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4 18:41
湿地是处于“水-陆”交互地带的复杂生态系统,作为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等温室气体固定与释放的重要场所,其高效的碳储存效率在土壤-大气圈的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调查显示,湿地面积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8%,但碳储量约占全球有机碳库的三分之一。目前,全球气温升高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湿地土壤不仅影响着全球碳收支平衡,也调控着全球气候变化。因此,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准确估算对温室效应的预测起到巨大的作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一书指出,沼泽湿地碳累积资料的缺乏导致我国对温室气体减排途径和管理对策的确立缺少参考值。因此,深入开展沼泽湿地碳储量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是目前沼泽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等领域亟需解决的科学和社会问题。因此,本研究以文献数据、书籍数据和实测数据为基础(共计样点1383个),参考已发表的相关数学模拟方程,通过建立沼泽湿地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精确估算我国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同时,探讨了我国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异规律,采用冗余分析(Redundan...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样点地理区域分布图
第4章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垂直分异规律27表4.2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环境因子间的通径分析结果ResponsevariableVariableR2DirectpathcoefficientIndirectpathcoefficientTotalpathcoefficientResidualpathcoefficientMAPMATLatitudeLongitudeAltitudeMcpHSOCMAP0.9990.823--0.682-0.618-0.082-0.027-0.003-0.000-0.0470.001MAT0.8230.682---0.686-0.1180.039-0.011-0.002-0.095Latitude0.856-0.594-0.659--0.2750.2310.0090.002-0.736Longitude0.375-0.179-0.2590.627--0.2530.0050.0020.449Altitude-0.2860.077-0.111-0.692-0.332---0.013-0.001-1.072MC0.025-0.088-0.3540.3220.0780.144--0.0010.104pH-0.0030.0650.427-0.573-0.263-0.140-0.012---0.496由于各地理区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土壤有机碳的迁移转化过程受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了我国典型的东北湿地区(图4.3左)和青藏高原湿地区(图4.3右)进行分析。结构方程模型(SEMs)结果表明,在东北湿地区,由经度和海拔引起的pH差异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控环境因子;而青藏高原湿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海拔的控制。图4.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素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例如土壤含水量、容重、酸碱性和微生物活性(Tuetal,2018;Gaoetal,2019;Wangetal,2019;Yinetal,2019),可通过调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分解、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氧化-还原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而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坐标系转换的刚体位移修正方法研究[J]. 张清勇,李宏亮. 工程与试验. 2019(04)
[2]做大做强平台经济 助力“一岛两窗三区”战略实施[J]. 林文耀. 中国科技产业. 2019(12)
[3]我国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估算[J]. 邢伟,李裴培,刘明华,张辰光,李宗盟,李秀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4]Comparis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iciency in soil aggregates between upland and paddy soils in a red soil region of China[J]. LIU Kai-lou,HUANG Jing,LI Da-ming,YU Xi-chu,YE Hui-cai,HU Hui-wen,HU Zhi-hua,HUANG Qing-hai,ZHANG Hui-m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9(06)
[5]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J]. 刘曦乔,梁萌杰,陈龙池,汪思龙,郑文辉,余鑫,李仁山,张广杰,王福生,杨海军. 生态学杂志. 2017(09)
[6]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壤容重传递函数研究[J]. 韩光中,王德彩,谢贤健. 土壤学报. 2016(01)
[7]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库储量动态[J]. 李斌,方晰,李岩,项文化,田大伦,谌小勇,闫文德,邓东华. 生态学报. 2015(13)
[8]半干旱区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变化[J].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HABURA Borjigin,常伟东.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4)
[9]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影响因素和不确定性[J]. 刘苗,刘国华. 生态环境学报. 2014(07)
[10]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循环研究[J]. 曾掌权,张灿明,李姣,杨楠.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6)
博士论文
[1]基于遥感和实测数据的大兴安岭沼泽湿地碳储量估算研究[D]. 满卫东.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8
[2]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D]. 唐国华.南昌大学 2017
[3]气候变化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NPP的影响研究[D]. 刘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6
[4]新疆土壤有机碳/无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储量估算[D]. 颜安.中国农业大学 2015
[5]围填海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和碳汇功能的影响[D]. 宋红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5
[6]山东半岛北部典型滨海湿地碳的沉积与埋藏[D]. 曹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4
[7]土壤不同初始pH条件下外源植物物料碳氮矿化与碱度释放特征研究[D]. 肖孔操.浙江大学 2014
[8]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孙贺.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9]1980-2010年三江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变化[D]. 苗正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
[10]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D]. 霍莉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
硕士论文
[1]崇明东滩湿地土壤有机碳及总氮储量研究[D]. 陈怀璞.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崇明东滩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D]. 姜俊彦.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长江口典型潮滩湿地—西沙湿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及生态工程对其影响研究[D]. 张海燕.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海南岛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库分布特征研究[D]. 李真.海南师范大学 2013
[5]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的生态学研究[D]. 穆建平.重庆大学 2012
