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实征研究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的背泉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较快,欧洲国家开始追赶美国,但是发现差距没降反升,于是很多学者开始思考其中的原因,最后发现是生产率尤其是全要素生产率比美国化,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开始发表相关文献:Doolar和Wol巧1988)-文指出生产率在工业化国家之间就有很大的差别,美国生产率最富,其他国家的生产率都比他低,之后在1993年又发表一篇,进一步研究生产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指出行业不同,工业化国家追赶美国生产率的速度也有巨大的差异,即使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小也可能导致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由此可见生产率如此之重要;至于各国都将生产率的提髙及企业的国际化模式选择作为政策研究的一个热点。之后企业层面生产率的研究层出不穷,开始为贸易领域文献研究注入新的思想。
(二)现实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国数据得到了很好的统计,特别是企业微观层面的数据不断得到完善,各国学者开始拿微观企业层面数据做实证,1995年Bernard发表文献中关注到了之前鲜有人关注的现象,那就是一国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出口企业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之前的文献都认为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都会选择出口,事实却是大部分企业都只在国内市场生产和销售,同时那一小部分出口企业的特征是规模大而且生产率也高。这些新现象和新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异质性企业在国际化模式选择及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不同表现,并开始从企业层面去理解企业的贸易行为和选择。
(三)理论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原有贸易理论解释已经力不从也,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缺陷开始凸显。之前完善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及新古典经济学等贸易理论,对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问题研究的很少,之后又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结合构建了新的贸易理论体系,但是仍旧无法解释二战后贸易领域出现是新问题。总之,之前着眼于产业层面的贸易理论缺陷己经开始凸显,且己经无法解释来自于企业微观数据揭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现象。此时新新贸易理论开始应运而生。
........................
第二节研究内容和重点
一、研究内容
文章结构大致包含基础部分、理论部分、实证部分和结论部分。从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综述(第二章)开始是其基础部分,首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进行了简单的评述。接着探讨企业的异质性内涵,及企业异质性尤其是企业生产率与国际化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解释,理论部分从理论上分析企业生产率与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内在机理,即企业生产率与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之间的相关关系(第H章)。第四章以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微观企业数据,首先估算出企业生产率,通过对企业生产率的计算得出相关结果分析,结论显示了企业生产率水平与出口模式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又选择企业异质性最突出的几个特征变量,以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微观企业数据为主,由理论到实证,利用线性回归法、probit模型、logit模型和o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化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对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国家化模式选择的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实证分析得出:生产率越高,规模越大,拥有国外的公司或组织的份额越多,获得融资支持越容易和产能利用率越高的企业,采用间接出口模式的倾向越低,企业高管工作年限越久的企业采用间接出口模式的倾向越高,最后,第五章将基础部分、理论部分和实证部分的结论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并给出相关政策启示和建议。
二、重点与难点
根据研究框架及内容,研究重点与难点有两个方面;
(一)对出口模式进行细分测算企业生产率,验证企业国际化模式的选择
在生产率差异的情况,要着重估算企业的生产率,而生产率的计算及测算方法是其中的一个难点,是实证分析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接着用计算好的企业生产率,分析企业生产率与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关系,为下文即将进行企业多项异质性因素与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之间关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如何在异质性企业理论模型框架的基础上,引入企业生产率、企业规模、融资约束、创新、企业高管工作年限等异质性因素,并将这些异质性因素与企业国际化模式联系起来,充分考虑直接出口模式、间接出口模式及混合出口模式和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之间的转换关系,验证企业可能选择的国际化模式,以及对进入国际市场最优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影响等,是此文研究重点之一。
.........................
第二章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综述
第一节国外相关文献
随着企业层面的贸易调查数据可获得性的逐步提高,不断涌现出原有贸易理论难以解释的经济现象。其中国际化路径扶择作为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线索。在该线索中,企业要么退出市场,要么进入市场,进入市场又分为只在国内销售、出口到国外市场或者是对外直接投资三种方式。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基础
Melitz(2003)—文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而较低生产率的企业只能继续服务国内市场生产甚至被迫退出市场,且贸易自由化更有利于企业生产率的增长,在此文献中,MelitZ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理论模型,并用此模型去解释国际贸易领域中企业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及企业的国际化决策行为,开创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先河。
Bemardetal.通过对李嘉图模型进行扩展,构建异质性贸易模型,最终得出和Melitz类似的结论,结论还得出,企业生产率和规模都会对企业的出口产生影响,如果贸易壁垒降低也就是成本降低将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出口,论文还用美国和其他46国贸易数据验证了这些结论。
上述几篇文献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其实就奠定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基础,之后许多都是以为基础而进行的深入研究。新新贸易理论主要解释了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或是不从事出口贸易的原因,决定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等进行资源配置等的取决于因素,研究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决定因素。
..........................
