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的权威: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使用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缘起
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1]。由此,历史教材的编写呈现出“一个大纲多个版本”的现象。目前,仅初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有人教版、岳麓版、北师大版、川教版等八个版本(含尚未实验的),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每个版本教材都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2011 年,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标志着历史课程改革步入新的起点。截止目前,新课改已进行了 15 年,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的版本依然停留在 2001 年,显而易见,这种教学用书并没有跟上新课改的步伐。正如有学者指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教学用书在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作用。[2]虽然教科书、教学用书(也称教学参考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等均属于课程材料,但教学参考书与课程材料关系最为紧密,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3]如果新的历史教学用书能处处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不仅能增加历史教学用书对历史教师的吸引力和使用率,而且能够让教师将新课改理念真正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必然进一步推动中学历史新课改的步伐。换言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究竟给教师提供什么样的教参,才能使教师能够尽快适应并有效地推进新课改呢?这正是作者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动力之所在。从理论讲,教学用书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起到了指示灯的作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读研之前,笔者曾在中学一线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发现身边的同事对教学用书褒贬不一,使用程度各异。教龄长的教师基本不用,大都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年轻教师大多使用教师教学用书,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教参中对教科书问题的解答;还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用书的作用就是在备课时,可以照搬其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省时省力,如此等等。笔者个人感觉,教学用书在上课方面,并不能给教师更多有效的指导。相反,我所在的学校每学期除发放教学用书外,还给每位老师发一本与每个科目相对应的《优秀教案》。从总体情况来看,我的同事使用《优秀教案》的频率要远远高于教学用书。如在历史《优秀教案》中每课都选取最新的全国优秀案例,对每课的分析都精尽透彻,为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也很全面和新颖。但是,若论权威性,还是教学用书更为权威,因为它毕竟是历史课程专家和一线优秀历史教师的集思广益编制而成。但为何身边的同事,包括笔者在内更愿意使用《优秀教案》呢?是否和我们使用教参的态度和目的有关呢?历史教学用书是否未贴近中学一线教学的需要?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在我国,对“教师教学用书”有不同的称谓。最早被称“教授书”,其后被称为“教学指导书”。后来为了避免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教学指导书,不利于教师教学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又改称“教学参考书”。此外,还有“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指引”等称谓,从 20 世纪后期开始使用教师教学用书的新称谓。在国外也有不同的称谓,如美国对其称谓是“教师指南”(Teacher’sGuide),在瑞典被称为教师指导书、教师手册等。[4]值得指出的是,在众多的称谓中,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的提法在我国使用的时间最长,也是最让人广泛接受的提法。因此本文对“教师教学用书”和“教学参考书”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目前,学界对教学参考书的定义主要有二种:一是广义上的概念。《基础教育教材建设丛书》编委会对“教学参考书”的定义是:“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是教师教学时,辅助教学的参考性书籍,它的编写是根据当前一个时期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材内容相配套,主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建议,帮助教师在教学时作为参考使用。”[5]顾明远先生在其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也认为,“教学参考书”是泛指教师在教学中参考的书籍。美国学者麦克尼尔给“教师指南”所下的定义为:教师指南是主要服务于教师教学,必须与学生所学教材配套使用,但是指南有时与教材无关,教师指南不是供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总之,从广义上讲,笔者认为凡是能为教师教学提供辅导帮助的所有参考性资料都可称之为教学参考书。
....
第二章 初中历史教学用书的使用现状
教学用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实际运行中,教学用书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本章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从使用频率与依赖程度、使用内容、对教学的作用、与其他教参和学生的关系以及教师对教学用书期望值等方面,考察黄石市初中学历史教师使用教学用书的现状。
一、使用频率高与依赖程度低的反差
一是备课环节使用教学用书频率高。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是日常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是如何使用教学用书的呢?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您日常教学中何时会用到人教版教参”选题,统计结果显示(见表 2-1):选择“备课时”使用的有 38 人,占 64.41%;选择“上课时”使用的有 8 人,占 13.56%;选择“课后教学反思时”使用的有 13 人,占 22.3%;没有人选择“从不使用”。上述情表明,在黄石初中历史教师中,绝大部分老师是在备课环节使用了教学用书。即使不在备课时使用教学用书上,在上课和课后反思环节,教师也使用或利用教学用书。这说明教学用书在教师教学环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为配合纸质版教学用书,还专门设立了同步的电子资源教学用书网站。调查结果显示(见表 2-2、2-3):经常使用该网络资源的 12人,占 20.34%偶尔使用的有 34 人,占 57.63%;从不使用的有 13 人,占 22.03%。更有甚者还有 35.59%的教师不知道有这个网站。这种现象表明,初中历史教师对纸质版的教学用书使用频率高于对同步电子资源教学用书的使用率。
二、有选择性地使用教学用书的内容模块
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用在内容编排上由“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参考资料”、“学术动态”和“图画说明”等五大模块组成。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黄石市初中历史教师对教学用书总体使用频率虽高,但对教学用书内容模块的使用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调查结果显示(见表 2-6):教师在备课时使用教学用书中的五大模块频率依次是:使用“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模块内容的老师占 71.79%,使用“参考资料”模块内容的占 66.10%,使用“教学目标”模块的占 54.24%,使用“图画说明”模块的占 23.73%,而使用 “学术动态”模块的只占 20.34%。从绝对数量来看,初中历史教学用书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参考资料”、“教学目标”三大模块受到老师们的欢迎。这种现象表明黄石初中历史教师在使用教学用书中的每个模块是有选择性。除此之外,调查统计结果还显示出,教学用书中的每个模块对老师的实际教学的帮助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是七成以上的老师认为,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模块对其教学有帮助。在回答“您认为人教版教参中‘教学目标’对您的实际教学有帮助吗”这一问题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见图 1):认为“帮助很大的”的教师占 27%;认为“较有帮助”的老师占 46%;认为“有一点帮助”的老师占 25%;认为“没有帮助”的教师只占 2%。由此可见,认为教学用书中“教学目标”模块对教师教学有实际帮助占到七成以上。总体来看,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模块对教师教学有实际帮助。
....
