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对菲律宾蛤仔的生物效应:纳米氧化钛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汞对菲律宾蛤仔的生物效应:纳米氧化钛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传统污染物,重金属污染对生物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多种多样且长期持续。有毒金属被海洋生物吸收后进入水生食物链,发生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并通过海产品消费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风险。汞(Mercury, Hg)在我国的使用历史悠久,然而也是一种典型的传统重金属污染物。它毒性强,可对各类生物及人类造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巨大的使用量使纳米材料成为新兴污染物。纳米氧化钛(Nano-TiO2)因其独特的光学性能,是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现实环境中,多种污染物往往同时存在且发生相互作用,使其生物效应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和。目前,对于单一污染物所造成的生物效应已存在大量研究,而对于金属污染物与纳米材料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联合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展开。本研究以对环境污染反应灵敏的海洋贝类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实验生物。比较不同浓度nano-TiO2 (0, 0.50,5.00 mg L-1)条件下,汞对蛤仔的96h半数致死浓度(96h LC50)。观察有无nano-TiO2存在条件下(0,0.50 mg L-1),不同浓度Hg2+(0,1.00,50.00 μg L-1)诱导产生各生物指标酶类活性的变化,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以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并测定蛤仔在不同暴露条件下体内汞蓄积量。以期探究在纳米氧化钛影响下,汞对菲律宾蛤仔的生物效应,为复合污染相互作用机理及其联合生物效应提供科学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Nano-TiO2对菲律宾蛤仔半数致死浓度的影响:Nano-TiO2存在下(0.50,5.00mg L-1), Hg2+对蛤仔的96hLC50 (0.862,0.820 mg L-1)比没有nano-TiO2存在下的96h LC50(0.950 mg L-1)有所降低。而且,96h LC50随nano-TiO2浓度升高而降低,这可能跟nano-TiO2与Hg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有关。2.Nano-TiO2对抗氧化酶类的影响:对于SOD的活性变化,50.00μg L-1 Hg2+组的SOD活性相对于无Hg2+组均出现显著升高。加入0.50 mg L-1 nano-TiO2的50.00μg L-1 Hg2+组的SOD活性(89.63±6.08 U mg-1 prot)相对于未加入者升高到了19.03%;对于CAT的活性变化,各Hg2+组相较无Hg2+组均出现显著升高。加入0.50 mg L-1 nano-TiO2的50.00 μg L-1 Hg2+组的CAT活性(24.77±2.29 U mg-1prot)相对于未加入者升高到了25.10%;对于GST的活性变化,50.00 μg L-1 Hg2+组的GST活性相对于无Hg2+组均出现显著升高。加入0.50 mg L-1 nano-TiO2的50.00μg L-1Hg2+组的GST活性(65.75±3.95 U mg-1prot)相对于未加入者升高到了25.21%。3.Nano-TiO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对于AChE的活性变化,各暴露组的AChE活性,相较空白对照组,均未出现显著变化。4.Nano-TiO2对Hg吸收的影响:对于蛤仔体内蓄积的Hg的蓄积量,更高的暴露浓度使蛤仔体内的Hg的蓄积量更高。2个Hg2+高浓度组间有显著差异,加入0.50 mg L-1 nano-TiO2者Hg量(4.36±0.55 μg g-1)目对于未加入者Hg量(3.12土0.43μg g-1)升高40%。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nano-TiO2能够增强Hg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效应。使Hg2+对菲律宾蛤仔的96h LCso降低,且较高浓度作用大于较低浓度;而加入nano-TiO2后,蛤仔体内各抗氧化酶类(CAT、SOD和GST)活性也出现不同程度升高,而AChE活性变化不显著;加入nano-TiO2,也使蛤仔体内Hg的蓄积量有所增加。关于其致毒作用机理,可能是由于nano-TiO2能够吸附Hg2+,使蛤仔体内Hg的蓄积量增加,因而使Hg毒性效应的增强。
【关键词】:汞 纳米氧化钛 菲律宾蛤仔 联合效应 生物标志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03.22;S917.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0 前言13-15
- 1 综述15-29
- 1.1 我国近岸环境金属污染研究进展15-18
- 1.1.1 中国近岸环境金属污染的来源16
- 1.1.2 我国近岸沉积物中的金属污染16-18
- 1.2 传统污染物—汞18-21
- 1.2.1 汞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19-20
- 1.2.2 汞对贝类的毒性效应20-21
- 1.3 新兴污染物—纳米氧化钛21-23
- 1.3.1 纳米氧化钛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22-23
- 1.3.2 纳米氧化钛对贝类的毒性效应23
- 1.4 纳米氧化钛与金属(非金属)联合毒性的研究23-24
- 1.4.1 纳米氧化钛与镉23-24
- 1.4.2 纳米氧化钛与铜24
- 1.4.3 纳米氧化钛与铅、锌和砷24
- 1.5 生物标志物24-27
- 1.5.1 超氧化物歧化酶26
- 1.5.2 过氧化氢酶26-27
- 1.5.3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27
- 1.5.4 乙酰胆碱酯酶27
- 1.6 实验生物—菲律宾蛤仔27-28
- 1.7 本文的研究意义28-29
- 2 纳米氧化钛对汞急性毒性的影响29-38
- 2.1 引言29-30
- 2.2 材料与方法30-33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30-31
- 2.2.2 单一暴露实验31-32
- 2.2.3 联合暴露实验32-33
- 2.2.4 数据统计和分析33
- 2.3 结果与讨论33-37
- 2.3.1 纳米氧化钛颗粒的表征33-34
- 2.3.2 单一暴露34-35
- 2.3.3 联合暴露35-37
- 2.4 小结37-38
- 3 纳米氧化钛对汞诱导菲律宾蛤仔体内酶活性的影响38-49
- 3.1 引言38-39
- 3.2 材料与方法39-44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39-40
- 3.2.2 暴露实验40-41
- 3.2.3 酶指标的测定41-44
- 3.2.4 数据统计和分析44
- 3.3 结果与讨论44-49
- 3.3.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44-46
- 3.3.2 过氧化氢酶活性46-47
- 3.3.3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47-48
- 3.3.4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48-49
- 3.4 小结49
- 4 纳米氧化钛对菲律宾蛤仔体内汞蓄积量的影响49-52
- 4.1 引言49-50
- 4.2 材料与方法50-51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50
- 4.2.2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汞量50-51
