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中的俄汉恭维语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05:05
本文关键词:多维视野中的俄汉恭维语对比研究
【摘要】: 恭维语是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礼貌言语行为,国内外对恭维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多维视野中的俄汉恭维语对比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更注重量化方法的使用。笔者利用问卷调查收集了一手的素材,进而展开定量分析,找出俄汉恭维语中的异同,并分析其深层的文化原因。本项研究是恭维语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其成果还可指导俄中跨文化交际中的恭维语使用。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恭维语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主要阐述了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是恭维语概述,介绍了恭维语的定义、分类和功能,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解释了本文使用“恭维语”而非“称赞语”的原因,并就恭维语的定义提出自己的意见。第四章是俄汉恭维语之表达方式对比,从句型和词汇两大方面对比了俄汉恭维语的表达方式,并阐释不同现象的原因。第五章是俄汉恭维语之对象、发生情景及话题对比,从这三个方面来对比俄汉恭维语的异同,其中也涉及到不同性别之间的对比。第六章是俄汉恭维答语对比,在对恭维答语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归纳俄汉恭维答语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对比。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全文作简略的归纳总结,并提出怎样在俄中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恭维语。
【关键词】:恭维语 言语行为 跨文化交际 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136;H35
【目录】:
- 致谢4-5
- Автореферат5-7
- 摘要7-11
- 第一章 绪论11-14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14-23
- 第一节 语用学相关理论14-18
- 2.1.1 言语行为理论14-15
- 2.1.2 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理论15-18
-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学18-20
- 第三节 研究方法20-23
- 2.3.1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21-22
- 2.3.2 对比研究法22-23
- 第三章 恭维语概述23-29
- 第一节 恭维语的定义23-27
- 3.1.1 “恭维语”与“称赞语”之对比23-26
- 3.1.2 恭维语的定义26-27
- 第二节 恭维语的分类27-28
- 3.2.1 显性恭维语27
- 3.2.2 隐性恭维语27-28
- 第三节 恭维语的功能28-29
- 第四章 俄汉恭维语之表达方式对比29-37
- 第一节 俄汉恭维语句型对比29-33
- 4.1.1 俄语恭维语常用句型29-31
- 4.1.2 汉语恭维语常用句型31-33
- 第二节 俄汉恭维语词汇对比33-37
- 4.2.1 俄语恭维语常用词33-35
- 4.2.2 汉语恭维语常用词35-37
- 第五章 俄汉恭维语之对象、发生情景及话题对比37-47
- 第一节 俄汉恭维语对象对比37-39
- 第二节 俄汉恭维语发生情景对比39-41
- 5.2.1 俄汉男性恭维情景对比39-40
- 5.2.2 俄汉女性恭维情景对比40-41
- 第三节 俄汉恭维语话题分布对比41-47
- 5.3.1 男性对女性的恭维话题42-43
- 5.3.2 男性对男性的恭维话题43-44
- 5.3.3 女性对女性的恭维话题44-45
- 5.3.4 女性对男性的恭维话题45-47
- 第六章 俄汉恭维答语对比47-52
- 第一节 恭维答语的类型47-50
- 第二节 俄汉恭维答语对比50-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 1 俄语问卷57-61
- 附录 2 汉语问卷61-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瑞芬;;汉语语境中恭维语和恭维应答年龄差异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任怡霖;;恭维语回应中的语用迁移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孙新爱;;汉语恭维语分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宁方景;俄语恭维语简析[J];俄语学习;2004年04期
5 孙智慧;;汉语恭维策略的性别差异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孙智慧;;恭维应答策略的性别差异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王利君;邹白茹;;中美文化中不同社会地位对恭维语应答策略的对比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8 余艳娟;汉语恭维答语中性别差异的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2期
9 陈婧;夏玲英;;恭维赞赏及其应对策略的比较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林卫杰;;恭维语反应方略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873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873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