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科技缩略语的认知研究
本文关键词:俄语科技缩略语的认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往的研究往往把缩略语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认为它是独立在人们认知以外的,这种研究一般都不够深入。人类认知对语言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语言能力也属于人类认知能力的范畴。因此,我们在研究语言时,忽略认知这一重要决定因素的影响是不科学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词汇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为使表达更加准确、精炼、客观,科技缩略语的使用逐渐增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我国与俄罗斯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俄语科技缩略语越来越多地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但就此进行的研究却非常少。鉴于以往研究的不足,笔者认为,在研究俄语科技缩略语时,应该重视人类认知在其间的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俄语科技缩略语的生成理据、语义建构和生成后的语义拓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通过查找和观察俄语科技缩略语语料,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俄语科技缩略语进行定性分析,由此确立俄语科技缩略语的构造原则。对不同类型的俄语科技缩略语进行分类观察和研究,运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分析探讨其构造原则产生的认知理据。此外,运用“以缩略语作为参照点,激活其原形”的方式揭秘俄语科技缩略语的意义建构过程,并探讨基于隐喻和转喻模式下的缩略语语义拓展,挖掘缩略语在原始意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语义拓展的幕后机制。
【关键词】:俄语科技缩略语 生成理据 语义建构 语义拓展 认知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8
- 1.1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9-10
- 1.1.1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9-10
- 1.1.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10
- 1.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10-16
- 1.2.1 本课题研究的国外现状10-13
- 1.2.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现状13-15
- 1.2.3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15-16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6-18
- 第2章 认知理论基础18-33
- 2.1 概念隐喻理论18-23
- 2.1.1 概念隐喻的运作方式18-21
- 2.1.2 隐喻理论下的意义拓展21-23
- 2.2 概念转喻理论23-28
- 2.2.1 概念转喻的运作方式23-25
- 2.2.2 转喻理论下的词义拓展25-28
- 2.3 概念整合理论28-31
- 2.3.1 概念整合的运作方式28-30
- 2.3.2 概念整合与语义建构30-31
- 本章小节31-33
- 第3章 俄语科技缩略语的生成理据33-44
- 3.1 俄语科技缩略语生成的经济理据33-37
- 3.1.1 缩略语生成的经济原则33-35
- 3.1.2 缩略语的经济性和理据性35-37
- 3.2 俄语科技缩略语生成的认知转喻理据37-40
- 3.2.1 语言的本质──形式转指概念37-39
- 3.2.2 缩略语中部分指代整体的转喻机制39-40
- 3.3 俄语科技缩略语的构造理据40-43
- 3.3.1 取首原则的认知理据40-41
- 3.3.2 语义显豁原则的认知理据41-43
- 本章小节43-44
- 第4章 俄语科技缩略语的语义建构及其拓展44-55
- 4.1 俄语科技缩略语的语义建构44-48
- 4.1.1 截短式缩略语的语义构建44-46
- 4.1.2 拼缀式缩略语的语义构建46-47
- 4.1.3 缩略语语义建构的本质47-48
- 4.2 俄语科技缩略语的语义拓展48-53
- 4.2.1 概念隐喻下的语义拓展49-52
- 4.2.2 概念转喻下的语义拓展52-53
- 本章小节53-55
-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0
- 例证来源60-61
- 致谢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2 何爱晶;;从修辞到认知:国内转喻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3 杨凤平;;原型理论框架下的转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庄冬伟;;转喻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5 王冬梅;;情感表达中的隐喻及转喻[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孙亚;;转喻的原型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吴淑琼;文旭;;《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评介[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8 姜占好;陶源;;逻辑转喻说略[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9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10 卢卫中;;转喻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磊;转喻意义的语义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厉梅;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转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改平;呼和浩特方言中詈骂词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于菲;英语V-TIME-away构式的选择限制与转喻识解[D];西南大学;2015年
6 陶晓花;语用转喻标记等效值视角下言外转喻翻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赵立喜;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中的转喻机制及其翻译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宋义;基于语料库的汉英词“脚/foot”的认知隐转喻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庚;《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的转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10 罗敏;隐喻/转喻提高英语多义词教学实效的实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俄语科技缩略语的认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4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45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