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学思】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本文关键词: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冯 刚
[摘 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质量,是党的十八大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以问题为导向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所必备的研究方法与范式。当前,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问题意识,应当具备世界眼光、拥有中国情怀、凸显时代特征,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育现代化进程、网络时代背景中统筹谋划,在学科建设视野下全面推进。
[关键词]问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现代化;网络时代;学科建设
以问题为导向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所选定的问题将抽象的、宏大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形成和变化的规律,并指导人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密切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规律性、前沿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推进自身的创新发展。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问题导向应当具备世界眼光、拥有中国情怀、凸显时代特征,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情基础之上,根据党的十八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之中。当前,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育现代化进程、网络时代宏观背景中统筹谋划,并在学科建设视野下系统设计、全面推进。
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正在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教育规划纲要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事业的战略目标;[1]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部署。[2]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而这正是与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和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的,因此,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有更大的空间和舞台。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教育现代化大背景的必然结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优化拓展,以建设现代化的知识体系
社会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过程之中,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其内容就必须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在教育现代化这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既要做到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大胆借鉴发达国家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还要根据国情、社情的变化,及时、合理地作出调整,进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为任务而与时俱进地实现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不断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从核心层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无论社会和时代如何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方法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如何对“人”进行有效的教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各个领域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例如教育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全方位覆盖的社交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教育者可以利用移动媒体、电子书等新型媒介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教育者可以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覆盖面;教育者还可以利用其他学科已经比较成熟的诸如社会调查、量化分析等方法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等等。“但是,尽管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相比较而言,讲座报告、课堂授课、先进示范、深度谈心、文件学习、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传统方法仍具有导向鲜明、公信力较强等独特优势,不太可能为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完全替代。”[3]因此,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一定要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绝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简单寄托于方法的现代化之中,更不能盲目崇拜科学技术的植入和应用,要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活动的本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以形成现代化的素质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科理论是否科学的标准,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步骤。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稳步推进的基本保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需要培养一批思想上可靠、理论上过硬、观念上开放、工作方法上科学的具有现代化素质结构的工作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选拔,建立与完善职业标准与准入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水平。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要不断完善,以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标准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际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代化,是检查监督教育对象能否真正理解、接受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实践当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过程;也是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科学,方法是否有效,工作是否扎实,整体是否提升的必要环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学生接受教育情况的多层次性,致使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目标的科学评价体系至今尚未完全建立。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突破和创新,就需要在坚持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定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设备,结合国内外其他社会科学中较为成熟的研究人的情绪、心态、理念等精神因素的方法,研究形成一套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具有很强操作性和通用性的效果与目标评价体系,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二、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不可逆转地进入了网络时代。伴随着网络化的深入,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有学者提出大数据与大思想,大数据的重要标志就是数据的海量增长,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信息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以此为基础而推动科技革命的大思想的产生。海量数据的流动催生了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新兴媒体。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以“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新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综合技术系统,实现了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的三网融合,并以不可逆转的态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改变了人的生存状态、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而且营造出了信息时代一种崭新的生活环境。面对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在准确把握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影响的基础上,切实增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效,是现实的考验和挑战。
(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不仅是工具,更是环境
当前,对于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解读方式:一种是将二者的关系确定为“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种是确定为“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种解读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义界定,是指在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受到来自网络的全方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创新发展;第二种解读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狭义界定,其仅仅把网络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载体、新工具和新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运用好网络这个工具。应该看到的是,工具可以使用、也可以摆脱,而环境的摆脱却难以随心所欲,更多地需要去主动适应、积极建设。正是由于把网络作为新的育人环境加以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从体制、机制上扩大覆盖面,才从大力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和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等视角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不仅是虚拟,也是现实
网络是现实的人和社会的延伸,而网络环境实际上是“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的系统。“网上”虚拟世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然来自于“网下”的现实背景和现实根源,而“网下”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才是解决“网上”虚拟世界中问题的落脚点。同时还应认识到,网络世界不仅仅是对现实社会的“复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不是“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电子版”。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既要在掌握网络信息传播交流技术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法方式;又要着力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转化,从“网上”与“网下”的结合上找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点。
