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语专业大学生作文中的篇章衔接与连贯——一项基于语料库与潜伏语义分析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06 20:41
计算机语料库所提供的大量真实语料与相关软件相结合,使语言学研究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也对外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内首个德语学习者语料库的建立,基于它的语言学研究也逐渐出现。基于计算机技术,对中国德语学习者语料库中的作文进行研究,能够为中国德语写作教学的完善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论文选取中国德语学习者语料库中PGG子库和自建德国母语者语料库中的作文作为语料,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两者作文中的衔接与连贯进行研究。研究目的在于:一方面,使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篇章语言学研究范畴不断拓展;另外一方面,为中国德语专业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建议。 本论文分为八个部分,即:前言、理论基础、语料加工处理技术与原则、实证分析、教学建议、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录。在前言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的界定、语料的选择、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结构。在论文的理论部分(第二部分),首先探讨了不同视角的篇章观并将钱敏汝的篇章语用学视角下的动态篇章观作为基本出发点。然后,在相关学者衔接与连贯理念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德语学习者作文的语言特点,确定了本研究的衔接与连贯类别。其次,对语料库语...
【文章页数】:2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语料的选择
1.4 研究现状
1.4.1 篇章衔接与连贯的研究现状
1.4.2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现状
1.4.3 基于潜伏语义分析的研究现状
1.5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篇章语言学
2.1.1 篇章定义
2.1.2 篇章衔接与衔接手段
2.1.3 篇章连贯
2.1.4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2.2 语料库语言学和语料库
2.2.1 语料库语言学
2.2.1.1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2.2.1.2 语料库语言学的学科定位
2.2.1.3 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2.2.1.3.1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2.2.1.3.2 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方法
2.2.2 语料库
2.2.2.1 语料库的组成
2.2.2.2 语料库的发展
2.2.2.3 语料库的分类
2.2.2.4 学习者语料库
2.3 潜伏语义分析理论
2.3.1 潜伏语义分析的基本原理
2.3.1.1 潜伏语义分析的理论背景
2.3.1.2 潜伏语义分析的特点与局限性
2.3.2 潜伏语义分析的实现
2.3.2.1 创建原始矩阵
2.3.2.2 权重处理
2.3.2.3 奇异值分解
2.3.2.4 语义空间维度和相似度的计算
2.3.3 潜伏语义分析的应用
2.3.4 篇章衔接和连贯与潜伏语义分析
2.3.4.1 篇章衔接与潜伏语义分析
2.3.4.2 篇章连贯与潜伏语义分析
2.4 计算机辅助德语写作教学
2.4.1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2.4.2 篇章语用学视角下篇章与人和世界的关联
2.4.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4.4 计算机辅助教学、篇章语用学、建构主义与德语写作教学的关联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语料加工处理技术与原则
3.1 语料的标注
3.2 语料的切分
3.2.1 句子的切分
3.2.2 段落的切分
3.3 数据分析软件及数据统计
3.3.1 软件PowerGREP以及正则表达式编写
3.3.2 软件Text to SVD
3.3.3 数据统计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语料之实证分析
4.1 衔接
4.1.1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作文中衔接手段使用差异性研究
4.1.1.1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作文中衔接手段使用总体分布
4.1.1.2 重复
4.1.1.3 替换
4.1.1.4 替代
4.1.1.5 关联词
4.1.1.5.1 并列连词
4.1.1.5.2 从属连词
4.1.1.5.3 连接副词
4.1.2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作文中各种衔接手段使用评析
4.1.2.1 重复
4.1.2.1.1 完全重复
4.1.2.1.2 部分重复
4.1.2.2 替换
4.1.2.3 替代
4.1.2.4 关联词
4.1.2.4.1 并列连词
4.1.2.4.2 从属连词
4.1.2.4.3 连接副词
4.1.3 中国德语学习者作文中衔接手段使用与作文质量之间相关性检验
4.2 连贯
4.2.1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作文中连贯性差异性研究
4.2.1.1 局部连贯
4.2.1.2 整体连贯
4.2.2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作文连贯性评析
4.2.2.1 局部连贯
4.2.2.1.1 相邻句子间LSA余弦值
4.2.2.1.1.1 中国德语学习者作文相邻句子间LSA余弦值
4.2.2.1.1.2 德国母语者作文相邻句子间LSA余弦值
4.2.2.1.2 相邻段落间LSA余弦值
4.2.2.1.2.1 中国德语学习者作文相邻段落间LSA余弦值
4.2.2.1.2.2 德国母语者作文相邻段落间LSA余弦值
4.2.2.1.3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作文中局部连贯性评析
4.2.2.2 整体连贯
4.2.2.2.1 全部句子间LSA余弦值
4.2.2.2.1.1 中国德语学习者作文全部句子间LSA余弦值
4.2.2.2.1.2 德国母语者作文全部句子间LSA余弦值
4.2.2.2.2 全部段落间LSA余弦值
4.2.2.2.2.1 中国德语学习者作文全部段落间LSA余弦值
4.2.2.2.2.2 德国母语者作文全部段落间LSA余弦值
4.2.2.2.3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作文整体连贯性评析
