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视阈下的日本汉字变迁及其再统一性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日本略字与中国简化字类型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天津理工大学》 2015年
汉字文化圈视阈下的日本汉字变迁及其再统一性问题研究
金鑫
【摘要】:在世界全球化急速发展的现代,地区语言的统一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历史上,在东亚地区曾经形成以中国和中华文化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汉字充当了东亚地区的共通文字,为汉字文化圈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语言便利。如今,随着中国国力的再一次强大,汉字的魅力再一次显现,汉字在东亚地区的作用再一次被重视。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两国的语言中汉字虽都在使用,却难以实现相互沟通。中日语言中的汉字能否实现统一、再次成为两国语言沟通的桥梁,是一个大家都关注的焦点。对于汉字统一性进行研究不无现实意义。拙论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分成四章,从汉字文化圈的视野分析了中日汉字统一的可能性。在第一章论述了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及其对日传播,明确了汉字文化圈的范围及其对日传播的途径。在第二章论述了汉字文化圈的日本汉字变迁。分两节分别阐述了:一、汉字传入日本初期如何被改造成适应日本语言的文字。二、汉字在近代如何成为众矢之的并走上汉字简化限制的道路。第三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日现行汉字的不同。一方面,从简化后的中国简体字和日本略字的比较说明了中日简化方法的不同所导致的汉字差异。另一方面,从日本采取汉字会意造字法创造出的日本独有的国字补充了中日汉字的差异。第四章从汉字文化圈的汉字受容性、统一性和融合性三个方面共同论证了汉字统一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结论: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史就是文化圈中各汉字使用国对汉字进行再造的历史,同时也是汉字融入各国文化元素的历史。汉字文化圈的扩大与中国的国力息息相关。而最终,中日在汉字改革中所偏重的重点不同使得两国文字各自有了其优越和缺陷,如果能实现优劣互补,也不失为汉字统一的希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雷蕾;;从汉字日本化看日本文化的特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2 肖平;中日近代汉字改革运动对比研究[J];日本学刊;1996年04期
3 潘钧;;试论日本汉字的独立性——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察[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1年00期
4 赵启民;日本文字的源流和发展[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5 曲翰章;;在汉字的十字路口——浅议中日汉字的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06期
6 贺友龄;;汉字形体的规范与统一——“汉字文化圈”汉字的理想目标[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刘少东;金鑫;;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第三次输入高潮[J];语文学刊;2013年20期
8 邱丽君;;论日本文字对汉字的借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华;韩日越汉字本土化过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黎力;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常乐;中日简化汉字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董林;近现代中日汉字改革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岚;浅谈汉字在日本的演变及现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方晓铭;日本略字与中国简化字类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烨;;东汉支谶化梵为汉“合璧词”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06期
2 陈琴;;日本近代文字改革及文字使用概况[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3 杨金萍;;日语对古汉语的借入和异化[J];世纪桥;2007年01期
4 孙巧慧;;浅谈日语中的汉字[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23期
5 陈灵侠;;浅析日本文化中的“拿来主义”[J];青春岁月;2010年12期
6 张静;;简体汉字与日语常用汉字的字形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7 杨文昌;;进化论与中日近现代文学的文体变革[J];华夏文化论坛;2014年02期
8 钟维克;试论汉字特点与汉字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罗卫东;汉字在韩国、日本的传播历史及教育概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李华;;汉字在韩日两国的传播与使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华;韩日越汉字本土化过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黎力;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俊娜;女书、假名及谚文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董林;近现代中日汉字改革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宋红芝;东福寺本《参天台五台山记》俗字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09年
4 耿冬妮;对日汉语教学中汉字的形义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5 朱占忠;汉字的视觉语言在文化招贴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知国;;试论日本古代文化的吸收与融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窦硕华;;日本汉字演进轨迹——兼及中日现行简化字的比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戴永芳;;浅谈汉字的文化价值[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赵建民;;试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础——从历史启迪与未来追求的视角[J];东北亚论坛;2007年01期
5 方国根,罗本琦;简论儒学在朝鲜和日本的传播、发展及影响[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李虎;论汉字在东亚文化圈形成中的作用及影响[J];东疆学刊;2002年04期
7 李宗勋;张晓宇;;中韩日三国语言文化比较——以一般性特点及历史视角为中心[J];东疆学刊;2007年04期
8 李得春,金基石;汉字文化与朝鲜汉字[J];东疆学刊;1997年03期
9 林龙飞;;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J];东南亚纵横;2006年08期
10 刘晓峰;汉字背后的东亚史[J];读书;2005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银姝;韩国汉字使用情况的考察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2 崔锦实;日朝汉字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3 梅翠芸;浅析革新开放以来越南语吸收汉语词语的情况[D];安徽大学;2004年
4 欧越兴;现代越南词汇中的汉源越创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范丽君;古壮字、喃字与汉字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陈饴媛;中日汉字字形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赵秀英;近代日本的汉字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郭大为;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与本土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慧;对近二十年来关于汉字起源问题讨论的思考[D];河北大学;2008年
10 栾维权;古汉字形声字发展史简论[D];西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继忠;论汉字文化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冯天瑜;“汉字文化圈”刍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许孝梅;“汉字文化圈”浅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4 李蕊;叶彬彬;;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对汉字能力的影响——针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的实验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04期
5 白剑波;刘艳妮;;试论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字感培养与获得[J];现代语文;2006年05期
6 阿牛;访寻古老的汉字文化圈[J];神州学人;1995年07期
7 冯天瑜;汉字文化圈论略[J];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02期
8 原新梅;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偏误“镜像错位”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9 刘艳妮;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认知难点及教学策略[J];开封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詹小洪;;韩国向汉字文化圈回归[J];炎黄春秋;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善嘉;;汉字文化圈的历史思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钱茀;;傩的地域外沿——汉字文化圈[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魏励;;汉字文化圈的书同文问题[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李玉兰;[N];光明日报;2013年
2 王颖喆 孙妍;[N];人民法院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杨明方;[N];人民日报;2000年
4 李宇明;[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金鑫;汉字文化圈视阈下的日本汉字变迁及其再统一性问题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彭程;近代和制汉语的产生及对汉字文化圈内其它语言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予宸;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之中国书法学习动机比较[D];浙江大学;2011年
4 刘晓凤;非汉字文化圈汉语初学者“文语同步”与“文语异步”教学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金学哲;和制汉语的形成及其对汉字文化圈其他语言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王冬雪;在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观念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熊威;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日本略字与中国简化字类型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2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