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筛选
本文关键词:西南地区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筛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41个西南地区育成的小麦品种和21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为材料,研究了在PEG胁迫下,种子萌发特性和幼苗形态指标,分析不同品种抗旱性差异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抗旱性差异大的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水分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期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浸种对小麦萌发期生理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EG胁迫下,小麦种子的胚根数均降低(西科麦5号和川麦104除外),41个品种的萌发特性和形态指标均受到抑制,且不同品种降幅不同。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分析,综合评价值(D值)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蜀万8号、绵麦228、绵麦37、川麦104、内麦836,排在后5位的依次是川麦55、蜀麦969、川麦42、云麦53、绵麦1403。利用聚类分析对41个品种的抗旱性进行分类,蜀万8号、绵麦37等5个为高度抗旱品种;川麦60、昌麦30等13个为抗旱品种;内麦9号、川麦43等10个为中等抗旱品种;绵阳26、蜀麦482等8个为水分胁迫敏感品种;川麦55、川麦42等5个为对水分胁迫高度敏感品种。除根长外,其他鉴定指标与D值呈极显著相关,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与D值的相关系数最大(0.87)。2. 随PEG胁迫程度增加,不同抗旱类型小麦品种萌发期胚芽的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呈显著增加,种子相对吸水速率均下降,叶绿素含量整体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抗旱性小麦品种种子相对吸水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高于对水分胁迫高度敏感的品种;而丙二醛含量表现为对水分胁迫高度敏感的小麦品种高于抗旱性品种。3.PEG胁迫下,供试的大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麦种子萌发期的抗旱能力,表现为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提高,胚芽长、胚芽鞘长度、根长伸长,根数增多,根冠比、贮藏物质转运速率增大;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萌发期抗旱能力的调控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分析,综合评价值(D值)排在前5位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为:乙烯利、黄腐酸、氯化胆碱、赤霉素、吲哚丁酸·萘乙酸。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根长、根冠比外,其他鉴定指标与D值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萌发期胚芽长的相关系数最大(0.80)。4.PEG胁迫下,乙烯利浸种显著提高了小麦幼苗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保持在较低水平,从而提高了小麦萌发期的抗旱能力;浸种浓度以200 mg/L为佳。
【关键词】:PEG胁迫 小麦 萌发期 抗旱性 植物生长调节剂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
- 1 文献综述10-20
- 1.1 干旱的概念10-11
- 1.2 干旱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11-15
- 1.2.1 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11
- 1.2.2 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期形态指标的影响11-12
- 1.2.2.1 根系12
- 1.2.2.2 胚芽鞘长度12
- 1.2.2.3 胚芽12
- 1.2.3 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期生理指标的影响12-15
- 1.2.3.1 水分代谢12-13
- 1.2.3.2 渗透调节13-14
- 1.2.3.3 活性氧清除系统及膜脂过氧化14-15
- 1.2.3.4 内源激素15
- 1.3 作物抗旱性鉴定与评价15-17
- 1.3.1 作物抗旱性鉴定15-16
- 1.3.2 作物抗旱性综合评价16-17
- 1.4 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17-18
- 1.4.1 筛选和选育抗旱新品种17-18
- 1.4.2 抗旱锻炼18
- 1.4.3 化学抗旱剂的施用18
- 1.5 抗旱剂的类型18-19
- 1.5.1 抗旱保水剂18
- 1.5.2 土壤蒸发抑制剂18-19
- 1.5.3 植物生长调节型抗旱剂19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9-20
- 1.7 技术路线20
- 2 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研究20-30
- 2.1 材料与方法20-21
- 2.1.1 供试材料20
- 2.1.2 试验设计20-21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21
- 2.3 抗旱性综合评价21-22
- 2.4 抗据统计与分析22
- 2.5 结果与分析22-29
- 2.5.1 小麦品种不同指标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差异22-24
- 2.5.2 小麦品种间抗旱性差异24-26
- 2.5.3 小麦萌发期抗旱性的综合评价26-27
- 2.5.4 聚类分析27-28
- 2.5.5 相关性分析28-29
- 2.6 讨论与结论29-30
- 3 PEG胁迫对小麦萌发期生理指标的影响30-35
- 3.1 材料与方法30
- 3.1.1 供试材料30
- 3.1.2 试验设计30
-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30
-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30-31
- 3.4 结果与分析31-34
- 3.4.1 PEG胁迫对不同小麦种子相对吸水速率的影响31
- 3.4.2 PEG胁迫对不同小麦胚芽叶绿素含量的影响31-32
- 3.4.3 PEG胁迫对不同小麦胚芽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32-33
- 3.4.4 PEG胁迫对不同小麦胚芽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33
- 3.4.5 PEG胁迫对不同小麦胚芽丙二醛含量的影响33-34
- 3.5 讨论与结论34-35
- 4 PEG胁迫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浸种对小麦萌发的影响35-42
- 4.1 材料与方法35-36
- 4.1.1 供试材料35
- 4.1.2 试验设计35-36
- 4.2 测定项目与方法36
- 4.3 抗旱性综合评价36
-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36
- 4.5 结果与分析36-40
- 4.5.1 PEG胁迫下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对小麦萌发特性的影响36-37
- 4.5.2 PEG胁迫下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对小麦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37-38
- 4.5.3 不同植物调节剂浸种对小麦萌发期抗旱性的综合评价38-39
- 4.5.4 相关性分析39-40
- 4.6 讨论与结论40-42
- 5 PEG胁迫下乙烯利浸种对小麦萌发期生理指标的影响42-46
- 5.1 材料与方法42
- 5.1.1 供试材料42
- 5.1.2 试验设计42
- 5.2 测定项目和方法42
- 5.3 数据统计与分析42
- 5.4 结果与分析42-44
- 5.4.1 PEG胁迫下乙烯利浸种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42-43
- 5.4.2 PEG胁迫下乙烯利浸种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43
- 5.4.3 PEG胁迫下乙烯利浸种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43-44
