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语饮食隐喻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4 16:15
本文关键词:俄汉语饮食隐喻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传统上,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言语方式,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一种诗歌和修辞中使用的表现手法。相对于特殊语言一说,隐喻更常见于日常生活交往领域的说法更加准确。二十世纪80年代,隐喻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的研究方向。其中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引起了强烈反响。两位学者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手段,而且是一种与人类思维活动相关的认知现象。隐喻是人们借助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概念来感知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以共同的文化语境为基础。本文认为饮食隐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形式。文中对俄汉饮食隐喻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俄汉饮食隐喻形成的特点,揭示俄汉语中各种隐喻模式,找出两种语言中饮食隐喻表达的异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食物名称以及四种基本味觉词:酸、甜、苦、辣。本论文题目是《俄汉语饮食隐喻对比研究》,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1.引言:2.第一章:理论基础;3.第二章:俄汉饮食隐喻源域和目标域对比分析;4.第三章:俄汉语饮食隐喻形成特点;5.第四章:俄汉语饮食隐喻语言认知模式;6.结束语.引言指出论文选题的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明确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论述论文的创新之处、理论及现实意义。第一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本章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一概念化和范畴化,并描述隐喻的分类、概念隐喻的特点。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还是一种评价手段。第二章分析俄汉语饮食隐喻源域和目标域的特点。首先研究饮食隐喻源域的构成,然后从目标域角度分析俄汉语隐喻映射的异同之处。第三章论述俄汉语饮食隐喻形成特点,划分出三类认知参照点:外部特征(食物的形状、气味、密度、颜色、表面特点等)、内部特征(食物的味道以及可燃性、价值等特点),隐性特征(以本民族的历史事件、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第四章研究俄汉语饮食隐喻语言认知模式。分析表明,存在两种隐喻认知模式:名词性语言认知模式和动词性语言认知模式。结束语中指出研究结果,得出结论:11通过对饮食隐喻源域的分析可知,俄汉语最典型的具有隐喻意义的食物大都为生活中的大众食物。食物的转义联想大都离不开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日常生活。2)俄汉语中的目标域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总体来说基于人类相似的感知系统同多于异。3)由于不同的文化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所以在俄汉语中不同食物的相似特征可以通过映射形成同一种隐喻目标物,而相同食物也可以形成不同的隐喻目标物。4)在俄汉语中存在着名词性和动词性两种饮食隐喻语言认知模式。名词性语言认知模式包括:(1)单个名词类隐喻;(2)名词词组类隐喻;(3)前置词+名词类隐喻;(4)形容词+名词类隐喻。动词性语言认知模式包括:(1)非饮食动词+饮食名词类隐喻;(2)饮食动词+名词类隐喻;(3)容器类动词隐喻。名词性语言认知模式中的第一种、第三种常见于俄语饮食隐喻。动词性语言认知模式中的第二种在汉语中比较少见,常用于俄语中(可表示为V+B+N)。除上述内容外,本论文还包括参考文献及致谢等内容。
【关键词】:隐喻 饮食词汇 语言认知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5;H3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摘要6-9
- 目录9-11
- 正文11-90
- 参考文献90-93
- 附录93-9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苏春梅;“吃”的寓意——成语中的饮食文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郑晓;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于廷轩;浅谈俄汉成语之比较和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1994年04期
4 陈建民;从汉语成语和谚语窥探汉人的思想观念[J];汉语学习;1988年01期
本文关键词:俄汉语饮食隐喻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9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449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