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培训在临床护理的应用研究及效果观察
师资培训在临床护理的应用研究及效果观察
【关键词】师资培训;上岗前培训;应用效果;护理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护理也提出了跟高的要求。整体护理临床教学在我国多数教学综合医院广泛开展,有其在护理学生临床带教中开展多年,但是其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较大的困难。文献报道显示[1]:我国临床护理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整体护理师资。虽然临床护理程度、护理查体、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在护理教科书中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是临床护理过程中部分带教老师对于护理程序、护理查体等尚未完全掌握,再加上师资得不到系统、正规的培训,导致我国护理质量难以取得突破。近年来,师资培训在部分临床护理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2]。为了探讨师资培训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各教学医院的正式学员60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各教学医院的正式学员60名,根据培训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名,男16名,女14名,年龄(23-45)岁,平均(34.5±2.9)岁。其中,10例副主任护师,12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观察组30名,,男15名,女15名,年龄(21-46)岁,平均(35.1±3.0)岁。其中,9例副主任护师,14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本次临床培训均经医院、学员同意,试验通过医院伦理会批准,学员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学科已经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护理学的对象和范围也从狭义的医院临床进一步延伸到广义的多角度、全方位护理。同时,护理模式也从向患者健康为中心转变,导致护理理论不断向边缘学科拓宽,使得信息量、知识量不断增加,从而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该具备优良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
近年来,师资培训在临床护理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2组学员提问考核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员采集病史、护理查体、护理病例及总分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师资培训适应了现代护理教育需求和临床护理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护理过程中不会受到学员专业、学历的影响,能帮助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开拓视野,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同时,师资培训能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培训模式具备开放性、多样性、创新性等特点,能避免传统培训过程中的的封闭性、单一性和被动性。学员培训过程中能够通过头脑风暴、场景演练的案例真实化,能综合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心理素质和相互协调性,实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目标,能做到“以学员为中心”,运用灵活直观的教学手段,加强信息交流与反馈,从而提高教学满意度[5]。本研究中,观察组学员培训满意度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师资培训过程中内容针对性较强,学员相对较少,效率较高,能大大提高培训效果,保证每一位学员能针对性的安排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学习,能提高学员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教学能力的培训,既有补充又有转型,从而更加适应临床护理人员自身发展需要。培训过程中评价方法也实用性也比较强,主要通过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方式进行,主要通过小讲课、教授技能、情景交换等方式进行,让学员能融入整个培训过程中,保证学员能在学中做,做中学,综合评价培训效果,更加直观、形象的帮助每一位学员正确掌握知识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每一位学员主观能动性,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对提高医院的总体效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与常规上岗前培训相比,临床护理中加强护士师资培训效果理想,能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本文编号:150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50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