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俄汉语空间隐喻对比

发布时间:2017-06-26 09:01

  本文关键词:俄汉语空间隐喻对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空间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空间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是一种以人类空间经验为基础的认知方式。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植于日常的身体体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所以普遍性的隐喻概念是存在的。但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必然存在差异。俄汉民族在相同的空间体验的基础上,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下,各自形成了怎样的空间隐喻系统,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是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得问题。本文就是从认知的角度,对俄汉语空间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和描述这两种语言空间隐喻系统的异同,从而确定它们之间对等、相仿、相异的部分,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对空间隐喻认知与语言、文化、民族心理、思维等方面的关系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对空间隐喻这一基本的人类认知规律的研究有所补充和完善。 俄语的空间前置词和汉语的方位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俄语的空间前置词以及表达空间概念的形容词与汉语的空间方位词上、下、前、后、里、外、左、右的对应形式,探究俄汉语空间隐喻系统的异同。俄语是典型的屈折语言,汉语则属分析型语言;俄语的空间前置词属于虚词,汉语的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属于实词,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因而本文不是在词汇形式层面上完全对等地对它们进行比较,而是在功能意义和概念系统上作相应的比较。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的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通过实际的语料分析,在共时的层面上,探讨俄汉语中的空间词语的隐喻意义拓展规律。
【关键词】:俄汉对比 空间隐喻 空间方位 认知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3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言8-13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8-9
  • 1.2 研究概况9-11
  • 1.3 研究方法、范围11-13
  • 第二章 俄汉语中的空间概念及表达13-22
  • 2.1 俄汉语中的空间概念13-17
  • 2.1.1 参照系14-15
  • 2.1.2 空间形态15-16
  • 2.1.3 空间维度16-17
  • 2.2 空间概念在俄汉两种语言中的表达17-22
  • 2.2.1 表达形式结构的差异17-18
  • 2.2.2 动态和静态空间描写的差异18-22
  • 2.2.2.1 动态空间描写的差异18-20
  • 2.2.2.2 静态空间描写的差异20-22
  • 第三章 俄汉语空间隐喻的对比分析22-44
  • 3.1 空间隐喻化认知22-26
  • 3.1.1 空间隐喻化认知的机制22-23
  • 3.1.2 空间隐喻化认知的特点23-26
  • 3.1.2.1 理据性23-24
  • 3.1.2.2 生成性24-25
  • 3.1.2.3 系统性25
  • 3.1.2.4 民族性25-26
  • 3.2 俄语前置词与汉语方位词的空间概念26-30
  • 3.2.1 俄汉语上下方位概念26-27
  • 3.2.2 俄汉语前后方位概念27-29
  • 3.2.3 俄汉语里外方位概念29-30
  • 3.2.4 俄汉语左右方位概念30
  • 3.3 俄汉语空间方位隐喻30-44
  • 3.3.1 俄汉语上下空间方位隐喻对比30-35
  • 3.3.1.1 隐喻数量31-32
  • 3.3.1.2 隐喻社会地位和等级32-34
  • 3.3.1.3 隐喻品质和水平34
  • 3.3.1.4 隐喻时间34-35
  • 3.3.2 俄汉语前后空间方位隐喻对比35-38
  • 3.3.2.1 隐喻时间36-37
  • 3.3.2.2 隐喻进步性37
  • 3.3.2.3 隐喻公开性37-38
  • 3.3.3 俄汉语里外空间方位隐喻对比38-40
  • 3.3.3.1 隐喻时间38-39
  • 3.3.3.2 隐喻亲疏关系39-40
  • 3.3.3.3 隐喻数量40
  • 3.3.4 俄汉语左右空间方位隐喻对比40-44
  • 3.3.4.1 隐喻政治概念40-41
  • 3.3.4.2 隐喻是非概念41-43
  • 3.3.4.3 隐喻数量43-44
  • 结语44-47
  • 参考文献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艳春;;隐喻作为词汇多义性的理据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年24期

2 陆建茹;;汉语时间概念的空间隐喻[J];文教资料;2011年18期

3 黄娟;;Up-down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4 田茂菊;;英汉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以介词UP/DOWN和上/下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5 唐冬霞;;英语习语中DOWN的空间隐喻分析[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

6 林素芬;;介词“into”的隐喻意义识解[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彭卓;;介词on的意象图式及语义延伸[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8 于晓;;俄汉语音对比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孔英婷;杨廷君;;论汉语“眼”的概念化隐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10 周健;;方位词INTO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性扩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晓迪;;社会地位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发展性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杨艳芳;;关于空间-时间隐喻的研究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钟小佩;;情感三维空间隐喻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洁;;空间隐喻的本质特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盛男;李福印;;从“朝”与“暮”的词义演变看汉语语言及思想中的时间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张家骅;;透过汉俄对比看汉语动词体范畴的若干特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媛嫒 曾毅平;多学科交融中的修辞学[N];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安洋;俄汉语句子的情景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6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洁红;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涛;俄汉语空间隐喻对比[D];延边大学;2006年

2 刘营;汉英“前后”空间隐喻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许晓迪;现代汉语社会地位的空间隐喻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晶;“远/近”的空间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伯冶;俄汉语中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许祥东;英汉空间隐喻对比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香敏;维吾尔语的空间隐喻[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8 吕晓娟;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比较英汉空间隐喻[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9 师璐;从认知角度看空间隐喻[D];河南大学;2002年

10 颜晓平;[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俄汉语空间隐喻对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485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1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