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与米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26 10:02

  本文关键词: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与米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探究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机制。本研究以超级稻F优498为材料,在总施氮量为135 kg/hm2条件下,设置3个试验:(1)秸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米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即,设置不同作物秸秆覆盖:小麦秸秆、油菜秸秆和无秸秆覆盖;与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5:3:2、3:3:4、3:1:6,以不施氮肥为对照;(2)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米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即,设置高、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与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5:3:2、3:3:4、3:1:6,以不施氮肥为对照;(3)灌溉方式与秸秆覆盖氮肥优化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米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即,设置不同灌溉模式:淹灌、干湿交替灌溉、旱作;与不同秸秆覆盖氮肥运筹优化管理模式:小麦秸秆覆盖、油菜秸秆覆盖和无秸秆覆盖与氮肥优化配置基肥:蘖肥:穗肥为3:3:4。系统研究了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米质、秸秆腐熟及氮素释放率、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水稻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并探讨各生育时期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及产量形成间的关系;以及结实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品质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麦秆、油菜秆覆盖,较无秸秆覆盖能够显著的提高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产量,且麦秆覆盖优于油菜秆覆盖;高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优于低土壤肥力,其中麦秆覆盖增产幅度为4.7%~9.4%,油菜杆覆盖增产幅度为0.6%~6.5%;且与基肥:蘖肥:穗肥为3:3:4氮肥运筹模式搭配时,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增产效应与水分利用效率。而在不同灌溉模式下,干湿交替模式能有效提高水稻有效穗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淹灌模式次之。而在淹灌及干湿交替灌溉下,麦秆覆盖搭配基肥:蘖肥:穗肥为3:3:4氮肥管理模式,相对其他秸秆与氮肥运筹组合均具有最显著的增产效应,尤其以干湿交替灌溉下,麦秆覆盖配套的基肥:蘖肥:穗肥为3:3:4氮肥管理(施氮量为135kg hm-2)模式为本研究最适秸秆覆盖下最优的水氮配套优化模式;而在旱作下,则以油菜秸秆覆盖搭配基肥:蘖肥:穗肥3:3:4氮肥管理模式最佳。2.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植株生长的影响 麦秆、油菜秆覆盖对水稻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根系干重及形态构建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油菜秆覆盖抑制作用强于麦秆覆盖;但在中后期能够有效的减缓根系的衰老,提高干物质积累与茎鞘物质的转运,促进氮素的吸收利用,并能协调结实期剑叶SPAD,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其氮素总积累量增幅为2.0%-11.8%。在不同土壤肥力下,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对拔节前植株的干物质及氮素积累的抑制作用较高土壤肥力下增强,而在中后期对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促进作用较高土壤肥力下有所提高,但其总的积累量有所降低。各秸秆覆盖下,增加基蘖肥的施用比例能够有效的缓解秸秆覆盖对植株生长的抑制,但过高的基蘖肥施用比例会导致生育后期氮素的供应不足,加速根系的衰老,进而减少植株的物质积累,本研究以基肥:蘖肥:穗肥为3:3:4为最佳。在不同灌溉模式下,干湿交替灌溉能有效的促进各时期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提高植株茎鞘物质转运及氮素利用效率;而淹水灌溉次之;且淹水与干湿交替灌溉下麦秆覆盖搭配基肥:蘖肥:穗肥为3:3:4氮肥运筹管理模式均能够有效协调各时期氮素供应,协调地上、地下部的生长,进而提高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而在旱作下则以油菜秆覆盖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秸秆覆盖与氮肥运筹下主要生育时期根干重、根体积、总根长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r=0.38*-0.78**),尤其以齐穗期的根体积与总根长、根干重与氮素累积、产量及氮素回收利用率的相关性最高。3.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麦秆、油菜秆覆盖均较无秸秆覆盖,能大幅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胶稠度,降低垩白度以及垩白粒率;从整体来看,麦秆覆盖优于油菜秆覆盖。而在高、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也均大幅提高了稻米品质,其中高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优于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处理,且麦秆、油菜秆覆盖搭配基肥:蘖肥:穗肥为3:3:4的氮肥运筹,以及与基肥:蘖肥:穗肥为5:3:2的氮肥运筹均能显著的提高稻米的整体品质,但高土壤肥力以基肥:蘖肥:穗肥为5:3:2的氮肥运筹方式为最佳;而低土壤肥力可适当提高氮肥后移比例以基肥:蘖肥:穗肥为3:3:4的氮肥运筹方式为最佳。而在不同灌溉模式下,干湿交替灌溉与旱作模式提高了稻米的加工品质以外观品质,但干湿交替灌溉优于旱作模式。麦秆、油菜秆覆盖搭配基肥:蘖肥:穗肥为3:3:4运筹模式时,均显著提高了稻米品质;但以干湿交替灌溉与旱作模式下麦秆覆盖对米质改善最佳。在水稻叶片SPAD值与米质相关性研究表明,水稻灌浆期剑叶SPAD值与米质各指标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适当调节水稻灌浆期SPAD值,能够有效的改善稻米品质。4.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秸秆腐熟及氮素释放的影响 麦秆、油菜秆腐熟及氮素释放均呈前快后慢的规律。但两者在各时期腐熟及氮素释放规律则有所差异。较油菜秆,在生育前期麦秆的腐熟量与腐熟速率明显降低,但在生育中后期则明显增加;而在氮素释放量及释放速率方面,麦秆则在各时期均较油菜秆有所增加。高土壤肥力下麦秆腐熟及氮素释放均较低土壤肥力高。提高基蘖肥的使用比例能够显著的提高麦秆、油菜秆腐熟及氮素的释放,但以基肥:蘖肥:穗肥为3:3:4的氮肥运筹配施下,具有较为平稳的腐熟及氮素释放速率,以及较高的总腐熟及氮素释放量。而在不同灌溉模式下,在生育前期,淹灌及干湿交替灌溉具有较高的腐熟及氮素释放,但在生育中后期则较旱作模式有所降低;而秸秆覆盖与基肥:蘖肥:穗肥为3:3:4的氮肥运筹配施时,各生育时期麦秆在腐熟量及腐熟率方面均较油菜秆低,但氮素释放量及释放率则大幅提高。5.秸秆覆盖及水氮管理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麦秆、油菜秆覆盖明显降低了各生育时期稻田耕层土壤pH,但秸秆覆盖也有效的降低了各时期土壤pH的变幅,以麦秆覆盖最为显著。高、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均能降低耕层土壤pH,且秸秆覆盖下各氮肥运筹对土壤pH均有显著的影响。而在土壤全氮方面,秸秆的氮素释放能提高前中期0~10cm土壤全氮含量,且麦秆、油菜秆覆盖也能明显促进耕层土壤氮素的向下移动,提高10~20cm土壤全氮含量;但基肥:蘖肥:穗肥为3:3:4的氮肥运筹模式能够平衡植株氮素吸收与土壤氮素含量。而在不同灌溉模式下,淹灌模式下各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有所增加,旱作模式次之;且麦秆、油菜秆覆盖与基肥:蘖肥:穗肥为3:3:4的氮肥配施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全氮含量与植株的氮素吸收,进而实现氮素的高效利用以及土壤氮素平衡。
