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葡萄生长后期3种烂果病害病原菌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江西葡萄生长后期3种烂果病害病原菌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葡萄,是江西近年发展较快的果树树种之一,然而,随着其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在生产中容易出现挂果后期的大量腐烂问题,对葡萄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有关葡萄挂果后期的腐烂问题,国内外研究较少。本论文在前期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拟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江西3种主要葡萄烂果病害即苦腐病、白腐病和溃疡病进行了病原种类归属鉴定,并对其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葡萄苦腐病菌的分子检测技术和7种杀菌剂对栗生垫壳孢的室内毒力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通过病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并依据病菌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结合ITS、LSU等序列分析,确定引起我省葡萄苦腐病病原为Greeneria uvicola;葡萄白腐病病原鉴定为白腐垫壳孢(Coniella diplodiella)和栗生垫壳孢(Ccastaneicola),其中白腐垫壳孢是主要病原菌(占87.1%);葡萄溃疡病病原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可可球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各类型菌落的分出占有率分别为83.8%、2.7%、13.5%。(2)在生物学特性实验中,G. uvicola菌丝生长最适宜培养基为PSA培养基;在5~32℃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53℃、10 min;最适pH值为5;光照对该菌丝的生长无显著影响;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牛肉膏。C. castaneicola菌丝生长以AEA培养基为最适;能有效利用多种糖和氮源,分别以甘露醇和NH4NO3最佳;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菌丝生长喜酸性环境,最适pH4~6;12h光暗交替更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58℃、10 min。B. dothidea菌丝生长最适宜培养基为PSA培养基;在10~32℃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致死温度为54℃、10 min;最适pH值为8;全光照更有利于菌丝的生长;最佳碳氮源分别为甘露醇和牛肉膏。(3)通过设计G. uvicola特异性检测引物GF3 (5'-GGTGGCCCTGTAAACT CTTGT-3')和GR3 (5'-TGATCCGAGGTCAACTTTCAG-3'),建立了G. uvicola巢式PCR、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在C. castaneicola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实验中,氟环唑SC、氟硅唑EC对C. castaneicola有着很强的毒力,ECso值分别为0.0719、0.0876μg/mL。
【关键词】:葡萄苦腐病 葡萄白腐病 葡萄溃疡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6.631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10-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5
- 1 葡萄生产后期烂果病害概况12-13
- 1.1 葡萄生产后期烂果病害种类及其病原12
- 1.2 引起葡萄生产后期烂果病害研究现状12-13
- 2 葡萄苦腐病研究进展13-16
- 2.1 葡萄苦腐病的分布及危害13-14
- 2.2 病原菌寄主范围及形态特征14
- 2.3 葡萄苦腐病菌分类地位14
- 2.4 葡萄苦腐病菌生物学特性14-15
- 2.5 葡萄苦腐病病害循环过程15
- 2.6 葡萄苦腐病的防治15-16
- 2.6.1 农业防治15-16
- 2.6.2 生物防治16
- 2.6.3 化学防治16
- 2.7 葡萄苦腐病菌的分子检测手段16
- 3 葡萄白腐病研究进展16-20
- 3.1 葡萄白腐病的分布、危害16-17
- 3.2 葡萄白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形态特征17
- 3.3 葡萄白腐病菌分类地位17
- 3.4 葡萄白腐病菌生物学特性17-18
- 3.5 葡萄白腐病病害循环过程18
- 3.6 品种抗病性18
- 3.7 葡萄白腐病的防治18-19
- 3.8 Coniella属内种的分类依据19-20
- 4 葡萄溃疡病研究进展20-23
- 4.1 葡萄溃疡病的分布及危害20-21
- 4.2 葡萄溃疡病症状21
- 4.3 葡萄溃疡病病原种类21
- 4.4 葡萄溃疡病菌生物学特性21
- 4.5 葡萄溃疡病病害循环过程21-22
- 4.6 葡萄溃疡病的防治22
- 4.7 核酸序列分析在葡萄溃疡病菌鉴定中的应用22-23
- 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23
- 5.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23
- 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23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3-24
- 7 本论文技术路线24-25
- 第二章 葡萄苦腐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分子检测技术研究25-43
- 1 材料及方法25-31
- 1.1 材料25-26
- 1.1.1 供试培养基25-26
- 1.1.2 主要试剂及配置26
- 1.2 方法26-31
- 1.2.1 病害田间症状描述及样品采集26
- 1.2.2 病原菌的分离及菌种保藏26-27
- 1.2.3 致病性测定27
- 1.2.4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27
- 1.2.5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27-28
- 1.2.6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28-29
- 1.2.7 G.uvicola分子检测技术研究29-31
- 2 结果与分析31-41
- 2.1 病果症状描述及病原菌致病性测定31-32
- 2.2 病原菌的形态及分子生物鉴定32-35
- 2.2.1 病原菌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32-33
