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日语人体词惯用语的语义构建
本文关键词:从认知角度看日语人体词惯用语的语义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惯用语的惯用意义与其构成要素意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根据这种理据性,日语人体词惯用语可分为具有成分理据性的组合型惯用语和具有整体理据性的融合型惯用语。这两类惯用语因其语义结构不同,其解释模式也各不相同。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
【关键词】: 日语 人体词惯用语 组合型惯用语 融合型惯用语 解释模式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0.引言人体词惯用语作为日语惯用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惯用意义看上去纷乱繁杂,对于学习者来说很难记忆,但实际上这些惯用语的意义并不是无章可循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惯用语的惯用意义与其构成要素意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任意的,不论惯用语的惯用意义与其字面意义的差距有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波;张辉;;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模式、分析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8年05期
2 张辉;季锋;;对熟语语义结构解释模式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林;宫金玲;;英语中包含“眼”和“耳”的习语中的隐喻和转喻[J];世纪桥;2012年17期
2 刘文宇;张勖茹;;语境对隐喻理解影响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外语研究;2013年04期
3 林荫;;从转喻到隐喻的渐变——习语的形成与理解的认知理据[J];莆田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徐景亮;;从汉英“成功”熟语看汉英民族思维模式的异同[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5 张辉;杨波;;隐喻和转喻的区分:研究现状和分歧[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6 蒋苏琴;;惯用语语块的认知理据性及其文化生态探微[J];外国语文;2011年06期
7 徐景亮;;习语图式的理解机制及模式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张辉;季锋;;成语组构性的认知语言学解读——熟语表征和理解的认知研究之二[J];外语教学;2012年02期
9 贺宁;;英汉新兴类词缀的认知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朱建新;左广明;;再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的区别与关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叶琳;英汉习语理解模式及使用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D];西南大学;2009年
6 赵晓驰;隋前汉语颜色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安志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金菊花;朝鲜后期汉译谚语集《耳谈续纂》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赵丽梅;《黄帝内经》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洋;隐喻转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赖世梅;英语习语的隐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马晓琳;对汽车广告中语用预设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罗兰;英汉语言行为表达中的隐转喻[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琪;隐喻、转喻互动视角下诗歌意义建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陈雯;《现代汉语词典》中定型四字格的语义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任婷;转喻的认知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谭婧霞;《突厥语大词典》谚语之语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9 黄仙姬;汉韩五官惯用语认知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10 周晓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歇后语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无一;;まかぬたねははぇぬ[J];日语知识;2005年12期
2 王斌;日语常用的几种比喻方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3 贺孟钢;浅谈日语谚语与汉语成语的关系[J];外语学刊;1983年01期
4 金连一;日语汉译中存在的词义问题初探[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5 冷铁铮;;日语的几个特点及其艺术性问题——兼论日语中的“共活”艺术[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04期
6 华晓会;从民族思维的特点浅析日语中某些暧昧的语言表达方式[J];外语学刊;1994年03期
7 沉浮;日语水平测试题(3级)[J];日语知识;1994年03期
8 ;《日语学习与研究》一九九四年总索引[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4年04期
9 胡振平;关于日语复合辞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10 连业良;浅谈高年级日语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泉;;日语中女性语的历史成因及其特点[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郑鲲腾;;英语中源自日语的词汇与日语原词的词义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曲凤鸣;;中文的“~(之)前”与日语的“~前に”“~までに”[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池上嘉彦;;日语——“撒旦的语言”[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6 陈玉泉;;日语中委婉语的语用方式概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尹仙花;;日语接尾词‘的’用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谷丽萍;;日语中表示状态的几个词的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陈一平;;浅谈中级日语听力教学及训练方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隋福民;黄德根;;面向机器翻译的日语形态素解析方法[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自动翻译手机有望面世[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张英杰;使用人教版日语新教材的体会[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赵金波;华夏东瀛一衣带 杏坛桃李一线牵[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晏煜;三问“日语软件人才”[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阿然;浅析日语软件人才培训的几个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王寅珊;以麻生闹笑话为鉴,日民众恶补汉字[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阿然;东软欲打造 日语IT人才培训基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8 特约通讯员 吴琳;大连打造中国最大的日语IT人才培养基地[N];光明日报;2004年
9 秦晨;这里的樱花也灿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10 周静文 杨玉红;锡城韩语日语培训成新宠[N];新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世海;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崔明姬;现代日语数量表达方式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金秀东;日语和韩国语的复合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4 关薇;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沈书娟;日语复句相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徐以中;语音听觉反馈对言语发声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8 覃勤;日传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陈林俊;现代日语情态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才华多旦;藏日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闻广益;汉语与日语量词的对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闫志章;日语外来语及其社会文化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著清;日汉颜色词使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张添羽;日语年轻人用语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6 夏晓丽;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尹航;日本女性语的变迁[D];山西大学;2007年
8 袁子凌;英日礼貌语言对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刘畅;中日文时体对比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邓圆;日语的主语省略以及与汉语和英语的比较[D];广西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从认知角度看日语人体词惯用语的语义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6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486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