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几种野牡丹属植物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8 05:06

  本文关键词:几种野牡丹属植物杂交育种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野牡丹属(Melastoma Linn.)隶属于野牡丹科(Melastomaceae),目前全世界约有100种,本属植物大多处于野生状态,其观赏价值还有待挖掘和改良。杂交育种是改良亲本性状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多花野牡丹、野牡丹、毛稔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异型雄蕊花粉活力测定和花粉贮藏研究;以野牡丹、毛稔为亲本,研究野牡丹属植物杂交亲和性,并对杂交子代进行形态学鉴定,为该属植物杂交育种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染色法测定花粉活力12-KI染色法无法有效的测定花粉活力;TTC染色法测得的花粉活力较萌发法偏高;联苯胺染色法适合检测多花野牡丹花粉活力,但野牡丹和毛稔花粉所测得的活力较萌发法偏高。多花野牡丹和毛稔的长花药花粉活力要高于短花药花粉,而野牡丹两种类型花药的花粉活力无差异。(2)花粉离体萌发最佳条件以蔗糖、H3BO3.CaCl2.培养温度为影响因子,设置L9(34)正交试验筛选花粉萌发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异型雄蕊花粉萌发特性基本一致,多花野牡丹花粉萌发最适宜培养条件为20 g.L1蔗糖+200 mg·L-1 H3BO3+50 mg·L-1 CaCl2+30℃,毛稔为20g.L-1蔗糖+50 mg·L-1 H3BO3+100 mg·L-1 CaCl2+20℃;野牡丹为10 g.L"1蔗糖+100 mg·L-1 H3BO3+50 mg·L-1 CaCl2+30℃.多花野牡丹和毛稔的长花药花粉萌发率高于短花药花粉萌发率,其中多花野牡丹花粉萌发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野牡丹长短花药萌发率无明显差异。(3)花粉贮藏特性将花粉干藏于常温、4℃、-23℃,-80℃四种贮藏条件,定期统计花粉萌发率。结果显示贮藏温度越低,花粉活力越高;以-80℃超低温干燥贮藏效果最好,贮藏120 d时,花粉仍然具有较高活力,同一材料的异型雄蕊贮藏特性基本相似。(4)杂交亲和性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柱头内部不同时段花粉管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花粉皆可萌发进入柱头,并在24 h后到达花柱底部。花粉管生长过程中,野牡丹柱头顶部有少量胼脂质沉积,花柱内部花粉管间断产生少量胼脂质,毛稔在花柱上部出现了胼胝质沉积。统计两者正反交的结果率、种子饱满率与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毛稔与野牡丹具有较高的杂交亲和性,不存在明显的受精后障碍。毛稔长花药花粉授粉野牡丹效果优于其短花药花粉,野牡丹无明显差异。(5)杂交子代形态鉴定同亲本自交子代比较,野牡丹和毛稔正反交的杂交后代株高更高且叶片更大,叶脉数量均为7脉与野牡丹相同。同一父本所得子代无明显差异,异型雄蕊上的花粉对子代形态无明显影响,正交子代叶呈卵状披针形,新梢具短粗毛,反交子代叶呈椭圆状披针形,新梢具鳞状毛。
【关键词】:花粉活力 花粉贮藏 杂交亲和性 杂种鉴定 异型雄蕊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685.11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引言12-22
  • 1.1 野牡丹属植物研究进展12-15
  • 1.1.1 植物资源调查与研究12
  • 1.1.2 传粉生物学研究12-13
  • 1.1.3 分类学研究13
  • 1.1.4 繁殖技术研究13-14
  • 1.1.5 育种技术研究14-15
  • 1.2 花粉活力测定与贮藏方法15-18
  • 1.2.1 花粉染色测定法15-16
  • 1.2.2 花粉离体萌发测定法16
  • 1.2.3 花粉贮藏特性概述16-18
  • 1.3 植物种间杂交障碍研究18-19
  • 1.3.1 受精前障碍18-19
  • 1.3.2 受精后障碍19
  • 1.4 杂交后代鉴定技术研究概况19-21
  • 1.4.1 形态学鉴定19-20
  • 1.4.2 细胞学鉴定20
  • 1.4.3 蛋白质标记20
  • 1.4.4 DNA分子标记20-21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1-22
  • 1.5.1 研究内容21
  • 1.5.2 技术路线21-22
  • 2 野牡丹属植物花粉活力及贮藏研究22-39
  • 2.1 试验材料22
  • 2.2 试验方法22-24
  • 2.2.1 花粉染色法22-23
  • 2.2.2 花粉离体萌发法23
  • 2.2.3 花粉低温贮藏法23-24
  • 2.3 数据处理24
  • 2.4 试验结果24-39
  • 2.4.1 染色法测定花粉活力24-26
  • 2.4.2 花粉离体萌发正交试验26-35
  • 2.4.3 贮藏温度对花粉贮藏的影响35-39
  • 3 杂交亲和性与杂交子代初步鉴定39-52
  • 3.1 试验材料39
  • 3.2. 试验方法39-40
  • 3.2.1 授粉方法39
  • 3.2.2 花粉管生长状况观察39
  • 3.2.3 果实与种子的采收39-40
  • 3.2.4 杂交种子萌发试验40
  • 3.2.5 子代育苗方法40
  • 3.2.6 杂交子代与自交子代形态鉴定40
  • 3.3 数据处理40-41
  • 3.4 试验结果41-52
  • 3.4.1 杂交亲和性41-46
  • 3.4.2 杂交子代初步鉴定46-52
  • 4 讨论与结论52-58
  • 4.1 讨论52-56
  • 4.1.1 染色法比较52
  • 4.1.2 花粉离体萌发特性52-54
  • 4.1.3 花粉贮藏特性54
  • 4.1.4 杂交亲和性分析54-55
  • 4.1.5 杂交子代遗传分析55
  • 4.1.6 异型雄蕊花粉雄性功能比较55-56
  • 4.2 结论56-58
  • 4.2.1 花粉活力快速测定56
  • 4.2.2 花粉离体萌发培养基筛选56-57
  • 4.2.3 花粉最佳贮藏方法57
  • 4.2.4 杂交亲和性研究57
  • 4.2.5 杂交子代初步鉴定57
  • 4.2.6 异型雄蕊雄性功能分化57-58
  • 参考文献58-65
  • 附录65-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介;中国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的研究[J];华南农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2 林秀香,苏金强,黄阿凤;福建野牡丹科植物资源初步调查及评价[J];福建热作科技;2003年04期

