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角性状候选基因的克
发布时间:2022-02-14 09:37
无角牦牛便于管理,减少牛群之间的争斗伤害,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目前有关牦牛无角性状调控主效基因及机理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以无角牦牛和有角牦牛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克隆牦牛角性状候选基因,并分析候选基因及其MicroRNA的表达量差异,以期筛选影响牦牛无角性状的主效基因,为无角牦牛的培育提供一些理论依据。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克隆获得牦牛C1H21orf62、RXFP2和OLIG2基因的完整编码区(CDS)。C1H21orf62 CDS区全长为510bp,编码161个氨基酸。C1H21orf62蛋白是一种亲水性蛋白,含有13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无跨膜域和信号肽;RXFP2基因CDS区全长为2213bp,编码737个氨基酸。RXFP2是疏水性蛋白,含有28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RXFP2蛋白121位氨基酸存在信号肽,无跨膜域;OLIG2基因CDS区全长为651bp,编码216个氨基酸。OLIG2是一种亲水性蛋白,含有29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但无跨膜域和信号肽。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6个角性状候选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SYNJ1、FOXL2和GCF...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牦牛概况
1.2 大通牦牛概述
1.3 角的概述
1.3.1 角的分类
1.3.2 牦牛角的发生
1.4 牛角性状基因研究现状
1.4.1 微卫星标记和基因芯片方法对牛角性状基因的研究
1.4.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方法对牛角性状基因的研究
1.4.3 牛角性状基因的表达研究
1.5 牦牛角性状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1.5.1 C1H21orf62基因的研究进展
1.5.2 RXFP2基因的研究进展
1.5.3 SYNJ1基因的研究进展
1.5.4 OLIG2基因的研究进展
1.5.5 FOXL2基因的研究进展
1.5.6 GCFC1基因的研究进展
1.6 Micro RNA的概述
1.6.1 Micro RNA的生物合成机理
1.6.2 Micro RNA的生物学功能
1.6.3 Micro RNA的预测
1.7 试验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牦牛C1H21orf62、RXFP2、OLIG2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样品的来源及采集
2.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2.1.3 试验主要分析软件与工具
2.1.4 方法
2.2 结果
2.2.1 RNA的鉴定
2.2.2 牦牛C1H21orf6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牦牛RXFP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牦牛OLIG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讨论
2.3.1 牦牛C1H21orf6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2 牦牛RXFP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3 牦牛OLIG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角性状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荧光定量溶解曲线分析
3.2.2 C1H21orf62、RXFP2、SYNJ1、OLIG2、FOXL2和GCFC1基因m RNA相对定量分析
3.3 讨论
3.3.1 C1H21orf62基因m RNA表达量与牦牛角性状的关系
3.3.2 RXFP2基因m RNA表达量与与牦牛角性状的关系
3.3.3 SYNJ1基因m RNA表达量与与牦牛角性状的关系
3.3.4 OLIG2基因m RNA表达量与牦牛角性状的关系
3.3.5 FOXL2基因m RNA表达量与牦牛角性状的关系
3.3.6 GCFC1基因m RNA表达量与牦牛角性状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OL1G2基因的Micro RNA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bta-mi R-302b、bta-mi R-302c和bta-mi R-302d的差异表达
4.3 讨论
4.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北地区胃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J]. 王朝莉,敬保迁,李丽,冯莉.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03)
[2]pBiFC-VN173-Olig2和pBiFC-VC155-Id4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活细胞内的相互作用[J]. 郭术俊,赵保明,唐洁,胡建国,吕合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2)
[3]洞角的生长与形态[J]. 史勤勤. 化石. 2010(04)
[4]大通牦牛无角新品系培育的意义及思路[J]. 梁春年,阎萍,郭宪,包鹏甲,石生国,裴杰.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19)
[5]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 陈旭,齐凤坤,康立功,李景富.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8)
[6]二硫键与蛋白质的结构[J]. 徐国恒. 生物学通报. 2010(05)
[7]MicroRNA在雌性哺乳动物生殖中的作用[J]. 任刚,杨增明. 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9(06)
[8]MicroRNA及其作用靶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J]. 陈磊,陈小平,李元建.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9(03)
[9]计算识别microRNA及其靶基因(英文)[J]. 郭志云,茆灿泉,熊莉丽.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10)
[10]鸡6个功能基因microRNA靶标区域SNP的生物信息学预测[J]. 耿立英,张传生,杜立新. 遗传. 2008(08)
博士论文
[1]干旱胁迫下玉米microRNA的差异表达[D]. 李竞生.四川农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PPARα信号通路基因与牦牛肌内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研究[D]. 秦文.甘肃农业大学 2014
