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语并列复合句的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俄汉语并列复合句的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论文研究对象为俄汉语并列复(合)句的对比研究。属于现代语言学范畴。较俄、汉语主从复(合)句对比研究而言,关于俄汉语并列复(合)句的对比研究的论文和著作较少。语法著作中,在语法著作中提到并列复(合)句只是作为复合句分类结果和主从复(合)句存在的前提。这是因为,在语法学家看来,这与并列复合句的体系较为简单,结构和语义方面的特征不太明显有关。但是,在实践中,中、俄两国学生对两种语言中有关有关并列复合句的问题上,时常犯错。本文正式以此目的纂写的,以对学习俄语和汉语有所帮助。并列复句是俄汉两套语法系统中共有的句法单位,它们在认定上是否一致?并列复句在两种语言中的意义是否对应?如果不对应,那么俄语并列复句又与汉语中的哪些句式对应?这些都是本论文将要解决的问题。 全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前言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现实性,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以及研究方法,介绍了本文的创新之处。 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国内外在俄汉语并列复句的研究上取得的成绩和研究经历的阶段以及分类上存在的分歧;第二章,先介绍了“主从”和“并列”两个概念,之后列举了俄、汉语主从和并列过渡现象。第三章,介绍了俄、汉语句法中形合(显性手段)与意合(隐性手段),探讨了它们俄、汉两种语言的差别的原因。第四章—本文的重点章节。先阐述了情境的概念,之后在共同的交际情境下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
【关键词】:并列复合句 过渡现象 形合意合 交际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3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俄文摘要5-9
- 前言9-11
- 第一章 俄汉语并列复合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15
- 第一节 俄语并列复合句研究综述11-12
- 一. 语义分类法11
- 二. 结构—语义分类法11-12
- 第二节 现代汉语复句研究概述12-13
- 一. 引发草创期12
- 二. 比照自调期12
- 三. 反省定型期12-13
- 四. 精细深化期13
- 第三节 本文对比研究的模式、方法和原则13-15
- 第二章 俄汉语并列复合句结构和语义的纠结现象15-22
- 第一节 作为语法范畴的并列与主从15-16
- 第二节 俄语并列联系与主从联系之间的过渡现象16-20
- 第三节 汉语复句的共时演变与联系20-22
- 第三章 俄汉语并列复合句“形合”与“意合”的对比分析22-27
- 第一节 俄汉语复句的“形合”与“意合22-24
- 第二节 俄汉语思维方式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24-26
- 第三节 俄汉语的句法联系手段26-27
- 第四章 俄汉语并列复合句交际功能的对比研究27-37
- 第一节 情境关系27
- 第二节 俄汉语并列复合句交际功能对比27-37
- 结论37-39
- 参考文献39-43
- 致谢43-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玲;;英语中的标点符号与单项选择题[J];青苹果;2007年10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富巨;张建强;姚兵印;;药芯焊丝电弧焊时一种金属/熔渣分离过渡现象[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2 杭争翔;李利;;交流脉冲MIG焊接电弧及其控制[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5年
3 周海燕;;试论过渡性理论与外语教学(以俄语无动词句为例)[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晓康;;英汉谚语结构对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丽达;;《大学英语》课文中的长句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晓梅;;优选论对自由变体的解释[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7 周海燕;;试论过渡性理论与外语教学(以俄语无动词句为例)[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阮方鸣;张睿;吴亮;周峰;孙思扬;王晓璐;陈璇;高攸纲;;微间隙静电放电中局部真空形成机理及影响[A];第二十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郁博;;皮肤血管平滑肌瘤一例[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磊 田国栋 张秀梅;风雨千年羲皇庙[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一个新的社会正在形成[N];南方周末;2003年
3 本报驻粤记者 陈国雄;琼州海峡 一边是海水 一边是火焰[N];中国水运报;2006年
4 ;调整:磨合新旧热点[N];证券日报;2003年
5 益民;国家发改委调研认为 政企合一有利食盐专营[N];经济日报;2003年
6 浙江省台州市委组织部 周凌华;村居混合型社区特点[N];中国社会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张怡恬;农民工正在完成代际转换[N];人民日报;2006年
8 李培森;进口量暴涨 我国工具行业何去何从?[N];中国工业报;2005年
9 刘蛟 ;探求品牌路[N];中国纺织报;2004年
10 夏远湘;经济全球化下的税收竞争及效应分析[N];中国税务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梅;俄汉语句子中过渡现象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郭富强;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雪莹;俄语中的因果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科沃通诺娃·热妮娅(Kovtunova Evgenia);汉俄并列复合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笑菊;寻找中的过渡[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连娇;《边城》英译的衔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关方冰;俄语并列结构综合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5 陈晓明;母语对中国初学者英语写作中句式使用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绪红;中英报刊社论句法特征对比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7 高伟娜;对报纸语言中的口语现象的修辞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8 乐健;中国中学英语教师话语的句法倾向[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华;英汉句法结构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10 文凤;因果关系的表达与逻辑推理[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俄汉语并列复合句的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53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45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