【关键词】:水稻 秸秆覆盖 氮肥运筹 灌溉模式 产量 米质 土壤理化性质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3
  • 前言13-14
  • 1 文献综述14-24
  • 1.1 秸秆还田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14-18
  • 1.1.1 稻田秸秆还田的方式与还田量研究15-16
  • 1.1.2 稻田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16-17
  • 1.1.3 稻田还田秸秆的腐熟与养分释放效率17
  • 1.1.4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17-18
  • 1.1.5 秸秆还田对稻米品质的影响18
  • 1.2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18-22
  • 1.2.1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19-20
  • 1.2.2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水稻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20
  • 1.2.3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20-21
  • 1.2.4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21-22
  • 1.3 秸秆还田与不同灌溉模式在水稻生产上的研究进展22-24
  • 1.3.1 秸秆还田与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22-23
  • 1.3.2 秸秆还田与不同灌溉模式对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23
  • 1.3.3 秸秆还田与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影响23
  • 1.3.4 秸秆还田与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23-24
  • 2 研究目的及内容24-26
  • 2.1 研究目的24
  • 2.2 研究内容24-25
  •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5
  • 2.4 技术路线25-26
  • 3 试验方案26-32
  •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26-30
  • 3.1.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26
  • 3.1.2 试验设计26-30
  • 3.2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30-32
  • 3.2.1 土壤养分测定项目与方法30
  • 3.2.2 水稻植株测定项目与方法30-32
  • 4 结果与分析32-62
  • 4.1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及米质的影响32-54
  • 4.1.1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32-35
  • 4.1.2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各生育时期根系生长的影响35-41
  • 4.1.3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41-44
  • 4.1.4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氮素累积及利用的影响44-48
  • 4.1.5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水稻结实期SPAD的影响48-51
  • 4.1.6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51-54
  • 4.2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秸秆腐熟速率的影响54-58
  • 4.2.1 秸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秸秆腐熟的影响54-55
  • 4.2.2 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麦秆腐熟的影响55-56
  • 4.2.3 灌溉方式与秸秆覆盖氮肥运筹优化管理模式对秸秆腐熟的影响56-58
  • 4.3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稻田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58-62
  • 4.3.1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稻田耕层土壤pH的影响58-59
  • 4.3.2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稻田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59-62
  • 5 讨论62-73
  • 5.1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及米质的影响及关系62-69
  • 5.1.1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62-63
  • 5.1.2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氮素积累及利用效率的影响63-65
  • 5.1.3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各时期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65-67
  • 5.1.4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各时期地下部生长的影响67-68
  • 5.1.5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68-69
  • 5.2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秸秆腐熟及氮素释放速率的影响69-70
  • 5.3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70-72
  • 5.4 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关键技术及其生理机制调控72-73
  • 6 结论73
  • 7 本研究的创新点73-74
  • 8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设想74-75
  • 参考文献75-82
  • 致谢82-8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源良;近代我国水稻栽培研究的特点[J];福建稻麦科技;2000年01期

