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俄语表情类言语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17:23

  本文关键词:俄语表情类言语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表情类言语行为 礼貌 言语环境 言语交际


【摘要】: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关注的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以言行事的方式和话语产生的交际效果。本论文结合言语行为相关理论(其中主要包括施为句理论、合作原则及礼貌理论等)来分析俄语感谢类、欢迎类以及祝贺/祝愿类言语行为在具体言语交际中的使用,归纳了实施上述表情类言语行为的一些基本手段。 表情类言语行为主要是表示感谢、欢迎、祝贺、祝愿、歉意、夸奖、同情、斥责等,它同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表达某种情感、同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及相互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表情类的言外之的是对命题内容中所表明的某种事态表达说话人的某种心理状态。这一类言外行为没有适从向,因为它们不存在适从向这个问题,说话人既不想通过说话来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也无需使自己的话语符合客观现实。命题内容的真实性是实施这一类言外行为的前提。一般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实表示自己的态度或心理状态。 感谢类、欢迎类以及祝贺/祝愿类言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言语,在人与人之间交际中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因此笔者选择这几种表情类言语作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俄语的表情类言语行为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交际手法,因此在使用中需要引起人们格外的关注。本论文所用的语料主要来源于俄罗斯经典作家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中的对话以及网络上的新闻等,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本论文突破了传统上单纯从俄语实践和俄语礼节来对俄语表情类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的局限性。 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其中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言语行为的基本理论,笔者着重阐述了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言后行为的分类、施为句理论、合作原则和礼貌理论,并以这些语用理论为基础最后引出俄语表情类言语行为。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俄语感谢类言语行为,归纳了感谢类言语行为的定义。笔者主要结合合作原则和礼貌理论对благодарить,спасибо,признательный/благодарный等词在具体言语情境中的运用做了较为深入的语用分析,并归纳了一些实施感谢言语行为的表达手段以及应答方式。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俄语欢迎类的言语行为,明确了欢迎类言语行为的定义,并结合相应的语用学理论对俄语欢迎言语行为在具体言语环境中的运用做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实施欢迎类言语行为的表达手段及应答方式。 第四部分主要涉及了俄语祝贺/祝愿类言语行为的研究,并对祝贺/祝愿言语行为的定义、实施手段及应答方式做了具体的分析。 本论文主要运用了分析法、对比法、例证法对三种俄语表情类言语行为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做了详细的语用研究。对俄语表情类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不仅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俄语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使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俄罗斯的文化和交际礼节,并且对于俄语学习者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地运用俄语表情类言语、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以及增进民族间的友谊和文化传播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正确地使用俄语表情类言语对于加强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创造和谐融洽的交际氛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俄语表情类言语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笔者也只是对其中的某些类别做了初步的语用分析,对感谢类言语行为的研究是笔者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因此该领域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表情类言语行为 礼貌 言语环境 言语交际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35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10
  • Введение10-13
  • Глава1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полож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я13-26
  • 1.1 Триуровняречевогоакта13-15
  • 1.2 Классификацияиллокутивыхактов15-19
  • 1.3 Перформативныевысказывания19-20
  • 1.4 Принципкооперацииипринципвежливости20-24
  • 1.5 Экспрессивныеречевыеакты24-26
  • Глава2 Речевойактблагодарности26-41
  • 2.1 Определениеречевогоактаблагодарности26
  • 2.2 Выражениеречевогоактаблагодарности26-39
  • 2.2.1 Вербальныевыраженияблагодарности26-38
  • 2.2.1.1 Спасибо26-32
  • 2.2.1.2 Благодарить32-36
  • 2.2.1.3 Признательный/Благодарный36-38
  • 2.2.2 Невербальныевыраженияблагодарности38-39
  • 2.3 Ответныерепликина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39-41
  • Глава3 Речевойактприветствия41-49
  • 3.1 Определениеречевогоактаприветствия41
  • 3.2 Выражениеречевогоактаприветствия41-47
  • 3.2.1 Вербальныевыраженияприветствия41-46
  • 3.2.2 Невербальныевыраженияприветствия46-47
  • 3.3 Ответныерепликинаприветствие47-49
  • Глава4 Речевойактпоздравления/пожелания49-61
  • 4.1 Определениеречевогоактапоздравления/пожелания49-50
  • 4.2 Выражениеречевогоактапоздравления/пожелания50-59
  • 4.2.1 Вербальныевыраженияпоздравления/пожелания50-58
  • 4.2.1.1 Перформативноепредложение50-55
  • 4.2.1.2 Повелительноенаклонение55-56
  • 4.2.1.3 Другиеспособывыраженияпоздравления/пожелания56-58
  • 4.2.2 Невербальныевыраженияпоздравления/пожелания58-59
  • 4.3 Ответныерепликинапоздравление/пожелание59-61
  • Заключение61-63
  • Литература63-6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徐宏亮;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王江汉;认知语境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李建军;复数第一人称代词的功能指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凌来芳;面子保全论与《红楼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李奕华;略论模糊性语言的交际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仇莉;论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淑芬;;值得推荐的一本工具书——1995年新版《汉英词典》[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向朝红;;英汉词典语用信息处理现状的调查及分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明;;词典中的语用义及其局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杨文秀;;英语学习词典中的语用信息——从LDOCE2到LDOCE4[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杨文秀;;学习词典中的模糊限制语[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琼;;翻译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庄丽莹;;面子体系与话语中的策略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陈雅婷;;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语用失误与语用等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4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6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7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业兵;从语境角度考察词义演变的规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许菊;关联理论与交际[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周漓云;从语境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语言的得体[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焰明;《简·爱》两个译本评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芳;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李怀奎;语用能力与礼貌原则[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林雅;翻译的语用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8 张建华;英汉呼语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王蕾;模糊语言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10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937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937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d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