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人编日语教材之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国人编日语教材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人接触日本的语言文字亦有较长的历史。早在《三国志》中就有关于日语的最早记录,明代史籍更是记载了大量的日语词汇。到了清末,出现了中国人自行编写的日语教材。民国时期的1912-1937年间,伴随着中国政坛的风云变幻、中日矛盾的不断激化,国内出现了“日本研究热”和“日本语热”。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翻译日本文学作品达到高潮,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日本及日语的杂志、书类以及丛书。其中,中国人编的日语教材不下80余种。其种类齐备,内容丰富,质量颇高,较之清末已具有明显的进步。本文主要以目前发现的当时唯一的一套研究日语的丛书“日语基础丛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九种教材的考察,揭示当时人们的日语认识和日语水平,同时探明对今天日语学习的影响。 论文第一章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回顾相关的研究情况。第二章对日本学研究书目做量化分析,对日语教材进行考察,来阐明民国时期中国人编日语教材的背景及概况。第三章对“丛书”的九种教材进行考察,从而归纳其特点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关键词】:民国 日语教材 日语基础丛书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36
【目录】:
- 摘要2-3
- 要旨3-5
- 第一章 绪论5-9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回顾5-7
- 第二节 论文结构7-9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国人编日语教材的背景及概况9-26
-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中国人日本学研究概况9-15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中国人编日语教材之分析15-26
- 第三章 “日语基础丛书”之考察26-60
- 第一节 《日语读音》的考察28-32
- 第二节 《日语文法》、《日语动词使用法》、《日语助动词助词使用法》的考察32-43
- 第三节 《日语造句》的考察43-44
- 第四节 《日语作文》的考察44-45
- 第五节 《日语会话》的考察45-48
- 第六节 《日语翻译》的考察48-51
- 第七节 《日语尺牍》的考察51-54
- 第八节 “丛书”中反映的民国日语观54-55
- 第九节 “丛书”的特点及启示55-60
- 结语60-62
- 参考文献62-65
- 附录65-86
- 后记86-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敏;;日伪统治期间的南京市日语教育[J];钟山风雨;2008年04期
2 李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日语视听教育教学改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夏国锋;;日资企业员工日语研修教育之探讨[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8期
4 金艺兰;;探讨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5期
5 梁春;;关于日中两国大学日语教育的比较研究——从熊本县立大学和玉林师范学院的课程设计中考察新型日语教育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6 王晓梅;邢小敏;;贵州省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张蠡;;异文化理解和日语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S2期
8 田晓黎;;日语教育中日语影视作品应用现状微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6期
9 于振田;;浅析日语单元音与汉语相对应元音的异同[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5年02期
10 黄德诚;关于日语专业热[J];人才开发;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墨路;高书林;;中日“水神”话友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高海宽;;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文化关系的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4 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武寅;;武寅会长在中日战略性相互依存与合作研讨会上的致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6 张云方;;加强中日环保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挑战[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7 江涛;覃琼霞;宋明顺;;中日茶叶贸易中的加总偏误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8 Ezra F. Vogel;;美中日三角关系(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陈小法;;明代中日书籍交流之研究——以《卧云日件录拔尤》为例[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10 王升远;周庆玲;;中国日语教育史视阈中的张我军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江雪;中日青年经济领袖共谋合作新格局[N];中国企业报;2009年
2 记者 陈涛 张琳;第六次中日交通副部级会晤在三亚举行[N];中国交通报;2009年
3 台桂花 雷鸣;第二届中日研究生论坛举办[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早报记者 王国培;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国民相互理解是中日乃至亚太融合的根本”[N];东方早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江雪;中日绿博会令人期待[N];中国企业报;2011年
6 记者 赵静;160公顷中日青年示范林绿化锦州[N];辽宁日报;2011年
7 记者 薛秀春;中日携手共创绿色未来[N];中国建设报;2011年
8 记者 张冠年;中日研讨发展再生循环经济[N];广西日报;2011年
9 记者 陈岩;中日钛民用论坛呼吁加强双方合作[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佳;中日高铁:事故不同[N];中国经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林彬;日语提示助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吴钰;现代日语终助词的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王丹;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李季;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戴向东;中日传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包艳;中日服务贸易发展及其对两国经济关系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徐琮垣;东北亚整合交通网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美娟;关于丰富多彩的中日青年用语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王运璇;从认知角度看中日方位的“左”“右”[D];西南大学;2011年
3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施慧平;感谢表达方式的中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静;中日感情表现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岩;中日双边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陈,
本文编号:426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426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