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花生白绢病菌群体表型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1 18:53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世界农业中享有重要地位。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ii Sacc.)引起的花生白绢病是我国花生产业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由于花生白绢病菌培养性状和营养亲和性多样,群体结构复杂,缺乏抗病品种,目前国内外仍以化学防治为主。病原菌生物学和群体特性研究有助于揭示其种群结构、遗传进化和致病机制,为抗病育种、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我国5个省区451份花生白绢病病样,分离纯化得到210株菌株,系统开展了病原菌群体表型特性、菌丝营养亲和性、遗传多样性及药剂敏感性研究,旨在为花生白绢病菌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花生白绢病菌群体表型特性研究对采自全国不同省区210株花生白绢病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核数量、菌核直径、菌核形成期、菌核成熟期和菌丝营养亲和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供试菌株菌丝生长速率、产核数量和菌核直径、菌核形成期和菌核成熟期范围分别为0.322.56 cm/d、01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花生白绢病菌群体表型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花生白绢病危害症状Figure1-1HarmfulnesssymptomsofS.rolfsiionpeanut注:a:被侵染花生种子与健康种子比较;b:菌丝危害茎干症状图;c:菌丝危害种子症状图

形态图,花生,培养基,形态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图1-2花生白绢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形态Figure1-2CulturemorphologyofS.rolfsiionPDAmedium注:a:菌丝满皿;b:菌核成熟Note:a:myceliadish;b:sclerotiamaturation1.2.2花生白绢病菌生物学特性花生白绢病菌属典型死体营养型病原菌,病原菌腐生性较强,对培养环境要求较低,可利用多种类型的营养物质(Rafietal,2017)。Punja等(1985)发现齐整小核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产生与萌发受温度、湿度、光照和通气性以及营养物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傅俊范等(2014)分析了不同培养环境和营养物质对花生白绢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白绢病菌菌核产生对环境及营养物质的要求比菌丝生长更加严苛,菌丝生长和菌核产生的营养选择差异较大,在可溶性淀粉为碳源时菌丝生长最快,但是却不产生菌核。花生白绢病菌不同菌株间的生物学表型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菌核产生个数、菌核直径、菌丝生长速率等。肖翔等(2012)发现花生白绢病菌不同菌株在生物学表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花生白绢病菌菌丝宽度范围为6.1~8.2μm,菌丝生长速率范围为0.8~1.1mm/h,每培养皿(90mm)产生菌核个数范围为55~378个,菌核大小范围为(0.89~3.54)mm×(0.80~2.40)mm,菌核干重范围为0.4~2.7mg。1.2.3花生白绢病菌菌丝营养亲和性同一物种真菌的不同菌株营养菌丝相互生长并融合在一起的现象称为菌丝营养亲和性(MyceliaCompatibilityGrouping,MCG)。对真菌的菌丝营养亲和性检测是一种基于宏观和表型的研究,这是真菌多位点基因控制的自我识别分类系统(Carboneetal,1999)。菌丝是否融合是菌丝营养亲和群的分群依据,当不同的菌株对峙培养时,如菌丝之间能够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菌落,说明它们属于同一个菌丝营养亲和群

花生,菌丝,亲和性,菌株


第一章花生白绢病研究进展10图1-3花生白绢病菌菌丝亲和性Figure1-3MycelialcompatibilityofS.rolfsii注:a:左右菌丝亲和上下菌丝不亲和;b:左侧上下菌丝亲和右侧上下菌丝不亲和Note:a:leftandrighthyphaeareincompatiblewithupperandlowerhyphae;b:upperandlowerhyphaearecompatiblewithleftandrighthyphae菌丝营养亲和群鉴定具有以下优点:①菌株对峙培养试验简单,操作性强;②菌株培养时间短,对试验设备要求低,无菌条件即可;③试验重复性好,可直观观测试验结果。Nalim等(1995)对分离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366株花生白绢病菌进行了MCG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共划分成25个MCGs,MCG与菌株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Xie等(2014)对采自美国不同花生产区的23株花生白绢病菌进行了MCG和致病力研究,供试菌株共划分为8个MCGs,不同MCG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显著性差异。Le等(2012)对采自越南不同花生产区的96株花生白绢病菌进行了rDNA-TIS、生物学表型和MCG分析,依据rDNA-ITS序列分析将供试菌株划分为3个亚组,三个亚组包含菌株数量差异显著,供试菌株共划分为17个MCGs,且不同MCG内的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菌核产生数量和菌核大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表型多样性。Ikuko等(2002)对采集自日本不同地区的185株花生白绢病菌进行了MCG鉴定,供试菌株共划分为4个MCGs,不同MCG的菌株数分别为1、34、37和113株菌株。宋万朵等(2017)对采自我国13个省市的39株花生白绢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rDNA-ITS和MCG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划为23个MCGs,同一MCG中的多数菌株在生物学表型和rDNA-ITS较为相似。1.3花生白绢病菌遗传多样性1.3.1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技术为提出花生白绢病合理有效的防治策略,就要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病原菌的种群特点,除了解基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 邱国俊,程敏,郭计华.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2]花生白绢病互作研究进展[J]. 徐永菊,叶霄,李爽,侯睿,张小红,张小军,张相琼.  中国农学通报. 2019(32)
[3]大豆孢囊线虫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 欧师琪,杨飞燕,史树森.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4]SSR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J]. 杨梦婷,黄洲,干建平,徐君驰,庞基良.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5]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引物的筛选[J]. 代玉立,甘林,阮宏椿,杨静民,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福建农业学报. 2019(07)
[6]高卢蜜环菌PCR-RFLP快速鉴别方法研究[J]. 梁宇庭,蒋超,周骏辉,胡启跳,袁媛.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7)
[7]甘薯茎基部腐烂病调查及病原鉴定[J]. 黄立飞,刘伟明,刘也楠,何贤彪.  中国农学通报. 2019(18)
[8]北方地区黑木耳部分主栽品种与野生菌株遗传多样性SSR分析[J]. 张跃新,胡伟,郝艺铭,闫宝松,马凤,么宏伟.  中国食用菌. 2019(05)
[9]基于cDNA-AFLP检测不明RNA病毒方法学研究[J]. 崔海洋,王永全,吉彦莉,靳博.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9(02)
[10]花生疮痂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J]. 李元杰,刘璐,周如军,赵杰锋,付祎玮,傅俊范.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2)

硕士论文
[1]辽冀鲁花生疮痂病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D]. 李元杰.沈阳农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535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535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d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