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阿赫玛托娃早期爱情诗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29 23:12

  本文关键词:阿赫玛托娃早期爱情诗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隐喻 阿赫玛托娃 认知特性 隐喻模式


【摘要】: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在人类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是被看做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人们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途径。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体裁中,隐喻被广泛使用,这是因为它能通过极大限度的压缩言语空间,获得更多的启发联想,使艺术形式的感知式始终保持特殊的活跃性。诗意的世界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投影。因此,选择诗歌中的隐喻作为研究对象是完全合理的。阿赫玛托娃以爱情诗起航进入文坛,并在爱情诗上获得了非常高的成就。读她的爱情诗,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封闭的、哀怨的女性世界中。阿赫玛托娃的诗歌被我们看作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其语言特点在于打破传统的诗歌表现形式,创建一个新的文本,将抽象的概念、细腻的内心活动、富于变化的人类世界感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有这些都要求诗人开辟新的途径,将传统的和独特的语言材料及其表现手段加以运用。我们研究的课题是涛歌隐喻的认知特性。研究材料是阿赫玛托娃早期前两部诗集《黄昏》和《念珠》中的爱情诗,两部诗集中有111首诗是描写爱情。诗中的隐喻表达,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与心理过程联系起来。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已有的隐喻定义进行了概述,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本质,探析了隐喻在诗歌文本中的功能。第二章主要论述了《黄昏》和《念珠》两本诗集中作者创作的隐喻的语言学特性,并对隐喻进行了语义和结构分类。第三章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两本爱情诗集中所蕴含的隐喻。总结了诗人语言中最基本的结构隐喻,并将其归纳为三个隐喻模式: 《人,动物—爱情》, 《心理活动—爱情》,《物象—爱情》。
【关键词】:隐喻 阿赫玛托娃 认知特性 隐喻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5
【目录】:
  • 摘要3-6
  • 中文摘要6-8
  • 目录8-10
  • 正文10-94
  • 参考文献94-100
  • 附录100-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兆言;;永远的阿赫玛托娃[J];书城;2003年03期

2 汪剑钊;阿赫玛托娃诗14首[J];俄罗斯文艺;2005年02期

3 辛守魁;阮可之;;初读阿赫玛托娃《没有主人公的长诗》——诗题、代序和献词部分[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金洁;;阿赫玛托娃组诗《安魂曲》中的东正教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5 余凤高;;阿赫玛托娃:转世的缪斯[J];世界文化;2011年07期

6 张昱坤;;阿赫玛托娃:俄罗斯诗歌的月亮[J];名作欣赏;2011年25期

7 阿赫玛托娃 ,戴骢;阿赫玛托娃诗五首[J];苏联文艺;1984年01期

8 方文;苏举行阿赫玛托娃百年诞展纪念活动[J];苏联文学;1989年06期

9 唐晓渡;在阳光的尘雾里沉浮——阿赫玛托娃的《沃罗涅什》[J];名作欣赏;1992年05期

10 张吉宁;一个受伤而执著的灵魂的追求——浅谈阿赫玛托娃其人其诗[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玫;;阿赫玛托娃抒情诗中的景与情[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黄玫;;阿赫玛托娃抒情诗中的景与情[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韩惠俐;;皇村孕育诗歌的幼芽 苦难成就诗人的伟大——俄罗斯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苦难的诗歌人生[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韩惠俐;;皇村孕育诗歌的幼芽 苦难成就诗人的伟大——俄罗斯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苦难的诗歌人生[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羽;阿赫玛托娃的泥土情结[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思郁;阿赫玛托娃:历史与苦难中的诗人[N];深圳特区报;2013年

3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汪剑钊;安娜·阿赫玛托娃与她的诗歌[N];光明日报;2014年

4 徐迅雷;被人脑存盘的安魂曲[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汪剑钊;聆听来自地狱的《安魂曲》[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崔卫平;思想与乡愁[N];南方周末;2006年

7 祝毅晶;一树梅花红似酒[N];中国旅游报;2003年

8 林木;一个一箭双雕的译本[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高星;以“我”字打头的诗人[N];中国保险报;2002年

10 ;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N];中国旅游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慧;阿赫玛托娃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孟庆媛;阿赫玛托娃诗歌艺术解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靓;阿赫玛托娃译作《离骚》研究:与源文对照[D];兰州大学;2010年

4 丁禹男;阿赫玛托娃《芦苇集》中语言艺术表现力的某些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5 柏叶;“俄罗斯的萨福”——论阿赫玛托娃爱情诗的诗艺特征[D];吉林大学;2004年

6 金洁;阿赫玛托娃诗歌中的东正教思想[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娇;阿赫玛托娃早期爱情诗中隐喻的认知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杨帆;阿赫玛托娃与中国诗歌[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晓玲;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与祖国共命运的天才诗人[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单晓莹;阿赫玛托娃早期诗歌的修辞特色[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15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1115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3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