(三)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强调主导,更要注重引导
网络空间的教育活动,不能仅仅拘泥于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在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中实现潜移默化地引导。博大精深的理论并不一定都需要高深莫测,往往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平易的形式走进学生的思想。教育者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努力建立一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悦纳学生的平等的教学关系;要在科学运用网络传播、交流等新技术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情境,掌握大学生网络交流活动中常用的话语方式和特点,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普通话”阐释去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用通俗的语言解读深刻的道理,用熟悉的事例论证不熟悉的规律,在平等的交流中“因势利导”,,在互动的氛围中“顺势引导”。
(四)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巩固阵地,也要着眼拓展阵地
近年来,随着博客、网络互动社区、微博等网络应用的不断涌现,大量学生逐渐进入到社会商业网站和论坛中,出现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及时了解、社会网上的有害信息难以有效控制的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权面临削弱。因此,主动建立适应大学生成长特点的主流门户网站和主流网络互动社区是迫切的现实之需。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网站及网络社区的发展特点及其内在机制,努力优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网站和社区环境,发挥出学生网站和社区成员同质性强的优势,通过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以及网络社区在学生中形成较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遵循网站和网络社区共性交往方式的基础之上,有机融入校园文化,使德育网站和网络社区充满亲和力和感染力;在发挥网站和网络社区交流平台功能的同时,还要合理利用网络反映学生情绪的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通过培育大学生的网络民主意识,引导大学的民主参与行为,增强门户网站和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学科建设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经过多年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科定位已经明确,研究对象和学科边界日益明晰,研究者之间的话语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壮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还不成熟,我们还需要深化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学科建设的原则要求以及学科建设的着力点。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利于澄清人们的质疑,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就引起了不少争论。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4]1982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召开政治理论教育座谈会,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该问题的认同度提高了,社会的共识也在逐渐扩大,但毋庸讳言,仍有不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心存质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是要从学科和学理层面对这一问题做出正面回答,激浊扬清,统一思想,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利于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工作对象的个性特征和思想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又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持续、创新发展,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的规律性研究,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克服工作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这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专业人才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必将有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相互促进的,学科的发展将提升专业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而专业人才的培养反过来又将推动学科的不断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要兼具政治性与科学性。既有意识形态色彩,又有科学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意识形态活动紧密联系的特殊教育活动,旨在让社会成员掌握和接受一定的思想观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质上,它是一种意识形态灌输和传播的活动,必然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因此,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意识形态性。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门科学,必须深入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遵循教育学基本规律,遵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规律、思想行为和环境影响的基本规律、思想行为与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等。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要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既要开展理论研究,又要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决定了其必须开展学科自身的基本理论研究,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目的是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价值旨归。这就决定其理论研究必须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必须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开展理论研究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与应用性是相互促进的,理论的创新必将对实践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而实践工作中的探索,无论成功与否,都为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要兼具专业性与开放性。既要明确学科边界,又要有开放视野。没有边界不成为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都要有明确的边界,为此,要明确学科定位,凸显学科性质,凝练学科特色,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做深、做实是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固守既有的范畴,相反要具有开放的视野,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借鉴其他学科在发展成长过程中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少走弯路,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快地成长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
要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建设上下功夫。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还很不成熟,很多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理论还存在争议,甚至在一些重要的教辅书中,基本概念都未能做到贯通一致,各研究者之间在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上仍存在分歧。所以,要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范式建设上下功夫,形成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经典著作”和人才培养的“入门书目”,通过这项工作,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围、特定概念,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问题,增强研究者的学科意识,为学科持续健康发展“打好桩”、“固好基”。2013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依托人民出版社启动了培育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工作,就是要支持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精品走上出版平台,走向公众视野,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发挥好引领和示范作用。
要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上下功夫。一是要有问题意识,要把握理论研究的动态和前沿。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在问题之中,又要抓住前沿。而前沿是不断变化的,有的问题在以前是前沿,现在已经解决了或者发现是个假问题,那就不再是前沿;有的问题在以前不是前沿,但经过一段时间仍然不能解决或者出现了新的情况,那就有可能成为前沿。要牢牢抓住这样的前沿问题不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和毅力,一个一个地去加以“破题”。
要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统筹谋划,加大投入,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保障和支持,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为学科领军人物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和营造氛围;二是要培养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后备力量,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确立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具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要最终形成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学术后备力量相结合,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凝聚力与合作精神的学术梯队,以此推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维度,教育现代化、网络时代、学科建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视域,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应当以抓好基层、打牢基础为重点,全面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以坚定理想信念、创新方法途径为重点,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以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为重点,切实掌握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的主动权;以增强吸引力、唱响主旋律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网络内容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以强化研究意识、推动工作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规律。
文章转自网络
技术操作:冯露
本文关键词: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5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25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