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5 15:13
本文关键词: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翻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因此,模糊语言被广泛使用于口语和书面语言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而文学,和其它的艺术形式一样,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感情,而不是简单的向读者描述生活和传达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间接诱发读者在他们的脑海中产生审美意象,并体验由作者和他们自己一起完成的意境。作者经常使用模糊语言来得到特殊的艺术效果,展现文学作品的模糊美。可以说,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部分。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转化也成为重要的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成功翻译与否。 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忠实”是判断一部翻译作品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但是,在文学翻译中,不管是从模糊到精准还是从精准到模糊,似乎都有违反“忠实”原则。 在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文学理论中,读者和文学作品之间没有紧密的关系,读者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得到重视。接受美学理论改变了这一状况。接受美学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被姚斯和伊瑟尔发展起来。很快席卷了整个欧美文学批评界。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接受美学不仅仅适用于翻译,而且让我们对文学翻译的认知有新的突破。 接受美学理论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关于读者和文学阅读的理论和思想。通过这些理论和思想,我们能更好的理解翻译过程中读者的积极作用,并对复杂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重要作用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因此,接受美学理论可以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和全新的研究方法。 本文以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及其汉译本为研究语料,尝试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首先从接受美学的理论着手,阐述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语用价值和表现形式,然后,结合接受美学的主要思想,归纳了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几点启示,探讨接受美学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的指导意义,从而为翻译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前言回顾了模糊语言和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对翻译的指导作用,进而阐述本论文研究的任务、目的和现实意义。 正文由三章构成: 第一章,讨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语用价值。模糊语言存在于语言的任何一个层面,即语义模糊、句法模糊、意象模糊和语用模糊,并具有适当、幽默、准确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 第二章,分析接受美学和翻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文学翻译的启示。首先阐述接受美学理论的一些重要观点,其次说明接受美学理论的局限性,接着分析接受美学和翻译之间的关系以及接受美学的启示作用。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探讨了接受美学理论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的理论支持,接着以《叶甫盖尼》为研究案例,深入研究三个普遍的翻译技巧,即:模糊到模糊、模糊到精确和模糊缺省,并举例说明每个翻译技巧的有效可行,旨在揭示接受美学理论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的作用。 结论部分旨在总结全文,通过对模糊语言和接受美学理论定义、主要观点的研究以及接受美学理论对翻译的启示,得出结论: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包含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给读者预留很大的想象空间并激发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填充模糊语言带来的空白和不确定;在模糊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应重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以目的语读者期待视野为基础,以审美距离为标准,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与原文等值的审美效果;译者作为源语文本的读者和目的语文本的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本人经验不足,学识有限,数据尚缺,文中的一些论点还有待挖掘和商榷,缺点错误,恳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模糊语言 接受美学 期待视野 审美距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5;I04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外文摘要7-10
- 目录10-12
- 正文12-53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翻译实践活动53-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艳艳;;文学模糊语言的翻译及译者的地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万来声;模糊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3 刘峥;;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从接受理论谈起[J];外语研究;1991年03期
4 乔国强;;翻译与接受[J];山东外语教学;1988年Z1期
5 朱健平;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J];上海科技翻译;2002年01期
6 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7 毛荣贵;翻译最难是口吻[J];中国翻译;2002年02期
8 刘宓庆;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的美学思考[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翻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2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452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