- 2.2.2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33-35
- 2.3 葡萄苦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35-38
- 2.3.1 培养基对G.uv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35
- 2.3.2 温度对G.uv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35-36
- 2.3.3 pH对G.uv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36
- 2.3.4 光照对G.uv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36
- 2.3.5 碳源对G.uv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36-37
- 2.3.6 氮源对G.uv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37-38
- 2.3.7 G.uvicola菌丝致死温度38
- 2.4 葡萄苦腐病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38-41
- 2.4.1 引物特异性验证38
- 2.4.2 引物的灵敏性验证38
- 2.4.3 巢式PCR检测体系建立及引物灵敏度验证38-40
- 2.4.4 qPCR检测体系建立及灵敏度测定40
- 2.4.5 江西各地烂果样品G.uvicola带菌情况40-41
- 3 结论与讨论41-43
- 第三章 葡萄白腐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43-60
- 1 材料及方法43-47
- 1.1 材料43-44
- 1.1.1 主要供试培养基43
- 1.1.2 主要试剂及配置43-44
- 1.1.3 供试杀菌剂44
- 1.2 方法44-47
- 1.2.1 病害田间症状描述及样品采集44
- 1.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菌种保存44
- 1.2.3 致病性测定44
- 1.2.4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44-45
- 1.2.5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45-46
- 1.2.6 病原菌C. castaneicola生物学特性测定46
- 1.2.7 7种杀菌剂对C. castaneicola的毒力测定46-47
- 2 结果与分析47-58
- 2.1 病果症状描述及病原菌致病性测定47
- 2.2 病原菌的形态及分子生物鉴定47-51
- 2.2.1 病原菌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47-49
- 2.2.2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49-51
- 2.3 栗生垫壳孢生物学特性研究51-54
- 2.3.1 培养基对C.castane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51
- 2.3.2 温度对C.castane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51
- 2.3.3 pH对C.castane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51-52
- 2.3.4 光照对C castane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52
- 2.3.5 碳源对C.castane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52
- 2.3.6 氮源对C.castane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52-53
- 2.3.7 C.castaneicola菌丝致死温度53-54
- 2.4 7种杀菌剂对C.castaneicola的毒力测定54-58
- 2.4.1 7种杀菌剂对C.castaneicola的抑菌率54-57
- 2.4.2 7种杀菌剂对C.castaneicola的毒力57-58
- 3 结论与讨论58-60
- 第四章 葡萄溃疡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60-74
- 1 材料及方法60-63
- 1.1 材料60
- 1.2 方法60-63
- 1.2.1 病害田间调查及症状描述60
- 1.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60
- 1.2.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60-61
- 1.2.4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61
- 1.2.5 B.dothiaea生物学特性测定61-63
- 2 结果与分析63-72
- 2.1 病果症状描述及病原菌致病性测定63
- 2.2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63-65
- 2.3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65-69
- 2.3.1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65-66
- 2.3.2 基因序列分析66-69
- 2.4 葡萄座腔菌生物学特性研究69-72
- 2.4.1 培养基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影响69
- 2.4.2 温度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影响69
- 2.4.3 pH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影响69-70
- 2.4.4 光照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影响70
- 2.4.5 碳源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影响70-71
- 2.4.6 氮源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影响71-72
- 2.4.7 B.dothidea菌丝致死温度72
- 3 结论与讨论72-74
- 参考文献74-80
- 致谢80-81
- 附件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俊;日本几个关于叫“指”的葡萄品种[J];河北果树;2000年03期
2 张宝民;极早熟葡萄品种粉红亚都蜜[J];河北果树;2000年03期
3 李华,房玉林,莫海珍;葡萄品种学研究进展[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0年01期
4 刘俊;几个叫“指”的葡萄品种[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0年01期