[6]四川盆地森林土壤的有机碳氮存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D]. 毕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7]我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收支动态研究[D]. 王春权.东北师范大学 2009
[8]土地利用变化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D]. 钟春棋.福建师范大学 2009
[9]《京都议定书》及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制度[D]. 王英平.中国海洋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25070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样点地理区域分布图
第4章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垂直分异规律27表4.2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环境因子间的通径分析结果ResponsevariableVariableR2DirectpathcoefficientIndirectpathcoefficientTotalpathcoefficientResidualpathcoefficientMAPMATLatitudeLongitudeAltitudeMcpHSOCMAP0.9990.823--0.682-0.618-0.082-0.027-0.003-0.000-0.0470.001MAT0.8230.682---0.686-0.1180.039-0.011-0.002-0.095Latitude0.856-0.594-0.659--0.2750.2310.0090.002-0.736Longitude0.375-0.179-0.2590.627--0.2530.0050.0020.449Altitude-0.2860.077-0.111-0.692-0.332---0.013-0.001-1.072MC0.025-0.088-0.3540.3220.0780.144--0.0010.104pH-0.0030.0650.427-0.573-0.263-0.140-0.012---0.496由于各地理区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土壤有机碳的迁移转化过程受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了我国典型的东北湿地区(图4.3左)和青藏高原湿地区(图4.3右)进行分析。结构方程模型(SEMs)结果表明,在东北湿地区,由经度和海拔引起的pH差异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控环境因子;而青藏高原湿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海拔的控制。图4.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素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例如土壤含水量、容重、酸碱性和微生物活性(Tuetal,2018;Gaoetal,2019;Wangetal,2019;Yinetal,2019),可通过调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分解、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氧化-还原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而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坐标系转换的刚体位移修正方法研究[J]. 张清勇,李宏亮. 工程与试验. 2019(04)
[2]做大做强平台经济 助力“一岛两窗三区”战略实施[J]. 林文耀. 中国科技产业. 2019(12)
[3]我国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估算[J]. 邢伟,李裴培,刘明华,张辰光,李宗盟,李秀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4]Comparis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iciency in soil aggregates between upland and paddy soils in a red soil region of China[J]. LIU Kai-lou,HUANG Jing,LI Da-ming,YU Xi-chu,YE Hui-cai,HU Hui-wen,HU Zhi-hua,HUANG Qing-hai,ZHANG Hui-m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9(06)
[5]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J]. 刘曦乔,梁萌杰,陈龙池,汪思龙,郑文辉,余鑫,李仁山,张广杰,王福生,杨海军. 生态学杂志. 2017(09)
[6]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壤容重传递函数研究[J]. 韩光中,王德彩,谢贤健. 土壤学报. 2016(01)
[7]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库储量动态[J]. 李斌,方晰,李岩,项文化,田大伦,谌小勇,闫文德,邓东华. 生态学报. 2015(13)
[8]半干旱区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变化[J].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HABURA Borjigin,常伟东.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4)
[9]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影响因素和不确定性[J]. 刘苗,刘国华. 生态环境学报. 2014(07)
[10]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循环研究[J]. 曾掌权,张灿明,李姣,杨楠.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6)
博士论文
[1]基于遥感和实测数据的大兴安岭沼泽湿地碳储量估算研究[D]. 满卫东.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8
[2]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D]. 唐国华.南昌大学 2017
[3]气候变化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NPP的影响研究[D]. 刘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6
[4]新疆土壤有机碳/无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储量估算[D]. 颜安.中国农业大学 2015
[5]围填海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和碳汇功能的影响[D]. 宋红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5
[6]山东半岛北部典型滨海湿地碳的沉积与埋藏[D]. 曹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4
[7]土壤不同初始pH条件下外源植物物料碳氮矿化与碱度释放特征研究[D]. 肖孔操.浙江大学 2014
[8]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孙贺.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9]1980-2010年三江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变化[D]. 苗正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
[10]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D]. 霍莉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
硕士论文
[1]崇明东滩湿地土壤有机碳及总氮储量研究[D]. 陈怀璞.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崇明东滩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D]. 姜俊彦.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长江口典型潮滩湿地—西沙湿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及生态工程对其影响研究[D]. 张海燕.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海南岛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库分布特征研究[D]. 李真.海南师范大学 2013
[5]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的生态学研究[D]. 穆建平.重庆大学 2012
[6]四川盆地森林土壤的有机碳氮存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D]. 毕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7]我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收支动态研究[D]. 王春权.东北师范大学 2009
[8]土地利用变化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D]. 钟春棋.福建师范大学 2009
[9]《京都议定书》及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制度[D]. 王英平.中国海洋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25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625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