2 沈洪;世界水稻发展趋势一瞥[J];吉林农业;2000年08期

3 杨明海;调整种植业结构 发展水稻生产──舟曲县水稻栽培浅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年05期

4 ;国外水稻旱作新法[J];天津农林科技;2000年05期

5 王占华;辽西旱作水稻栽培[J];新农业;2000年08期

6 罗凤来;日本冲绳水稻栽培的一些方法与经验[J];福建农业科技;2001年03期

7 薛志成;水稻一生“十三忌”[J];吉林农业;2002年01期

8 康涛,李慧玲;水稻栽培科学研究必须创新[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宗和;无水层灌溉水稻技术问世[J];生态经济;2004年02期

10 肖国强 ,胡一敏;“水稻无水层灌溉”科研项目获得成功[J];北京农业;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舒;杨广林;戚国强;;黑龙江省水稻栽培管理智能系统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2 王芳;白鸣祺;高永刚;;黑龙江省气温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汪金平;曹凑贵;展茗;李成芳;蔡明历;;湖北省水稻发展对策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4 杨沈斌;陈德;任侠;刘丹;陈斐;;基于模糊数学的中国水稻种植区划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5 韩斌;;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及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田志宏;赵世盈;许本波;李文娟;严寒;何勇;赵福永;谢伶俐;张再君;杨金松;;水稻抗病种质在抗病基因同源位点上的遗传多态性分析[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7 吴慧平;陈良宏;鲍周明;杨传广;;不同水稻品种对水稻潜根线虫的抗性比较[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田志宏;赵世盈;许本波;李文娟;严寒;何勇;赵福永;谢伶俐;张再君;杨金松;;水稻抗病种质在抗病基因同源位点上的遗传多态性研究[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熊玉唐;;贵州省水稻大面积超高栽培的实践与经验[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凌启鸿;过益先;费槐林;黄丕生;;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衍波;水稻协会:引领农民增收[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2 记者 陈翩翩 实习生 殷楚;我市水稻种植新标准通过审查[N];珠海特区报;2011年

3 记者 陈江 通讯员 关妮纳;广西首创“双超”水稻栽培新模式获院士盛赞[N];广西日报;2012年

4 记者李斌;我国掀开水稻高产“分子奥秘”一角[N];人民日报;2003年

5 记者 夏明 通讯员 衣淑娟;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将有重大改变[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6年

6 侯昭纯 记者  沈才;创出我省水稻大面积高产新纪录[N];黑龙江日报;2006年

7 马和亮 洪琦;崔永庆算宁夏水稻大账[N];宁夏日报;2006年

8 严颢;水稻精确栽培理论研讨会召开[N];新华日报;2006年

9 通讯员 汤涛邋记者 徐敏;太湖流域水稻栽培始于7700年前[N];解放日报;2007年

10 刘丹;77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会烧荒筑坝种水稻[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乐;水稻灌区节水防污型农田水利系统减轻农业面源水污染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王海泽;东北不同年代产量和品质与籼粳血缘的关系[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3 灻李超;水稻耐冷基因COR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杨彩玲;免耕水稻的氮素利用特性及土壤水分的调控作用[D];广西大学;2014年

5 张梦;独脚金内酯介导的水稻和烟草化感与种间竞争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6 李建辉;施氮对寒地水稻~(15)N吸收、利用及氮代谢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7 杜永林;江苏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规律及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苟喻;重庆市水稻估产要素及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唐延林;水稻高光谱特征及其生物理化参数模拟与估测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陈杰;水稻氮素行为及施氮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苑俊丽;免耕和高效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磷流失影响的整合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胡志华;根际氧环境对水稻养分吸收与产量形成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张书捷;膜下滴灌水稻苗期缺铁黄化原因及调控[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罗常钛;不同土壤地力下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忠秋;1960年代济宁滨湖稻改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柳絮;转Bt基因(cry2A*和cry1C*)抗虫粳稻的培育[D];山东大学;2015年

7 陈冠州;水稻品系泰航68太空诱变突变体T2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定位[D];广西大学;2015年

8 潘达龙;不同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5年

9 唐国荣;机插秧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李扬;基于标记辅助选择(MAS)改良粒长的水稻优异种质创制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与米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8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28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9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