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国民性关系历史透视

发布时间:2021-08-13 08:33
  传统研究多把“国民性”视为文化社会概念,侧重展示它的稳定性、地域性和本原性特征。本文转换研究视角,把国民性概念还原为社会历史范畴,选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国民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线索,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依照马克思主义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地位功能转换的历史进程,把中国社会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初期(建国前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直到现在)六个时期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和基本结论:第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国民性发生关系必需借助一定历史时期既定经济运行模式、政治制度、家庭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观念等因素立体性交融形成的社会生态环境方可。第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受制于上述社会生态环境。在既定社会生态环境下,由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和与该意识形态并存的思想文化观念共同作用于人,并且内化为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心理特征、认知模式和思维习惯等综合素质,就是本文所说的国民性。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国民性之间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总体上表露出正相关关...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创新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我国意识形态与国民性关系透视
    第一节 传统社会的儒家意识形态与国民性关系
        一、意识形态与国民性相关概念界定
        二、传统社会经济政治运行机制和思想观念体系
        三、传统社会儒家意识形态基本特征
        四、传统国民性具体表达及其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二节 半殖民化进程带给儒家意识形态与传统国民性巨大冲击
        一、半殖民化进程带给中国传统社会巨大冲击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儒家意识形态地位丧失
        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意识形态与国民性关系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意识形态与国民性关系透视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国民性关系透视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背景的特殊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及其引发的巨大社会变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国民性的功能契合关系
    第二节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国民性关系透视
        一、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巨大成绩
        二、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三、建国初期国民性的具体表达及其与意识形态的积极互动关系
第三章 “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国民性关系透视
    第一节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偏离正轨
        一、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出现重大失误
        二、国民认知方式滑入非科学主义泥潭
        三、国民普遍陷入唯意志主义心理怪圈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泛意识形态化趋势明显
        一、“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泛化的具体表现
        二、资本主义世界的敌视加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泛化趋势
    第三节 国民性格主旋律的呈现及其与泛意识形态化趋势的关系
        一、国民表现出漠视人性的性格趋向
        二、国民表现出漠视真理盲目崇拜的性格趋向
        三、国民其它性格趋向及其与意识形态泛化的对应关系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国民性关系透视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中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化
        一、以市场为中介的经济运行模式融入社会生活
        二、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真正起步
        三、思想观念的多元呈现和交融日益明显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完善
        一、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
        二、理论性与意识形态性并重的内涵建设
        三、引领性与包容性并重的形式建设
    第三节 国民性的积极呈现及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契合关系
        一、国民形成平等竞争、多元独立的性格特征
        二、国民展示责任意识、追求理想的精神面貌
        三、国民其它性格特征及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契合关系
第五章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国民性关系透视
    第一节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与社会生活的负面呈现
        一、商品化全面渗透人和物的世界有所倒置
        二、市场经济原则越界及其负面效应呈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弱化
        一、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原因
        二、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国民性的消极呈现及其与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内在关联
        一、国民呈现出拜金惟利、理想缺失的性格趋向
        二、国民呈现出精神空虚、责任淡漠的性格趋向
        三、主流意识形态与国民性形成功能弱化和凝聚力松散的关系
第六章 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引领推进中国国民性趋向完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品质和价值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解释和合理预见社会历史的品质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特殊品质和远大价值目标
    第二节 我国国民性趋向完善的原则、过程和目标
        一、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引领
        二、过程:利益整合、政治特权消除、新型思想文化构建
        三、目标:理性自主、担当开放性格的培育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340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340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1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