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构建语言世界图景中的功能
本文关键词:隐喻在构建语言世界图景中的功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研究隐喻在构建语言世界图景中的重要功能。 隐喻研究是当今语言研究的热门课题。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润饰语言的修辞手段。20世纪以来,各学科、各领域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隐喻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使隐喻成为了现代多学科研究的焦点。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隐喻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是人类认知世界活动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机制,它具有形象、生动、鲜明地描述世界的功能。隐喻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隐喻反映的是“世界图景”。世界图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现实形象,隐喻对构建语言世界图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俄罗斯语言学家Г.Н.Скляревская所言:“隐喻这种语言现象塑造的绝对不是语言世界图景的片段,而是占据其整个空间。”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运用当代认知学和语言世界图景的理论来阐释隐喻现象,揭示俄语隐喻在构建语言世界图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用动态的观点来考察隐喻化过程的功能和特点,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隐喻的生成机制和实质。 本文由引言、正文、结束语和参考文献组成。引言综述了论文选题的重要性、现实意义及新意,提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了隐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回顾了西方隐喻研究的发展进程,归纳了俄罗斯隐喻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并从隐喻认知研究的理论基础出发,阐述了隐喻在人类认知世界活动中的重要功能,揭示了隐喻意义的产生机制及其与语言文化背景的紧密联系。 第二章探讨了语言世界图景的若干理论问题,如世界图景的概念、语言与世界图景、“科学”与“素朴”的语言世界图景的关系等。
【关键词】:隐喻 认知 语言世界图景 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05;H35
【目录】:
- Введение7-10
- Глава Ⅰ.О когнитивной природе метафоры10-25
- 1.1 Общая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а научн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метафоры10-17
- 1.2 Метафора и человеческое познание мира17-19
- 1.3 Рабочий механизм метафоризации19-22
- 1.4 Метафора и кулътурный фон22-24
- Вывод24-25
- ГлаваⅡ.Метафора и языков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25-41
- 2.1 Понятие языковой картины мира25-30
- 2.1.1 Определение картины мнра25-27
- 2.1.2 Отражение картины мира в языке27-30
- 2.2.Метафорическое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е в языковой картине мира30-39
- 2.2.1 Физиологическая модель31-36
- 2.2.2 Военная модель36-37
- 2.2.3.Криминальная модель37-38
- 2.2.4 Зооморфная модель38
- 2.2.5 Строительная модель38-39
- Вывод39-41
- ГлаваⅢ.Специфика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метафоры в языковой картинемира41-58
- 3.1 Функция метафоры в создании языковой картины мира41-50
- 3.1.1 Номинативная функция42-44
- 3.1.2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ая функция44-46
- 3.1.3 Экспрессивно-оценочная функция46-48
- 3.1.4 Метафора как способ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я культуры48-50
- 3.2 Специфики метафоры, проявляющиеся в процессе создания языковой картины мира50-58
- 3.2.1 Антропометричность50-52
- 3.2.2 Творческий характер52-54
- 3.2.3 Динамичность54-58
- Заключение58-61
- Литература61-66
- Слово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и66-67
- 附录一67-68
- 附录二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红;;探析心理学中的隐喻[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2 高杉;;论纪录片细节的真实是情节真实的核心基础[J];才智;2011年19期
3 黄焕舟;;从认知的角度思考商务英语课程建设[J];世纪桥;2011年11期
4 白冰;;谈英语专业互动教学[J];知识经济;2011年18期
5 朱麟;;从认知的角度看《阿甘正传》中的隐喻翻译[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S1期
6 陈玉秀;;隐喻的认知机制和隐喻相似性[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王毅力;;动量词“顿”的产生及其发展[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8 李欣欣;;从词汇对认知的影响角度再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J];经营管理者;2011年14期
9 王峤;柴雪松;;动宾式双音结构即动宾式“离合词”离析动因的分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10 孙继红;张恒;;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新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杨成虎;;喻体的事件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彭启英;;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左婷婷;;同义反复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凡;;数学学习兴趣及其培养[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解春红;邵洁;秦玉峰;杨建滨;王艳霞;李荣;赵正言;;威廉斯综合征的执行功能[A];2008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陆少兵;;法庭语境中预设的心理认知[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李承贵;赖虹;;朱熹视域中的佛教伦理论——朱熹对佛教伦理的认知及其检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娜;苏筠;;公众对水灾预警信息的认知——基于河南、湖南沿河调查的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学娅;认知与现实[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通讯员张海洋;信用认知亟待普及[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3 柳笛;认知非洲[N];光明日报;2000年
4 记者 李保国;中国移动品牌获普遍认知[N];人民邮电;2000年
5 见习记者 刘彩娜;认知和信用有待加强[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6 记者 段春华;国内居民对保险认知有限[N];证券时报;2002年
7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熊明辉;逻辑与认知[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陆刃波;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对保险认知有限[N];中国保险报;2002年
9 ;认知CEO[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10 王煜全;从认知到重复使用[N];医药经济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吉林大学;2005年
2 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张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哲;现代俄语词汇的多义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蒋重清;5-7岁儿童和成人的情绪易感性:行为和脑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仙娥;工业化演进中的路径依赖与政策选择[D];西北大学;2005年
8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9 王利;学校课程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金永得;探索作为整体的教学艺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2 陈伊娜;瓯语隐喻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3 宁翠兰;隐喻在构建语言世界图景中的功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任万芳;词汇消歧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5 汪雅琴;英语新词的附加隐喻和语境意义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李莉莉;动物词语语义建构中的隐喻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袁慧;“以情优教”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温忠义;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EFL学习者的听力理解[D];重庆大学;2005年
9 李娜;语用失误的认知图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刘侠;对民事诉讼实务中自认的认知与完善构想[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隐喻在构建语言世界图景中的功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5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415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