3 朱纯;陈妙贤;彭狄周;代色平;叶振华;;10种野牡丹科植物引种栽培及应用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年04期

4 郝洪波;;药用观赏两相宜——野牡丹[J];中国花卉盆景;2006年03期

5 胡松梅;蒋道松;龚泽修;;野牡丹属植物研究进展[J];现代园艺;2007年05期

6 彭东辉;张启翔;黄俊婷;;中国野牡丹科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在福建省的分布初步调查[J];中国园林;2007年11期

7 朱纯;;广东野牡丹属植物的分布及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年02期

8 杨利平;庄斌;苏正华;肖艳杰;;野牡丹属植物种子特征的初步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年02期

9 赵健;仇硕;李秀娟;张翠萍;;广西野牡丹科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开发前景[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10 仇硕;赵健;张翠萍;李秀娟;;中国野牡丹科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媛;李青云;吴晓蕾;李燕;杨利平;;5种野牡丹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彭东辉;张启翔;兰思仁;董建文;黄晖;周育真;;野牡丹科植物研究进展[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3 伍成厚;陈妙贤;冯毅敏;龙丽萍;朱纯;谈凤笑;叶振华;;印度野牡丹的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李欣;野牡丹塑造自然美景[N];中国花卉报;2014年

2 记者 邱晓华;广东引种驯化野牡丹[N];中国花卉报;2004年

3 刘佳;成都:把野花种到都市街头[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4 刘佳;把野花种到都市街头[N];四川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陈果;为亚运提供全新园林素材[N];广东建设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江鸣涛;几种野牡丹属植物杂交育种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2 白岳峰;中国野牡丹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3 胡培培;肥肉草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几种野牡丹属植物杂交育种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431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b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