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从俄汉语的语法和修辞层面浅析俄汉民族心智

发布时间:2017-09-23 05:02

  本文关键词:从俄汉语的语法和修辞层面浅析俄汉民族心智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心智 语法层面 修辞层面


【摘要】: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在他的专著中总结到:“心智问题产生于法国观念主义,形成于英美称名主义,最终完善于德国和俄罗斯的现实主义。”在当今俄中学术界“民族心智”这一概念出现得并不早,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广阔的理论研究空间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俄中跨文化交际研究框架中,我们将心智理解为具体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心理特点,它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而人类文化、生产及生活方式都不可能脱离语言而存在。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和人类交往的一种手段,必然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它不可避免地保留有民族世界观、审美观和文化价值观的印记。 现阶段在国内(尤其是俄语学界)从语言角度对民族心智所进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从语言词汇语义的角度分析民族心智的特点。作为表达事物概念的语义固然与该民族社会文化紧密相连,但是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法和修辞与民族社会文化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紧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欲独辟蹊径,试图以俄汉两种语言的语法和修辞为切入点来剖析俄汉两个民族的心智特点。 本文分六部分:绪论,第一、二、三、四章,结论。 在绪论部分,概述了民族心智现阶段的研究情况,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里明确了民族心智的概念,阐述了民族心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了在语言的哪些层面上反映了民族心智的特点。民族心智作为该民族共同心理特点的总和,由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各要素构成。而语言作为人类交往的一种手段,必然会保留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印记。这些印记体现在语言个各个构成要素中,如语音,语义,语法,修辞等。 第二章作为本文的承接章节,简述了中俄两民族心智的异同。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都共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中俄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性。这其中既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本章重点归纳其差异之处,分别从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时空观,民族性格以及审美观等方面展开叙述。 第三章具体阐述中俄两民族的心智差异在语言语法层面上的体现。本章分别从俄汉语的构词方式、词形变化、词序、句式等词法和句法层面阐述中俄两民族的思维方式差异、宗教信仰差异、时空观差异和性格差异。 第四章阐明了中俄两民族的心智差异在语言修辞层面上的体现。本章从语篇的行文和衔接中所采用的修辞方式为切入点来阐明中俄民族的审美差异和世界观差异。 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国际交往中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心智是有必要的。这将帮助他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语言组织的内部结构特点,以便更好的掌握该语言。另一方面,本文中所用的材料和结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俄汉两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并能够保证俄汉两民族的有效交际,促进两民族在不同领域的合作。
【关键词】:民族心智 语法层面 修辞层面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5
【目录】:
  • 目录4-9
  • 摘要9-11
  • 正文11-68
  • 参考文献68-70
  • 附录70-71
  • 发表文章71-7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原;张志军;;俄汉存在句存在处所词对比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0期

2 李逸津;;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在俄罗斯白银时代审美文化中的体现[J];东方丛刊;2007年01期

3 赵艳仿;;俄语中时间表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8期

4 朱达秋;术语мента литет及其内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马晓华;;俄汉词汇民族文化色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曲广泳;;词汇文化伴随意义的差异与俄汉翻译[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7 刘本臣;象形造字法的文化内涵[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曹悦;;中西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引起的英汉语言差异[J];考试周刊;2007年08期

9 刘泽民;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J];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10 黄怡红;吴淑华;;浅谈中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世纪桥;2010年15期



本文编号:903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903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e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