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礼貌原则下中日称呼语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07:12

  本文关键词:礼貌原则下中日称呼语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作为邻国的中国和日本交流更加频繁。但是随之而来的语用失误现象也很多,从相关资料来看,中日语中称呼语与礼貌原则的关系是以往学者极少涉足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将试图填补这方面的研究不足。 称呼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共变关系。恰当的称呼是保证交际成功的先决条件。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结合的角度,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中日称呼行为的异同,并着重从礼貌原则的角度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从文化差异上对其作出解释,另外指出了称呼语研究对避免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指导作用。 称呼语指的是在称呼某人或者某物时所用的词语。称呼语是一种社会指示语,社会关系调节器和礼貌标示语。称呼语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能完成三方面的功能:招呼功能;表情功能;以言行事功能。人际交往过程中,称呼语既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又受其制约。称呼语根据社会关系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本文将将中日称呼语分成四大类并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以图表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讨论中日礼貌称呼行为的差异。礼貌现象是个普遍现象,但在什么是礼貌上,日语和汉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礼貌称呼上,日语和汉语存在较大差异。这就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人们造成很大的困扰。语用失误也就随之不可避免。但是语用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比语法错误更严重,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人品。因此,本论文期望通过探究中日两国不同的礼貌原则以及不同的称呼语定义两方面,找出造成不同的文化根源,来帮助大家避免语用失误。
【关键词】:称呼语 礼貌原则 文化 语用失误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136;H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Part 1 Introduction8-11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8-9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9-10
  • 1.3 Layout of the Thesis10-11
  • Part 2 Literature Review11-19
  • 2.1 Definition of Address Forms11-12
  • 2.2 Classification of Address Forms12
  • 2.3 Functions of Address Forms12-13
  • 2.4 Conceptions of Politeness13-14
  • 2.5 R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Politeness14-19
  • 2.5.1 The Face Theory by Brown &Levinson15
  • 2.5.2 Politeness Principle by Leech15-17
  • 2.5.3 Politeness Principle by Gu yueguo17-18
  • 2.5.4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Japan18-19
  • Part 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ddress Forms19-31
  • 3.1 Chinese and Japanese Address Forms19-28
  • 3.1.1 Kin Terms19-21
  • 3.1.2 Social Terms21-25
  • 3.1.3 Pronouns of Address Forms25-26
  • 3.1.4 Polite Address Forms26-28
  • 3.2 Politeness Principles and Address Forms28
  • 3.3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ddress Forms from Politeness principles28-31
  • 3.3.1 Analysis of Japanese Address Forms from the PP by Brown and Levinson28-29
  • 3.3.2 Analysis of Chinese Address Forms from the PP by Brown and Levinson29-31
  • Part 4 Cultural Reasons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Address Forms31-35
  • 4.1 Analysis of Cultural Reasons for Similarities31
  • 4.2 Analysis of Cultural Reasons for Differences31-35
  • 4.2.1 Different Family Inheritance System31-32
  • 4.2.2 Different Clan Hierarchy32
  • 4.2.3 Strong Sense of Caring in Japanese32
  • 4.2.4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32-33
  • 4.2.5 Strong Sense of Times in Chinese33
  • 4.2.6 Strong Sense of “うちとそと”in Japanese33-35
  • Part 5 Conclusion35-37
  • 5.1 Summary of Research35-36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36-37
  • Bibliography37-39
  • Acknowledgements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戚东梦;;从汉语称呼语中透视中国文化和礼貌[J];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2 陈文霞;吉哲民;;称呼语的语用距离和礼貌分析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学理论;2009年28期

3 赵朝霞;;基于礼貌原则的称呼语的中西文化差异[J];作家;2010年10期

4 杨双;;语用视角下的称呼语研究[J];天中学刊;2011年04期

5 刘卫红;由“王老师”与“Teacher Wang”看英汉称呼语的区别[J];河南电大;2000年02期

6 曲卫国,陈流芳;礼貌称呼的语用学解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7 陈聪;;英汉称呼语差异浅谈[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吴玲玲;;礼貌原则与英汉称呼语对比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9 徐敬林;英文书信中的称呼语及敬语[J];大学英语;1996年08期

10 赵英玲;论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封淑珍;;称呼语运用例谈[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林素容;;称呼语转换的语用分析[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徐绍明;;军人制式称呼语浅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林素容;;称呼语转换的语用分析[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栾育青;;邀请语及应答语的跨文化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7 张芬;;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白鹏鹏;;探究称呼语的人际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陈秀芹;张积家;;关于“老外”一词的心理学研究——对一个称呼语使用动机和感受的调查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元 田梅;称呼泛化折射时尚变迁[N];贵州政协报;2011年

2 张春芳;相似的中韩称呼语[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张永奋;临时称呼语趣谈[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庞可慧;“期待”不“期待”,观众说了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5 ;销售基本知识(三):交往中相互介绍的细节[N];电脑商报;2003年

6 王泉根;古人取“字”的解析[N];河南科技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韩冬 实习生 张玉红;“老外”在唐山找到“家”[N];唐山劳动日报;2007年

8 李航;我市以“巧”促“实”开展公民道德教育[N];商丘日报;2006年

9 湖北省枝江一中 董云;语文学科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10 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全安中学 李正刚;冒号五用七不用[N];学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戴晓雪;汉语称呼中的“代位”现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国凤;《红楼梦》与“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梁琦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刘畅;《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傅利;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问答话语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崔国鑫;语用视野下的会话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梁晓玲;现代汉语引发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慧;礼貌原则下中日称呼语对比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东燕;礼貌原则与英汉称呼语的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洪伟;汉语语境下礼貌语的听者认同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4 徐本川;《无事生非》中话语的(不)礼貌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5 唐建军;礼貌原则在网络言语交际中的适应性调查[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婉湘;时间指示语映射现象的礼貌解读[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7 唐yN蓓;译者主体性下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8 任利华;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王岩;运用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理论分析汉、英语言中的会话隐含现象[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潘敏;英汉言语行为中的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礼貌原则下中日称呼语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323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0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