4.2.3 中国德语学习者作文连贯性与作文质量相关性检验
4.3 本章小结
5. 计算机辅助德语写作教学之建议
5.1 对实证分析结果的思考
5.2 从本研究对德语写作教学得出的启示
5.2.1 德语专业教师层面
5.2.1.1 自建微型文本
5.2.1.2 探索中国德语学习者语言特点
5.2.1.3 德语测试之启示
5.2.1.3.1 德语测试试题的自动设计
5.2.1.3.2 德语作文自动评判之思考
5.2.2 德语学习者层面
5.2.2.1 借助计算机技术建构语言层面知识
5.2.2.2 借助计算机技术建构文化层面知识
5.2.2.3 借助第四代语料库工具进行自主学习
5.3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本研究内容概述
6.2 研究结论
6.3 本论文的创新尝试
64 本论文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德国母语者语料库建设——写作指南
本文编号:3861238
【文章页数】:2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语料的选择
1.4 研究现状
1.4.1 篇章衔接与连贯的研究现状
1.4.2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现状
1.4.3 基于潜伏语义分析的研究现状
1.5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篇章语言学
2.1.1 篇章定义
2.1.2 篇章衔接与衔接手段
2.1.3 篇章连贯
2.1.4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2.2 语料库语言学和语料库
2.2.1 语料库语言学
2.2.1.1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2.2.1.2 语料库语言学的学科定位
2.2.1.3 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2.2.1.3.1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2.2.1.3.2 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方法
2.2.2 语料库
2.2.2.1 语料库的组成
2.2.2.2 语料库的发展
2.2.2.3 语料库的分类
2.2.2.4 学习者语料库
2.3 潜伏语义分析理论
2.3.1 潜伏语义分析的基本原理
2.3.1.1 潜伏语义分析的理论背景
2.3.1.2 潜伏语义分析的特点与局限性
2.3.2 潜伏语义分析的实现
2.3.2.1 创建原始矩阵
2.3.2.2 权重处理
2.3.2.3 奇异值分解
2.3.2.4 语义空间维度和相似度的计算
2.3.3 潜伏语义分析的应用
2.3.4 篇章衔接和连贯与潜伏语义分析
2.3.4.1 篇章衔接与潜伏语义分析
2.3.4.2 篇章连贯与潜伏语义分析
2.4 计算机辅助德语写作教学
2.4.1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2.4.2 篇章语用学视角下篇章与人和世界的关联
2.4.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4.4 计算机辅助教学、篇章语用学、建构主义与德语写作教学的关联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语料加工处理技术与原则
3.1 语料的标注
3.2 语料的切分
3.2.1 句子的切分
3.2.2 段落的切分
3.3 数据分析软件及数据统计
3.3.1 软件PowerGREP以及正则表达式编写
3.3.2 软件Text to SVD
3.3.3 数据统计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语料之实证分析
4.1 衔接
4.1.1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作文中衔接手段使用差异性研究
4.1.1.1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作文中衔接手段使用总体分布
4.1.1.2 重复
4.1.1.3 替换
4.1.1.4 替代
4.1.1.5 关联词
4.1.1.5.1 并列连词
4.1.1.5.2 从属连词
4.1.1.5.3 连接副词
4.1.2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作文中各种衔接手段使用评析
4.1.2.1 重复
4.1.2.1.1 完全重复
4.1.2.1.2 部分重复
4.1.2.2 替换
4.1.2.3 替代
4.1.2.4 关联词
4.1.2.4.1 并列连词
4.1.2.4.2 从属连词
4.1.2.4.3 连接副词
4.1.3 中国德语学习者作文中衔接手段使用与作文质量之间相关性检验
4.2 连贯
4.2.1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作文中连贯性差异性研究
4.2.1.1 局部连贯
4.2.1.2 整体连贯
4.2.2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作文连贯性评析
4.2.2.1 局部连贯
4.2.2.1.1 相邻句子间LSA余弦值
4.2.2.1.1.1 中国德语学习者作文相邻句子间LSA余弦值
4.2.2.1.1.2 德国母语者作文相邻句子间LSA余弦值
4.2.2.1.2 相邻段落间LSA余弦值
4.2.2.1.2.1 中国德语学习者作文相邻段落间LSA余弦值
4.2.2.1.2.2 德国母语者作文相邻段落间LSA余弦值
4.2.2.1.3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作文中局部连贯性评析
4.2.2.2 整体连贯
4.2.2.2.1 全部句子间LSA余弦值
4.2.2.2.1.1 中国德语学习者作文全部句子间LSA余弦值
4.2.2.2.1.2 德国母语者作文全部句子间LSA余弦值
4.2.2.2.2 全部段落间LSA余弦值
4.2.2.2.2.1 中国德语学习者作文全部段落间LSA余弦值
4.2.2.2.2.2 德国母语者作文全部段落间LSA余弦值
4.2.2.2.3 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母语者作文整体连贯性评析
4.2.3 中国德语学习者作文连贯性与作文质量相关性检验
4.3 本章小结
5. 计算机辅助德语写作教学之建议
5.1 对实证分析结果的思考
5.2 从本研究对德语写作教学得出的启示
5.2.1 德语专业教师层面
5.2.1.1 自建微型文本
5.2.1.2 探索中国德语学习者语言特点
5.2.1.3 德语测试之启示
5.2.1.3.1 德语测试试题的自动设计
5.2.1.3.2 德语作文自动评判之思考
5.2.2 德语学习者层面
5.2.2.1 借助计算机技术建构语言层面知识
5.2.2.2 借助计算机技术建构文化层面知识
5.2.2.3 借助第四代语料库工具进行自主学习
5.3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本研究内容概述
6.2 研究结论
6.3 本论文的创新尝试
64 本论文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德国母语者语料库建设——写作指南
本文编号:3861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386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