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cMepTb”观念的语言文化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23 09:09

  本文关键词:“cMepTb”观念的语言文化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Концепт(观念)是俄罗斯语言文化学、语言哲学等领域研究的前沿和重点课题。Концепт作为语言文化学的核心,被各国学者广泛的重视和研究。该词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作为术语出现在俄罗斯语言文化学中,被翻译为“观念”。 广义上讲,观念的意义是民族语言意识的所有内容,形成语言载体的世界图景,是综合的语言心智构造。阿鲁秋诺娃在其著作《语言与人类世界》中,对судьба(命运)、грех(罪孽)、 долг(责任)、 смерть(死亡)、 жизнь(生命)等词进行了观念分析;科列索夫在《语言与心智》中研究了语言范畴中的俄罗斯民族心智。斯杰潘诺夫在其著作《俄罗斯文化词典》中指出,具有文化意义的关键词语大约在40-50个之间。虽然关键词数量有限,却是理解民族心智的钥匙,它们能够揭示民族精神与个性心理,对于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意义,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准确的理解民族精神世界和价值观等。实现观念的对接是学习外语的最高阶段。 本论文主要从语言文化学角度研究俄语词смерть所体现的俄罗斯民族文化观念,探寻俄罗斯民族语言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准确的实现观念的理解与对接。 本论文题目是《“смерть”观念的语言文化学分析》,结构如下: 1.引言2.语言文化学、观念及其研究3.“смерть”观念的语言文化学分析4.结束语 各部分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立题的必要性,叙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和任务,介绍了该论文的新意、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文化学的概念,语言文化学在俄语语言学界的研究和发展情况;концепт作为术语在俄语语言学中的研究情况,揭示出“观念”是语言文化学的核心概念;在语言文化学框架内研究观念分析的主要方法,观念的结构被视作为一种复杂的民族心智的构成,主要分为概念、形象和价值观三部分,概念以口头的形式保存于意识中,形象受支配于描写和阐释,价值观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在语言中的主要反映形式有词语、谚语、成语、格言、警句、委婉语等,同时也是各类文学作品中作家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 第二章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从基础层级和外缘层级角度剖析“смерть”观念结构,其次从俄罗斯民族传统文化生活及其精神世界的角度进行“смерть”观念的语言文化学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俄罗斯民族“смерть”所反映的一些语言文化学观念。 结束语部分归纳了本文论述的内容,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观念是语言文化学的核心,是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的关键。2)观念的结构主要分为概念、形象和价值观三部分,主要反映在有词语、谚语、成语、格言、警句、委婉语,以及各类文学作品中,基础层级和外缘层级角度剖析“смерть”的观念结构。3)俄罗斯民族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确定性的,是不可逆的;死亡具有平等意义;对于死亡的价值观的反映是为国捐躯的无畏性;人死后通往“另一个世界”;生命的过程为“生-死-永恒”,“死”意味着一段生命过程的结束,下一段生命历程的开始,永恒的轮回,即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途径;死亡与日月星辰、命运的关联;生为死所表现,灵魂不朽,肉体死亡是人类自然现象;“二次死亡”(死被生塑造——不朽)等观念。 除了上述部分外,本论文还包括参考书目及感谢信等内容。
【关键词】:死亡 语言文化学 观念 观念结构 民族文化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5
【目录】:
  • 摘要4-6
  • АВТОРЕФЕРАТ6-9
  • Введение9-12
  • Глава I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концептиихисследование12-52
  • 1.1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иеёисследованиеврусскойлингвистике12-31
  • 1.2 Термин“концепт”в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хисследованиях31-40
  • 1.3 Концептионкакключевоепонятие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и40-46
  • 1.4 Основныеметодылин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огоанализаконцепта46-49
  • 1.4.1 Структураконцептакаксложногоментальногообразования46-48
  • 1.4.2 Основныеспособырепрезентацииконцептавязыке48-49
  • 1.5 Резюме49-52
  • Глава II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ийанализконцепта“смерть”52-99
  • 2.1 Анализструктурыконцептаслова“смерть”52-58
  • 2.1.1 “смерть”и“жизнь”52
  • 2.1.2 Базовойслойконцепта“смерть” (ядроицентральныйслой )52-56
  • 2.1.3 Периферийныйслойконцепта“смерть”56-58
  • 2.2 Воплощениеконцепта“смерть”втрадиционнойжизнирусского народа58-60
  • 2.2.1 “смерть”впословицах58-60
  • 2.2.2 “смерть”вэвфевизме60
  • 2.3 Воплощениеконцепта“смерть”вдуховноммирерусскогонарода5260-96
  • 2.3.1 Языческиепредставленияосмерти60-83
  • 2.3.2 Русскаяфилософиясмерти83-96
  • 2.4 Резюме96-99
  • Заключение99-102
  • Списокисточниковилитературы102-105
  •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105-106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06-10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林莉兰;;奥斯汀言语行为二分说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胡萍英;;语言游戏说与大学英语教学方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朱晓红;周家春;;言语教学的哲学基础及实践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宋荣超;;语言范畴观的历史演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张庆华;;蒯因“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哲学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葛显娇;;“尸体”与隐喻式命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海娜;;用摹状词理论解析“白马非马”[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婴;;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6 倪俊霞;;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俄罗斯的民族文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白丽英;;从“左右”方位观念看俄汉语言文化之异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孟昭蕾;;浅谈俄语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导入[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9 胡志坚;;个案裁判规范之构建是司法裁决证立的关键[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10 陶友公;;“に+ぁり=なり”“で+ぁる=でぁる”与“で+いる”[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2年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樊安;英美法理学中的整体性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谭艳;认知语义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长城;试论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宁;现代家居环境的室内设计语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敖丽芳;“美”的语义分析与文化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欧阳继梅;现代诗性隐喻:作为消解现代诗歌困境的一个方法及其建构[D];云南大学;2010年

10 王欢迎;技术哲学视野下的网络文学[D];东华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cMepTb”观念的语言文化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7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387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4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