第二节国内相关文献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新新贸易理论在我国适用性的经验研究
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是利用中国的企业数据来验证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出口与内销企业彼此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并未说明出口的企业生产率是在出口前还是出口后才高于内销企业生产率的,原因又是什么?其实主要就是研究企业生产率和企业出口之间的关系,新新贸易理论关于内销企业的生产率低于出口企业的解释是;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企业出口会面临一个固定的进入成本又称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这个成本导致能顺利进入出口市场的是那些能负担得起高额成本的生产率水平高的企业,也就是企业成为哪种类型的企业一般是由企业自身生产率水平决定的。
目前我国学者对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它在我国实用性的经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关注生产力惇论是否存在,及为什么出现这种存在性。黄静波等(2011)验证了企业异质性对我国的出口决策的影响,它采用的异质性特征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率、金融约束、出口经验等;李春顶(2009,2010)还有汤二子等(2011)通过对我国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内在关系的验证,对惇论做出了解释;汤二子和刘海洋(2012)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基础上研究到底哪些因素对出口产生决定性影响,并以家具行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异质性企业贸易的基本结论;聂文星等(2013)依据演化经济学分析思路,并指出由于企业技术和制度的路径依赖导致了中国企业的"生产悖论。”
..........................
第三章企业异质性与国际化模式选择.............12
第一节企业异质性内涵...............12
一、企业异质性理论的形成..............12
第四章企业异质性与国际化模式选择实证硏究...............19
第一节企业生产率与国际化模式选择................19
一、企业生产率与国际化模式...........19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肩示..................37
第一节研究结论...................37
第二节主要结论的政策建议..................38
第四章企业异质性与国际化模式选择实证研究
第一节企业生产率与国际化模式选择
一、企业生产率与国际化模式
按照上章理论,影响质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企业的生产率水平。生产率最高的企业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去攫取高额利润,生产率居中的企业选择出口模式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生产供应,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则会被市场所淘汰。在此,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库中的我国微观企业数据进行检验和分析。由于产品偏好、目标市场化及贸易成本等方方面面的千差万别,企业选择国际化模式时企业生产率阔值有可能重叠,有可能还存在混合出口模式。基于异质企业贸易理论我们可以测出,企业的生产率与间接出口倾向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产率高的企业直接出口到生产率低且无盈利的市场,或者直接在海外目标国进行直接投资,如果出现目标国市场难以进入的情况下,企业选择利用中间商间接出口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也存在生产率高的企业直接出口到生产率低的企业间接出口的市场上。
......................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研究结论
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可将企业生产率与其国际化模式的关系划分为四类:生产率低不生产退出市场;生产率居中的企业选择间接出口模式;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直接出口模式;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则选择混合出口模式或是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有部分学者已经证实了企业规模和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同向关系,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受到企业异质性因素的影响,企业规模特征产生的影响较大,如果固定成本一定的情况下,那么对于生产率较低且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间接出口模式是合理的选择;只有规模大且能致富高额成本的企业才会选择直接出口模式进入到国外市场,因此,企业规模越大,采用间接出口模式的倾向越低。运用世界银行公布的2012年我国的《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库》的数据实证后得出,规模越小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间接出口模式,反之则直接出口模式,且用不同规模衡量指标和不同模型估计后,仍旧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系。
将样本数据涵盖的三种规模的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规模较小的企业更倾向选择容易进入国际市场的间接出口模式,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直接出口到容易进入的国际市场,对于难以进入的国际市场很多企业选择间接出口模式,那么其直接出口的份额就可能会降低,因此在目标市场特征不定的情况下,会化估企业规模与间接出口模式的负向关系,因此相对于在目标市场特征确定情况下,即给定国际市场情况下,对企业规模与间接出口模式选择之间关系的回归是稳健的。
企业的生产率与间接出口模式选择关系显著为负,即生产率对间接出口贸易比例具有稳健的负向影响,同时企业规模与企业生产率的同向关系得证。这说明,在国际化模式选择中,企业生产率越高采用间接出口模式越低,企业生产率越低将采用间接出口模式,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将会被迫退出国内市场;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供应本国市场;生产率居于中游环节的企业选择间接出口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选择直接出口模式进入国际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且随着企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企业由退出市场逐渐转变为供应国内市场,接着开始尝试间接出口模式,随着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步开始采用由间接转向直接出口模式进入国际市场,为了降低成本,继续扩大销量,提高利涧,企业还可能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由第H章我们还可以得知,采用混合模式出口的企业生产率可能比直接出口的企业生产率更高,可能的解释就是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贸易,采用混合出口模式的企业能够更加灵活的选择国际化模式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和获取更高的利润,在收益提高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最终实现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致使企业混合出口的生产率高于仅间接出口和仅直接出口的企业。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153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53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