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公民道德建设——基于公德与私德的博弈视角

发布时间:2017-05-24 23:06

  本文关键词: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公民道德建设——基于公德与私德的博弈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德与私德作为公民道德的一体两面,有其各自不同的含义,并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得出,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是公德与私德的混淆与失衡,包括公德的萎缩与失职、私德的泛滥与僭越以及道德泛化,道德拔高与架空。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提出加强转型期公民道德建设的措施是追求公德与私德的和谐。包括加强领域区分与界定,明确公德与私德的分工;培养自主独立公民,培育公共精神;吸收优秀传统道德营养,加强个体的私德培养;加强法律与制度建设,扬起奖罚分明的大旗;善用利益引导道德,让利益成为道德的合力。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 公德 私德
【分类号】:D648
【正文快照】: 公民道德建设在我国道德建设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突出。而目前从公德与私德的博弈视角分析探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果相对较少。厘清二者界限,明确二者关系,从公私德角度出发能够更加有效地分类指导,对症下药,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延斌;中国传统家训教化与公民道德素质养成[J];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07期

2 顾红亮;公民道德素质建设:问题与方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01期

3 杨吉祥;公民道德建设重在实效[J];经济师;2003年09期

4 廖望劭;当好公德建设的排头兵[J];声屏世界;2003年09期

5 覃凤英;;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J];党史文苑;2006年06期

6 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课题组;韩耀康;;宁波市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08期

7 卓越;;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2期

8 于专;;浅谈中国传统家训教化与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05期

9 朱金瑞;费丹丹;;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公民道德建设——郑州市公民道德素质调查[J];伦理学研究;2008年05期

10 吕冰;;提升河北公民道德素质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金瑞;费丹丹;;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调查与思考——以2007年郑州市公民道德素质调查为例[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孙以灌;;与时俱进,学陶研陶,促进公民道德建设[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3 刘丹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公民道德建设[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4 纪托;;中美家庭道德比较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5 王怀佐;;群众文化活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想载体[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青原;;回顾与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公民道德建设[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何发建;;浅谈老年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A];贵州省老年大学协会三届二次理事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秋芳;;门头沟区公民道德建设问卷调查报告[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A];共铸诚信——福建省企业道德建设经验汇编[C];2003年

10 赵廷光;;继承弘扬孔子“不惑”思想 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A];孔学研究(第十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龙;大力加强公民道德素质与和谐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6年

2 傅淞巍;让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呈现“加速度”[N];辽宁日报;2012年

3 记者 唐彪;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N];广元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创新机制搭建平台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N];河北日报;2013年

5 记者 冯骥;切实提高我区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N];西藏日报(汉);2013年

6 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N];榆林日报;2013年

7 任O寡,

本文编号:392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92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4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