[2]藏羊毛色四个候选基因多态性及在不同颜色被毛皮肤组织中表达的定量研究[D]. 韩吉龙.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3]牦牛角性状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及CART基因多态性研究[D]. 刘建.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4]牦牛、黄牛角边缘毛囊与角鞘发育的关系及其β-catenin的表达规律[D]. 何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5]牦牛角的形态发生及其SHH和β-catenin的表达[D]. 任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6]MicroRNA靶标预测软件的测评及靶标基因特征分析[D]. 万季.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24311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牦牛概况
1.2 大通牦牛概述
1.3 角的概述
1.3.1 角的分类
1.3.2 牦牛角的发生
1.4 牛角性状基因研究现状
1.4.1 微卫星标记和基因芯片方法对牛角性状基因的研究
1.4.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方法对牛角性状基因的研究
1.4.3 牛角性状基因的表达研究
1.5 牦牛角性状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1.5.1 C1H21orf62基因的研究进展
1.5.2 RXFP2基因的研究进展
1.5.3 SYNJ1基因的研究进展
1.5.4 OLIG2基因的研究进展
1.5.5 FOXL2基因的研究进展
1.5.6 GCFC1基因的研究进展
1.6 Micro RNA的概述
1.6.1 Micro RNA的生物合成机理
1.6.2 Micro RNA的生物学功能
1.6.3 Micro RNA的预测
1.7 试验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牦牛C1H21orf62、RXFP2、OLIG2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样品的来源及采集
2.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2.1.3 试验主要分析软件与工具
2.1.4 方法
2.2 结果
2.2.1 RNA的鉴定
2.2.2 牦牛C1H21orf6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牦牛RXFP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牦牛OLIG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讨论
2.3.1 牦牛C1H21orf6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2 牦牛RXFP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3 牦牛OLIG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角性状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荧光定量溶解曲线分析
3.2.2 C1H21orf62、RXFP2、SYNJ1、OLIG2、FOXL2和GCFC1基因m RNA相对定量分析
3.3 讨论
3.3.1 C1H21orf62基因m RNA表达量与牦牛角性状的关系
3.3.2 RXFP2基因m RNA表达量与与牦牛角性状的关系
3.3.3 SYNJ1基因m RNA表达量与与牦牛角性状的关系
3.3.4 OLIG2基因m RNA表达量与牦牛角性状的关系
3.3.5 FOXL2基因m RNA表达量与牦牛角性状的关系
3.3.6 GCFC1基因m RNA表达量与牦牛角性状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OL1G2基因的Micro RNA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bta-mi R-302b、bta-mi R-302c和bta-mi R-302d的差异表达
4.3 讨论
4.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北地区胃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J]. 王朝莉,敬保迁,李丽,冯莉.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03)
[2]pBiFC-VN173-Olig2和pBiFC-VC155-Id4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活细胞内的相互作用[J]. 郭术俊,赵保明,唐洁,胡建国,吕合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2)
[3]洞角的生长与形态[J]. 史勤勤. 化石. 2010(04)
[4]大通牦牛无角新品系培育的意义及思路[J]. 梁春年,阎萍,郭宪,包鹏甲,石生国,裴杰.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19)
[5]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 陈旭,齐凤坤,康立功,李景富.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8)
[6]二硫键与蛋白质的结构[J]. 徐国恒. 生物学通报. 2010(05)
[7]MicroRNA在雌性哺乳动物生殖中的作用[J]. 任刚,杨增明. 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9(06)
[8]MicroRNA及其作用靶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J]. 陈磊,陈小平,李元建.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9(03)
[9]计算识别microRNA及其靶基因(英文)[J]. 郭志云,茆灿泉,熊莉丽.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10)
[10]鸡6个功能基因microRNA靶标区域SNP的生物信息学预测[J]. 耿立英,张传生,杜立新. 遗传. 2008(08)
博士论文
[1]干旱胁迫下玉米microRNA的差异表达[D]. 李竞生.四川农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PPARα信号通路基因与牦牛肌内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研究[D]. 秦文.甘肃农业大学 2014
[2]藏羊毛色四个候选基因多态性及在不同颜色被毛皮肤组织中表达的定量研究[D]. 韩吉龙.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3]牦牛角性状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及CART基因多态性研究[D]. 刘建.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4]牦牛、黄牛角边缘毛囊与角鞘发育的关系及其β-catenin的表达规律[D]. 何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5]牦牛角的形态发生及其SHH和β-catenin的表达[D]. 任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6]MicroRNA靶标预测软件的测评及靶标基因特征分析[D]. 万季.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24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624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