第三章 初中历史教学用书的局限性.......30
一、教学用书文本编写的局限性.....30
二、教学用书内容的滞后性......36
三、教师使用方法的不科学性.........40
四、小结.....43
第四章 初中历史教学用书的使用策略..........44
一、唯我所用地取舍教学用书的文本内容.........44
二、多角度地审视教学用书的功能....... 47
三、因“情”制宜的使用教学用书.....49
四、小结.....51
第四章 初中历史教学用书的使用策略
一套好的使用策略是发挥教学用书在实际教学中作用的重要一环。本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试图从教学用书的文本内容、教学用书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上,提出初中历史教学用书的使用策略。
一、唯我所用地取舍教学用书的文本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用书的文本内容共分为五个模块,本章将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教师使用每个模块的方法。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设。教学需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并由此展开,说明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48]因此,教学目标的准确设定,至关重要。教学用书所确立的每课教学目标,是以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为依据,分别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设定的,每个方面的目标设定都很明确。而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教科书的特点和学生的共性设定的,并未考虑地区、学校、班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自己所在地区、学校,尤其是自己班级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来设定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如若不加思考,照搬教学用书给定的教学目标,则可能会导致低效教学,甚至背离应有的教学目标。一是确立自己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历史教学用书的教材分析包括对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教学用书设定了重点和难点,并给出了设定重难点的依据。对于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我们认为,重点和难点的设定是相对的,应该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学生整体所拥有的历史基础程度不同,则决定了重难点设定的不同。可能某个知识点在这个班是难点,但到另一个学习程度好的班级,就不能作为难点了。因此需要一线教师,立足历史课程标准,依据学情,参考教学用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定适合自己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并且在备课中,还要思考如何在讲课中更好的突出本课重点和突破本课难点。二是切忌照搬教法建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用书给教师的教法建议比较详细,有的课还给出了具体的导入和具体的授课方式。对于一线历史教师而言,确实减少了大量的备课时间,甚至有的课可以拿起教学用书就能去上。但这些教学方法建议毕竟是编者对教科书的理解,编者也是站在所有学校和学生的共性的立场,提出的教学方法建议。但教学方法各种各样,教师不能为了省事,直接强搬,如此是不可取的。我们认为,应该在考虑学校的实际条件的基础上,从教学需要和效果出发,采用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发挥相应的作用。
...........
结 语
2011 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开启了又一轮新的历史课程改革。截止目前,新课改已进行了 15 年,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本文选择初中历史教学用书为切点,试图从一个侧探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效果。之所以选择该研究,一是基于本人读研之前在一线教学经历感触——历史教学用书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二是在前期调查中发现现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的版本依然停留在 2001 年,,显然,其教学用书滞后于新课的步伐;三是目前学界对初中历史教学用书研究的较缺乏。本文以新课改为背景,以湖北省黄石市城乡初中历史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人教初中历史教学用书的使用状况。通过全文考察,得出如下主要观点:
(一)目前黄石市初中历史教师对教学用书的使用呈现出不同的心态和使用方法。主要表现为:一是总体上对教学用书使用频率高,但依赖程度低;二是有选择性地使用教学用书的内容模块,并呈现出两种差异,即使用内容模块频率的差异性和内容模块对教学帮助程度的差异性;三是教学用书的使用游离于实际教学与新课改之间,即教师在教学中既离不开教学用书,但又认为其内容与新课改脱节,更不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四是与其教参并行使用,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五是教学用书的主体是教师,但在内容上也选择性地给学生使用;六是教师在现实与理想中被动地使用教学用书,即教师对当前教学用书不尽满意但又无力改变现状。总体来看,历史教学用书在实际教学运行中处于一种被动的权威,即食之味淡,弃之可惜的尴尬地位。
(二)目前黄石市教学用书之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发挥到权威性或指导性和启发性的作用,其主要原因:一是初中历史教学用书在“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参考资料”、“学术动态”和“图画说明”五大模块编写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二是初中历史教学用书内容的滞后性,造成在理念上与新课改的脱节,在教学和专业知识上阻碍了教师的成长,在更新速度上与其他教参、学生学习之间形成了位差;三是教师使用教学用书方法的不科学性,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教学用书的作用、对待教学用书的态度不端正、不能结合学情来使用教学用书;四是教学用书编辑成员构成的单一性。
(三)教师是使用教学用书的主体,但教师必须寻找和掌握一套好的方法,才能使教学用书在实际教学发挥作用。本文提出的教学用书使用策略:一是以适用性、创造性、选择性、前瞻性和动态性为原则,以唯我所用为出发点,取舍教学用书的五大模块内容;二是应从权威性、启发性和专业成长等多角度地审视教学用书的功能,既要树立教学用书在教学的“权威作用”,也要破除其“万能作用”;三是以端正态度为前提,以吃透教材为根本,以学情为依托,以借鉴和吸收为助手,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用书。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用书的作用,从而使得教学用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50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5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