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图式与动词喻义衍生——谈动词多义性
本文关键词:意象图式与动词喻义衍生——谈动词多义性
更多相关文章: 意象图式 动词喻义 认知语义实质 次范畴表现 认知运作 多义性
【摘要】:意象图式是动词隐喻机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符号,它在动词喻义衍生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将基于研究者对动词隐喻意象图式的思考和理解,分析意象图式的认知语义实质、考察意象图式的次范畴表现以及它在动词隐喻多义性中的认知运作情况,力图充分展示意象图式在词义的心智表征以及语义构建中的积极认知功能,尝试从意象图式这一新的视角探讨俄语动词隐喻意义及多义问题。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 意象图式 动词喻义 认知语义实质 次范畴表现 认知运作 多义性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俄语动词隐喻机制研究”(批准号11BYY12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10-0152) 黑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俄语语言学创新研究”(编号TD201201)的资助
【分类号】:H35
【正文快照】: 1.引言视野,有助于从意象图式这一新的视角审视俄语动“述体的隐喻是多义词产生的重要来源”(Арутюнова词隐喻问题及动词多义聚合体,使词汇语义与语言1998:365),这在动词多义派生机制中有十分突出的认知建立起实质性的深层次互动。表现,动词多义的语义衍生往往源于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学德;孟萍;;认知视角下“足/脚”和“foot”的语义转移构架[J];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03期
2 匡芳涛;;隐喻的认知研究与英语词汇教学[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02期
3 曾欣悦;;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J];外语研究;2008年05期
4 陈勇;;关于概念分析的本体论思考——以“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的研究为例[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5 张春楠;;对隐喻基本运作方式的再解读——基于“外延内涵传承说”[J];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06期
6 彭玉海;;试论动词隐喻映射[J];外语学刊;2010年06期
7 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袁凤识;许保芳;王立非;;再论隐喻能力的定义[J];外语教学;2012年05期
9 朱彦;;基于意象图式的动词“穿”的多义体系及意义连接机制[J];语言科学;2010年03期
10 张凤,高航;语义研究中的认知观[J];中国俄语教学;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红;;从“致使性”特征看动词的类型及其语义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2 夏文静;;论认知语言学[J];大家;2010年24期
3 张玲;章依文;;双语环境中儿童语音和语言发育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年01期
4 章依文;;语言与言语障碍的发病机理、诊断与防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10期
5 周红;;谈致使形容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彭玉海;于鑫;;动词隐喻象似的实质及表现——兼动词多义理据[J];外国语言文学;2013年01期
7 张亚;;结构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的对比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3年03期
8 汪雅丽;王斌;;认知框架下隐喻和转喻的联系与区别——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12期
9 陈道彬;;英汉句法结构顺序象似性的认知表征[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李爱红;;会计信息可理解性与语言认知[J];财会通讯;201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陶丽;英语介词through多义的认知语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杨彬;心智的门铃[D];苏州大学;2008年
9 刘禀诚;现代汉语代词组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10 王向丽;俄语词汇称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欣欣;英汉新词语的认知阐释[D];河南大学;2011年
2 闵征;俄语观念词“чистый”的语言文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郭凤青;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绰号翻译方法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蒋宜轩;委婉语语义传承认知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5 王燕子;论普通语义学对其后语义研究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梁艳;俄语学习中时间词汇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李贺娜;复合动词中“c洡堡搿钡囊庖宸治鯷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高森;体验概念化理论下“有些”翻译的个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宁霞;概念合成理论对动词隐喻的认知构建[D];西南大学;2012年
10 万红梅;现代俄语中人体词隐喻化的认知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2 袁毓林;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J];国外语言学;1996年02期
3 张学忠;戴卫平;;英语“eye”隐喻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4 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张U,
本文编号:630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630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