- 4.2.3 数据统计与分析51
- 4.3 结果与讨论51-52
- 4.4 小结52
- 5 结论52-53
- 6 展望53-54
- 参考文献54-62
- 附表62-66
- 致谢66-67
- 个人简历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仁;陶秉春;陈成勋;邢克智;;天津沿海天然水质条件下菲律宾蛤仔D形幼虫生长的初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焉翠蔚;徐睿;孙妍;庞军玲;;菲律宾蛤仔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3 何亮华;陈强;甘平旭;王寿昆;陈建业;;维生素D_3对菲律宾蛤仔三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孟范平;肖静;赵顺顺;付海防;;菲律宾蛤仔金属硫蛋白的提取方法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5 袁秀堂;张升利;刘述锡;梁斌;梁玉波;张国范;;庄河海域菲律宾蛤仔底播增殖区自身污染[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3期
6 于建华;周玮;夏念丽;;黑石礁海区底质和菲律宾蛤仔资源调查[J];水产科技情报;2013年03期
7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资源调查及合理开发利用获可喜成果[J];海洋湖沼通报;1991年03期
8 吴耀泉;张宝琳;孙道元;吕锡缙;;胶州湾菲律宾蛤仔死壳分布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3年04期
9 邱澄宇,,徐雅言,陈争;几种金属离子对菲律宾蛤仔张壳的影响[J];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10 蔡立哲,刘琼玉,洪华生;菲律宾蛤仔在高浓度锌铅水体中的金属积累[J];台湾海峡;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立哲;马丽;高阳;杨丽;;葸、菲、芘、(艹屈)混合液对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方笑;张福崇;赵海涛;王六顺;;赤潮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3 胡广伟;闫喜武;秦艳杰;聂鸿涛;;菲律宾蛤仔生长抑制因子蛋白3基因的分子克隆与表达分析[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苏文;薛钦昭;吴惠丰;曲莹;;铅和锌诱导金属硫蛋白在菲律宾蛤仔组织中的表达[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张学雷;朱明远;C.Bacher;A.J.S.Hawkins;;菲律宾蛤仔的个体生长动力学模型[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王晓宇;周毅;;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呼吸排泄作用的现场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7 王六顺;吴新民;赵海涛;张福崇;方笑;;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资源修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8 董波;;菲律宾蛤仔能量收支的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刘慧;方建光;;菲律宾蛤仔苗种的健康生产[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10 张文斌;吕振波;张莹;陈建强;李凡;郑亮;丛旭日;;缺氧胁迫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生理代谢的影响[A];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3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翟兵;菲律宾蛤仔苗种培育和高效养殖技术有新突破[N];中国海洋报;2004年
2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一)[N];福建科技报;2006年
3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四)[N];福建科技报;2006年
4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五)[N];福建科技报;2006年
5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二)[N];福建科技报;2006年
6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三)[N];福建科技报;2006年
7 燕京平;海水养殖贝虾建成安全环境风险评价体系[N];中国渔业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童;基于菲律宾蛤仔的近海多环芳烃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卢素敏;菲律宾蛤仔附着变态过程中的差异基因表达与基因克隆[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闫喜武;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4 昝肖肖;胶州湾湿地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生物学与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刘栋;菲律宾蛤仔在苯并[a]芘胁迫下毒性效应与污染检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刘娜;菲律宾蛤仔(Venerupis philippinarum)在苯并(a)芘胁迫下差异基因的筛选与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梁玉波;菲律宾蛤仔体内寄生帕金虫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南建;南海流花原油和0~#柴油对3种水产经济种类的毒性效应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2 江婷婷;汞对菲律宾蛤仔的生物效应:纳米氧化钛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杨鸣;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繁育补充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王晓红;菲律宾蛤仔生态遗传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5 葛京盈;菲律宾蛤仔形态学与同工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孔祥珂;菲律宾蛤仔“绿肉病”病理变化及致病因素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7 随建强;菲律宾蛤仔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和性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李荣;菲律宾蛤仔酶解寡肽抗氧化活性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年
9 甘平旭;维生素A和维生素D_3对菲律宾蛤仔生长和内脏团酶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王霞;菲律宾蛤仔离水后的存活期及存活期内的微生物和理化指标变化[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汞对菲律宾蛤仔的生物效应:纳米氧化钛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8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2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