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框架下的俄语口语教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框架下的俄语口语教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在俄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的同时,俄语口语教学成为俄语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但是,事实上,口语教学由于受课时少、环境要求高的限制而面临尴尬的境地,学生也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锻练机会而导致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本文从“俄罗斯口语研究”和“中国俄语口语教学研究”两方面回顾了俄语口语教学研究的状况,总结了相关研究的成果和取得的成绩,对俄语口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思考,以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行为主义论、先天论、相互作用论、输入假设论为基础,对俄语口语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与俄语口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结合目前口语教学尚存的问题,阐明了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对俄语口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对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下的俄语口语教学研究,可以用来很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为教师的俄语口语教学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和训练方法,同时也有助于俄语学习者提高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言语技能,使学习者更加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俄语口语教学 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 教学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Резюме4-9
- 绪论9-14
- 一、研究的对象及任务10-11
- 二、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11-12
-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12-13
- 四、论文的新意13
- 五、论文的结构13-14
- 第一章 俄语口语教学研究概述14-31
- 第一节 俄罗斯口语研究14-17
- 第二节 中国俄语口语教学研究17-22
- 一、国内学者对俄语口语教学的研究17-20
- 二、俄语口语课常见的口语训练方法20-22
- (一) 师生问答形式20-21
- (二) 学生对话形式21-22
- 第三节 口语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2-29
- 一、训练材料选择不当23-25
- (一) 口语材料的来源受局限23
- (二) 口语材材料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当23-24
- (三) 口语材料的内容缺乏趣味性和时代性24-25
- 二、师生互动效果欠佳25-29
- (一) 学生方面26-28
- 1. 缺乏动机,被动懒惰26
- 2. 性格内向,不擅言谈26-27
- 3. 焦虑紧张,害怕出错27-28
- (二) 教师方面28-29
- 本章小结29-31
- 第二章 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与俄语口语教学31-41
-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31-35
- 一、行为主义论31-32
- 二、先天论32-33
- 三、相互作用论33
- 四、输入假设论33-35
- 第二节 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与俄语口语教学的关系35-39
- 一、行为主义论与口语训练环境的关系35-36
- 二、先天论与口语训练方法的关系36-37
- 三、相互作用论与学习环境、训练方法之间的关系37
- 四、输入假设论与学习材料及学生情感之间的关系37-39
- 本章小结39-41
- 第三章 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对俄语口语教学的启示41-62
- 第一节 训练材料的合理安排41-49
- 一、口语材料来源扩大化41-45
- (一) 文学作品中口语语料的运用41-43
- (二) 互联网上无限资源的采纳43-45
- 二、口语材料难易适中化45-47
- 三、口语材料内容趣味化47-49
- (一) 俄罗斯母语课本内容的收集47-48
- (二) 俄语娱乐网站的介入48-49
- 第二节 口语训练方法的调整与改进49-57
- 一、句型操练形式的良好延续49-54
- 二、训练过程中抢答、绕口令等形式的加入54-57
- 第三节 因材施教原则的有效实施57-60
- 一、多加鼓励,增强自信57-59
- 二、启发思考,循循善诱59-60
- 本章小结60-62
- 结语62-66
- 参考文献66-71
- 致谢71-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届中国心理语言学研讨会暨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征稿启事[J];英语教师;2011年08期
2 本刊记者;;首届中国心理语言学研讨会将在广州召开[J];语言科学;2011年03期
3 周江平;;记忆对语篇理解的影响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7期
4 欧阳晓夏;;从心理语言学视角谈灵感思维[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5 王慧姣;梁润生;张志敏;张丽;;喜剧小品语言中“口误现象”的心理语言学阐释——以赵本山小品《不差钱》、《就差钱》、《同桌的你》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6 魏春蓉;;基于心理语言学基础上的外语学习[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3期
7 韩琳;;语码转换的研究路向述评[J];青年文学家;2011年15期
8 戴忠信;刘军;;双语学习理论:个体体验理论视角[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年02期
9 谭业升;;“概念结构、语篇与语言研讨会暨涉身与情景化的语言加工论坛”在加州大学召开[J];当代语言学;2011年03期
10 王慧晶;栗霞;;“阅读是一种心理猜测的游戏”引发的启示(英文)[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秋野;;从心理语言学的视角看联想在俄语阅读中的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范敬民;;基于心理语言学的阅读模式分析[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电视“说”新闻的心理语言学解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孙燕;舒华;周晓林;郑先隽;;汉语动词隐含因果性对代词加工影响[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赵为;荣洁;;学龄前儿童俄语习得之特点初探[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方意英;;早期儿童发展社区服务研究[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儿童早期发展社区服务科研课题汇集[C];1996年
7 王晓红;;如何根据新世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外语教学[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王振华;;交叉质询双方的语言优势——辛普森案法庭语篇的“情态”分析[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苏岚;;方言在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王丽媛;;蓦然回首 佳境渐现——论肯明斯诗歌中的花园幽境现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振前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理语言学:语言研究的实证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康明 高龙;饶河突出外宣特色打造魅力边城[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3 承东;抓住销售的关键[N];中国邮政报;2002年
4 张格华;为孩子营造良好语言环境[N];中国水利报;2002年
5 浙江大学心理学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心理学人才的新模式[N];光明日报;2002年
6 清华大学外语系 崔刚;英语教学中的偏激现象[N];光明日报;2003年
7 本报通讯员 罗仲尤、汪建武 本报记者 余海波;湖南大学人才工程形成“洼地效应”[N];光明日报;2004年
8 北京师范大学 邓 峗;《言有所为——现代汉语语用分析》读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9 特约记者 姜春梅;广角聚人才[N];中国石油报;2000年
10 任意 郭鸿雁 李爽;山西首例无偿捐遗体者[N];山西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陈海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概念库的经验识解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赵晨;中国EFL学习者在句子语境中消解词汇歧义的认知模式[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张吉良;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姜孟;语义迁移机制的认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郭明;篇章范畴与小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姚鸿琨;词汇语用学之阻遏现象新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叶琳;英汉习语理解模式及使用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张建琴;中国外语学习者公式化语言加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童淑华;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中产出性词汇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倩;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框架下的俄语口语教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说”新闻“传”务求通的思考[D];汕头大学;2003年
3 燕浩;研究生口语学习策略现状调查及微变化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刘丽;汉语语境2000-后后皮钦语心理语言学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5 严懿;茨威格小说的心理语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林璐;语篇理解与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的互补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丁磊;同声传译过程认知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倩;现代汉语口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婵;对南宁市民语码转换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10 穆可才;中国式英语现象的多角度观察和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17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91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