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患者化疗期焦虑抑郁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6-10-25 07:06
二、基本工作思路及可行性分析
20世纪70年代,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在特定领域内人们对于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的自信程度,,这种能力是虚拟的,不是技能,而是一个人对于达到设定的目标所具备的行为能力的信念或信心[1]。自我效能感主要起调节和控制行为的作用,进而对行为结果造成相应的影响。
自我效能的概念提出后在认知老化、成瘾行为、情绪障碍、心理困扰、学校教育等各种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举心理困扰中的焦虑抑郁为例,国内将自我效能机制应用在该领域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护士、中学生和在校大学生[2]。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焦虑抑郁的自我调节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认知因素,不仅能调节和控制人们的情感状态和行为能力,而且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调查显示,相对于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的心理状态往往更加健康[3]。李献莹等学者通过对10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自我效能感普遍不高,他们指出,大部分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具有自卑心理,自信心严重缺失,而且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其负性自动思维强度也会产生负相关,尤其是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4]。也有专家认为,不管患者的身体健康是否良好,自我效能机制都会对其情感行为起作用。然而,国内的医护人员却未能对癌症化疗患者的自我效能机制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三、论文工作计划
(一)论文摘要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案
本文编号:152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52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