5 王建军;关于凉爽产区红色葡萄品种的论述[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0年03期
6 汪德先;优良葡萄品种简介[J];四川农业科技;2000年01期
7 张雨;极早熟葡萄新品种──珍珠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0年06期
8 李德华;纯黑色巨大粒葡萄新品种高妻[J];北京农业;2001年01期
9 李记明,曲健,温春光;法国波尔多的葡萄与葡萄酒(三)[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1年06期
10 徐钰英;介绍几个葡萄品种[J];西南园艺;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小菊;陈青英;;葡萄双层覆膜大棚栽培研究[A];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维昌;;‘熊岳白’葡萄选育试验(摘要)[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Ⅰ果树)[C];1989年
3 李晓燕;李连国;王丽雪;;葡萄不同种类、品种组织解剖构造观察[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4 王同坤;于凤鸣;郭紫娟;张海斌;李红星;;葡萄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5 施安华;;保加利亚葡萄品种在河北省各地的适应情况[A];河北省果树学会论文选编(1962)[C];1962年
6 贺普超;;我对豫东沙区发展百万亩葡萄的几点意见[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7 柴菊华;贺普超;程廉;崔彦志;;中国葡萄野生种对葡萄根癌病的抗性[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8 李敬川;刘俊;张东风;董健霖;;从市场价格变动探讨我国埋土防寒区葡萄园降低成本的对策[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林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增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曹孜义;;葡萄离体繁殖和脱毒研究工作的回顾及展望[A];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贺普超;;葡萄早熟性与氧化酶活性的关系[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卢庆雷 李晓英 李永刚;吃葡萄不吐葡萄皮[N];北京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耿闻;葡萄文化念就农民致富经[N];中国旅游报;2007年
3 记者 常世荣 通讯员 解砚辉 刘志非;4万农户种葡萄 10万工人兴产业[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妥超云邋通讯员 吴红艳;赏葡萄鐝说葡萄鐝品葡萄[N];酒泉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周崇 通讯员 毕照荣 李文;新和举办第五届赛葡萄会[N];阿克苏日报;2008年
6 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镇长 邓乃庚;应对入世挑战 打造葡萄强镇[N];中国特产报;2003年
7 王秋雨;金土地上的“葡萄王”[N];农民日报;2001年
8 李波;葡萄新品种“早黑宝”[N];农民日报;2002年
9 李晓霞 罗骐;华蓥:葡萄“串”起的万亩基地[N];广安日报;2009年
10 张维贤 刘国伟 曾友进;敦煌葡萄俏天下[N];酒泉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兴本;水肥配比对葡萄生长发育、氮代谢及水肥耦合效应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高敏;葡萄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及抗黑痘病转录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珊;埋土防寒期葡萄枝条风障对葡萄园生态环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金燕;基于神经网络和机器视觉的南方葡萄专家系统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5 吕秀兰;葡萄品种遗传多样性和霜霉病抗性鉴定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6 朱丹实;葡萄采后软化机制及风味劣变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7 杨克强;葡萄无核基因定位与作图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8 曾辰;极端干旱区成龄葡萄生长特征与水分高效利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9 温鹏飞;葡萄与葡萄酒中黄烷醇类多酚和果实原花色素合成相关酶表达规律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白云岗;极端干旱区成龄葡萄需水规律及微灌节水技术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成涛;云南主产区主栽葡萄果皮组成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胡竹韵;葡萄香气糖苷提取分析方法的优化设计与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杨丽;宁夏青铜峡地区酿酒葡萄成熟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勇健;葡萄不同品种形态建模三维辅助设计方法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5 肖东明;不同葡萄品种枝条参与低温胁迫响应抗寒指标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6 杜杨建;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芪合成酶基因表达及启动子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范高韬;葡萄VvCOR27基因的克隆与抗寒功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胡见飞;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葡萄果苗鉴别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陈淑丽;覆盖防寒对葡萄越冬性的影响[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年
10 陆琨;大新县一年两熟葡萄种植业调查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江西葡萄生长后期3种烂果病害病原菌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