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研训一体”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3 08:15

第 1 章绪论 

1.1 研究的缘由与意义
随着教师教育概念的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已从单一的师范教育拓展为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为一体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不仅是培养教师的主要渠道,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 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以“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优化培训内容,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加强教师培训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在教师教育背景下各地区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在教师培训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承担了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的培训任务。本课题主要研究对象是教师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以下简称为教师培训。但在举国重视教师培训的同时,实践中也反映出了教师培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譬如培训内容与教师需求不相适应;培训方式单一,缺乏互动;培训管理和评价环节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教师培训成效不理想,对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在笔者所在的 BS 区的教师培训中还发现在教师心中有较高地位的教研,没有教师培训的名份,不计入培训学分,而有着名正言顺地位的培训,却面临着教师不愿参加的窘境。 
..........

1.2 概念的界定
广义地讲教师培训是指教师教育,以前我们称之为师范教育,教师教育又包括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从狭义地讲,是指在职教师培训,既教师的继续教育,在西方被称为“在职教师教育与培训”。在职教师培训是指通过提供完整的、连续的学习经验和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学术的和人格的发展。教师教研即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1教师教育是将传统的师范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三者的结合和延伸,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整合与发展,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师终身教育。2本课题主要从教师培训和教研的内容、方式、管理、评价和成效等方面开展研究。 
............

第2章 BS 区教师培训的现状分析

2.1 BS 区教师培训的现状调查 
根据教师对“十二五”之前开展的教师培训情况的了解程度,我们邀请了 20 位教龄在 15 年以上的教师进行了“十二五”之前开展的教师培训情况的问卷调查,并从在职教师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管理、培训评价和培训成效等方面进行了个人谈话了解。 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数据显示,有 10%的教师认为“十二五”之前的教师培训内容较符合自己的需求,40%的教师认为基本符合需求,30%的教师认为较少符合需求,20%的教师认为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反映出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不能符合需求。 调查显示,对现代教育理论有需求的教师比例为 25%,学科专业知识需求的教师比例为 50%,学科前沿知识比例为 10%,教育科研方法比例为 40%,课堂教学方法比例为 90%,现代教育技术为 70%,教师师德修养为 20%。数据反映教师普遍对提升工作效率和教学成绩的培训内容需求较高。  数据显示有 10%的教师对“十二五”之前的培训方式较为满意,有 35%的教师基本满意,有 35%的教师还不够满意,有 20%的教师对培训方式不满意。反映出有 55%的教师对培训方式不认可。  
..........

2.2 BS 区教师培训的问题现状 
笔者从教师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管理、培训评价和培训成效五个方面来分析现状,发现本区在“十二五”之前的教师培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十二五”之前的培训内容主要通过培训者凭借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教学经验,开发出一门相当完整的教师培训课程,从培训内容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来看是相对完备的。而作为一线教师,他们的需求是在教学实践中能直接运用的知识和方法,而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这样的培训内容显然不能完全符合他们的教学需求,不能帮助他们直接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问卷调查结果表 2-1-1 显示有 50%的被访者认为培训内容较少符合或不符合教师的需求,因此培训内容与教师需求的显著差异也影响着教师培训。问卷调查结果表 2-1-4 显示有 55%的受访者认为对之前的培训方式认为较少满意或不满意。由于长期受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师培训中培训者更多地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在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中,,那些真正对提高教师素质有效的,且形式生动活泼、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很少被运用,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示范、教学诊断、说课评课、专题研究、实验教学、专题交流、现场教学、社会调研、研训一体、顶岗培训等。而在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同步录播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方式明显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

第 3 章“研训一体”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 21 
3.1“研训一体”模式的政策依据 .......... 21 
3.2“研训一体”模式的理论依据 .......... 23 
3.3 在部分学科开展“研训一体”模式的实践 ..... 26 
3.4 二次问卷调查及其结果 ..... 30 
3.5 结果分析与反思 ......... 34 
第 4 章“研训一体”模式的改进与再次实施 ........... 37 
4.1 优化“研训一体”模式的实施方案 ......... 37 
4.2 开展“研训一体”模式的再实践 ..... 39 
4.3 三次问卷调查及其结果 ..... 51 
4.4 结果分析与再反思 ..... 55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 57 

第4章   “研训一体”模式的改进与再次实施 

4.1 优化“研训一体”模式的实施方案 

结合第一轮“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经验,针对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问题不足,进行“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的改进和再实施。 在研训内容方面,根据动机与需要理论1进一步优化“研训一体”教师培训的主题和内容的确定机制,使培训主题和内容的确定不是凭借培训者的自身经验和素养做出的主观臆断,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意见征询和主体参与来确定培训主题和培训内容,有助于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形成有效的机制保障。 在研训方式方面,根据默会知识理论2和成人学习理论3进一步优化培训方式,针对默会知识和成人培训的特点,更多采取实践体验的方式让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广泛参与体验,通过更加贴近成人培训的形式开展研训活动。 在研训管理方面,根据成人学习理论进一步优化研训管理,更多体现培训教师的参与,强调培训纪律的维护,教师参与培训的设计和活动,促进培训教师从培训的客体转变为培训主体,在第一轮培训中有的学科教研员将培训管理更多地赋予培训教师开展,取得了教好的效果。 在研训评价方面,根据成就激励理论4进一步优化“研训一体”培训评价,设计各种教师参与的任务和活动,布置培训作业,及时开展任务和作业的点评,及时鼓励能较好完成任务或作业的教师,激发他们的培训积极性。同时也通过组织各类竞赛活动,来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在对第一轮“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改进了“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制定了“BS 区‘研训一体’优秀主题研训案例评选活动方案”。 

“研训一体”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

结论

第一,把握特点。通过中学教研室两轮“研训一体”的实践与探索,归纳出“研训一体”模式存在的一些特点。第一、研训内容更加符合教师需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形式了解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从而确定多数教师所认同的培训主题;通过部分学员的主体参与,来共同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设计具体可行的培训内容,使得研训更具有针对性。第二、研训方式更加贴合教学实践。“研训一体”方式从教学实践角度考虑,更多通过教学实践体验的方式开展研训工作,让研训方式更加贴合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如案例教学、教学展示、说课评课、专题研究、评比活动、现场参观、社会调查等培训。第三、研训管理更加遵循教学规律。作为在职教师培训,其教学规律应该与基础教育有相同之处,需要有严格的培训纪律要求,需要布置一定的研训任务巩固所学,也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互动等。第四、研训评价更加突出激励功能。对于参训教师完成的研训任务,培训者能及时、有效地给予评价,也通过竞赛等形式进行评价,让学员能够体会到学习的收获,形成评价激励促进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研训质量。第五、研训考核更加注重双向反馈。对于参训教师完成的培训任务,培训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考核,并反馈给参训教师。同样,通过参训教师完成《教师培训质量管理评价量表》,可以客观地评价本期研训的情况。 
第二,注重环节。要形成有效“研训一体”模式,关键要抓好重要的一些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研训一体”的有效性。第一、要注重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培训内容。我们通过调研可以了解教师培训需求,针对教师的需求与困难来确定研训的主题。明确研训主题后培训者要针对主题开展系统地设计,要通过若干次教研活动的设计系统地、渐进地开展研究,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等。第二、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培训形式适和内容。在培训中,充分体现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活动参与激发参训教师积极性,同时培训方式要贴合培训内容,符合参训教师的年龄特征和教学需求,能较好地提升教师的参与度。第三、加强团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在开展主题研训过程中,针对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需求,区级研训更应发挥团队合作研究的作用,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实现资源共享,改进研训的方式,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50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50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9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