- 5.4.4 PEG胁迫下乙烯利浸种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44
- 5.5 讨论与结论44-46
- 6 参考文献46-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堂;新型高效能植物生长调节剂——飞扬[J];北京农业;2000年05期
2 ;植物生长调节剂前景看好[J];吉林农业;2000年04期
3 李更新;“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系列研究开发与应用”通过国家验收[J];江西林业科技;2000年03期
4 林国斌,田广荣,柳玉林,朱阿林,张建国,马登玉,沈劲东;迦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00年04期
5 ;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年02期
6 刘书伦;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云大-120[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0年10期
7 赵国锦;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上的应用[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0年11期
8 于超;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2001年10期
9 王佩汤,汪如贵,宋学勤;植物生长调节剂绿风95在枣树上的应用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1年03期
10 周亿良;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推广应用中的几个技术要点[J];湖南林业科技;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展如;熊云;蔡汉临;刘宛乔;宛延;徐仲金;;模拟酶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的抗逆增产作用(摘要)[A];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郭潇;赵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安全性分析[A];2007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国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雷家军;谭昌华;邓明琴;;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草莓上的应用研究[A];草莓研究进展(三)[C];2009年
4 肖亮;谭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及S-诱抗素的发展历程[A];第四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三届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孙威江;叶明志;;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芽叶形态结构及生长的效应[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孙威江;叶明志;;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更新改造后茶树萌芽及生长的效应[A];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张训忠;;草坪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进展[A];草坪与地被科学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8 张洁玉;陈芳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上产生药害的原因及防治对策[A];农作物药害预防及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程光辉;丁伟;;新型天然产物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进展[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险峰;;植物调节剂的使用技术进展[A];2010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及其调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荔枝研究室 邱燕萍;植物生长调节剂 如何使用有讲究[N];广东科技报;2000年
2 汪信;专家呼吁——植物生长调节剂要走产业化之路[N];中华合作时报;2001年
3 钟农;专家呼吁植物生长调节剂应产业化[N];中华合作时报;2001年
4 侯立功 史民康;谈谈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N];山西科技报;2000年
5 李雪村 李正飞;巧用植物生长调节剂[N];陕西科技报;2002年
6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简表[N];中国花卉报;2005年
7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九点基础[N];中国花卉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宁钦广 本报通讯员 姜家胜;正确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N];山东科技报;2006年
9 记者 付凡军 通讯员 杨栋;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应慎重[N];新疆科技报(汉);2006年
10 项城市森防站 高亚;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林果业生产中的应用[N];周口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蔚燕;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的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2 师晨娟;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木生长及其抗性生理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强;豆芽中多组分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质谱检测[D];郑州大学;2015年
2 杨锐;植物生长调节剂高效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矮壮素、多效唑、赤霉素在番茄中的残留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小龙;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耐旱性的影响[D];长江大学;2015年
4 李金航;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牡丹叶片衰老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蔡轶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生长调节剂[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6 安欣;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苹果生长、坐果和碳氮分配、利用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7 刘雨思;豆芽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测定的色谱方法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8 孟祥龙;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9 单新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对平欧杂种榛生长结实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10 冯一俭;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穗型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西南地区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筛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0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