈建;王文娟;;不同蛋白水平及动物蛋白含量对齐口裂腹鱼生长、肌肉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向枭;周兴华;陈建;王文娟;;不同蛋白水平及动物蛋白含量对齐口裂腹鱼生长、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颜其贵;林涛;冯迎春;于辉;冯婷;;五种鲤科鱼类生长激素完整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李萍;匡刚桥;丁海琴;;几种鲤科鱼类外周血细胞的形态观察[A];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袁复;中华齐口裂腹鱼在神农架首繁成功[N];中国渔业报;2010年
2 向守忠、向平、耕耘;齐口裂腹鱼在兴山人工繁殖成功[N];湖北日报;2004年
3 通讯员 李秉玺 记者 张海虎;果洛州在玛柯河放流10万尾齐口裂腹鱼[N];青海日报;2013年
4 通讯员 张新燕 刘新国;博州引进冷水鱼新品种齐口裂腹鱼[N];新疆科技报(汉);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战领;冷水鱼类zona pellucida蛋白低温适应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2 魏荣斌;齐口裂腹鱼摄食相关基因的克隆、组织分布及摄食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3 汤浩澜;氧化魔芋葡甘露聚糖对齐口裂腹鱼肌肉品质及免疫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谢开梅;齐口裂腹鱼肉酶解工艺优化及酶解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唐玉洁;齐口裂腹鱼鱼肉品质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研究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周成;日粮氧化魔芋葡甘露聚糖对齐口裂腹鱼鱼肉品质、脂肪代谢酶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牛波;齐口裂腹鱼肌肉品质、血脂和FAS及LPL基因表达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8 张敏;酸法和酶法提取齐口裂腹鱼皮胶原蛋白及鉴定性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张佳;齐口裂腹鱼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的病理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方东辉;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两种促性腺激素受体部分序列克隆及表达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两种多糖对齐口裂腹鱼肠道消化酶、形态及菌群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78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