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俄语学生言语生成模型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14:26
本文关键词:中国俄语学生言语生成模型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言语生成 俄罗斯言语生成模型 适合中国学生的言语生成模型
【摘要】:言语理解与言语生成作为言语活动的两种形式,一直是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法等领域的研究课题。论文选取言语生成这一活动形式作为研究内容,并将重点放在“中国俄语专业学生言语生成模型”的确定上。 论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笔者在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俄语言语生成问题的研究现状、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论文第二章介绍的理论基础——言语生成的涵义和特点、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语言迁移、语言体系和语言思维模式。这些理论基础将在最终提出的适合中国学生言语生成模型的探讨和论证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论文第三章是论文理论研究的核心,笔者详细地对俄罗斯较为有影响的言语生成模型进描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对比分析。客观地展现各自的特点和彼此的差异。它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论文在第四章通过一系列的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呈现了中国俄语学生言语生成能力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适合中国学生的言语生成模型。论文第五章的主旨是将论文的研究结果最终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就口头和书面言语生成的教学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比分析。
【关键词】:言语生成 俄罗斯言语生成模型 适合中国学生的言语生成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5
【目录】:
- 摘要3-4
- PEΦEPAT4-5
- 目录5-7
- 1 绪论7-14
- 1.1 研究背景7
-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7-10
- 1.2.1 俄罗斯研究现状与趋势7-9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9-10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0-11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0-11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11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11-12
- 1.4.1 研究的主要目的11
- 1.4.2 研究的主要意义11-12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2-14
- 2 论文相关研究基础14-20
- 2.1 言语生成作为一种言语活动形式14
- 2.2 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14-16
- 2.2.1 语言的正、负迁移15
- 2.2.2 学习者个体差异15-16
- 2.3 俄、汉语言体系差异16-17
- 2.3.1 汉语语言体系特点16
- 2.3.2 俄语语言体系特点16
- 2.3.3 俄、汉语语言体系对比16-17
- 2.4 俄、汉语言思维模式差异17-18
- 2.4.1 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模式特点17-18
- 2.4.2 俄罗斯人的语言思维模式特点18
- 2.4.3 俄、汉语言思维模式对比18
- 2.5 本章小结18-20
- 3 俄罗斯言语生成理论与模型的理论阐述20-31
- 3.1 维果茨基的研究20-21
- 3.2 鲁利亚的研究21-22
- 3.3 列昂捷夫的研究22-24
- 3.4 季姆尼亚的研究24-25
- 3.5 阿胡京娜的研究25-26
- 3.6 扎列夫斯卡娅的研究26-28
- 3.7 任金的研究28-29
- 3.8 俄罗斯已有言语生成模型的对比分析29-30
- 3.9 本章小结30-31
- 4 中国俄语专业学生言语生成模型的确定31-48
- 4.1 俄语专业学生言语生成能力的现状分析31-44
- 4.1.1 学生专业四级水平测试成绩对言语能力的反馈情况分析31-32
- 4.1.2 中国俄语专业学生言语生成能力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32-42
- 4.1.3 中国俄语专业学生言语生成能力培养的教学资源现状42-44
- 4.2 中国俄语专业学生言语生成模型的建立44-46
- 4.3 本章小结46-48
- 5 中国俄语专业学生言语生成能力培养的教学法建议48-53
- 5.1 中国俄语学生言语生成能力培养的教学法建议48-51
- 5.1.1 口头言语生成能力培养的教学法建议48-49
- 5.1.2 书面言语生成能力培养的教学法建议49
- 5.1.3 教学法建议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体现49-51
- 5.2 课下自主学习中指导学生言语生成能力培养的尝试51-52
- 5.3 本章小结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58-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0-61
- 致谢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庄恩平;东西方思维差异与口译[J];上海科技翻译;1998年02期
,本文编号:1127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1127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