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昌益热力公司7S管理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煤、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世界储量的 15%、2.7%、0.9%,煤产量世界最高。这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长久以来以煤炭为主的局面,新型能源的飞速发展并不能立即取代煤炭在我国能源利用中的主导地位,工业动力来源、居民供热、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仍需要通过大量的煤炭供给实现,因此煤炭的开发、加工利用效率以及水平成为该行业乃至社会关注的重点,然而我国煤炭在开采利用方面存有以下几点不足:1.开采方法和技术设备的缺陷导致煤炭加工利用效率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无效的运输增多从而增加生产成本。国产锅炉运行效率低下,除垢清洁水平不佳也导致了煤炭燃烧利用率低。设备的不定期护理维修、使用超负荷都加速机器设备的失效更换,也是煤炭业成本提高的因素。2.煤炭的开采造成水土流失,燃煤过程产生气体影响空气质量且对人体造成危害。东北、山西等许多老牌煤炭供应地区近年来已经纷纷出现严重的环境恶化,雾霾、地面下沉现象频发。基于此煤的开采、运输、加工、产能等相关工业产业环节的发展则成为关系到能源利用率、综合成本、行业发展前景趋势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加之煤炭的不可再生性迫使煤炭相关企业加强对于煤炭生产加工过程科学管理的重视。资源节约、增强资源可持续性等可能影响到产业规模以及企业发展的环节需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对于煤炭类相关产业的管理质量研究必不可少。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外企业的7S管理运用情况,分析其运用效果,结合前人实践经验得到的结论,运用7S管理理论方法优化现场生产管理,进而对某燃煤热源企业进行实例验证,通过分析其基本情况、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7S现场管理灵活地论运用到该燃煤企业的现场管理中,创新点在于在进行管理质量0评价时运用到系统安全管理的理论,将定性评价变为半定性半定量的分析评价,得到的判断结论更有说服力。继而对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提升现场管理质量、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目的,同时对我国燃煤类热源企|业发展做出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指导。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1911 年)中阐述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应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现场工作的最佳方式,也就是人员、设备、物料、环境的标准化。 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 年)认为企业的现场作业应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面内容,并在书中提出了包含分工、命令指挥的统一性、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公平等 14 条原则,他的创新之处还在于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人为可以通过对人员的教育提升管理质量。而韦伯则认为需要把整体化分为不同的基础作业,进而将各部分任务分配给更微小的个体人员来完成组织总体目标。组织通过规划进行能级分配,不同的层级对应分配不同的权限,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要进行明文规定,不同的层级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司其职的同时又互相配合,这样的体系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以及组织的可靠性。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在沿用以上的现场管理理论但并不深入透彻以至于收效甚微。
...........
第 2 章 7S 现场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7S 理论的基本内容
7S 理论是包含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以及素养等内容的现场管理活动,它在日本 5S 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扩展了安全以及节约两项内容,对于生产过程现场的包括流程、布局、效果在内的一系列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控,更有益于企业综合管理质量、水平乃至员工素质的提高。7S 中每个词汇表达的具体内容及目的可以理解如下:将包含人员、物料等在内的生产要素依据是否需要进行分类,对于需要的还要按照使用频率进一步分类,经常使用(每周甚至更段时间就要使用一次)的要尽量放在近处,偶尔使用(每个月使用一次或半年内使用一次)的要素可以放的稍远些,对于一些很少使用(一年内很少会用到)又不能丢弃的可以表明收藏地点然后存放起来,对于物品间的性能效果会相互影响的要分开隔离储存。对于不要的东西要看处理的难易程度以及效果,对于有剩余价值的可以处理换取一定费用,无价值且容易处理的需要立即处理,相对较难处理的可以选择恰当的方式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保障经济效用的前提下,全面检查工作场所腾出空间,防治资本挤压的同时又能防止由于人失误造成的物料误用,杜绝安全隐患。
..........
2.2 7S 管理实施步骤
为了更好的实施 7S 作业现场管理,首先需要制定出 7S 管理实施的步骤作为指导,对于不同场景的 7S 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模式有所不同,但以下内容是各类场所 7S 管理的共同关键点: 1.对全体人员进行 7S 管理动员,通过对国内外生产企业实施 7S 现场管理案例的介绍分析,使各能级人员认识到实施 7S 管理的必要性从而提升人员能动性积极参与到 7S 管理的推广中。 2.建立专职 7S 管理推行小组,负责企业 7S 管理的组织策划、培训推动、检查验收、标准审核等内容环节的制定、实施。 3.建立健全的层级结构,对于各子系统、各组织结构分配明确的任务并做好子系统间的“接口”问题,做到对于每个问题都有人负责,不浪费人员也不出现任务分配不明确出现问题互相推脱的现象。 4.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包括但不限于现场操作人员,对于各层级、组织结构的领导也应定期进行管理培训,管理人员对于管理方式理解的不全面不准确将很大程度的影响管理实施的效果。 5.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对人员的管理不能单纯的依靠指挥、命令,激励与刺激是提高人员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与作业效果的有效手段,奖惩分级更能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 6.定期反馈 7S 管理进展与成效。每次系统的实施 7S 管理之后要对效果进行记录分析,观察是否对管理起到了明显的改善,对于明显改善的措施继续坚持实施,未达到效果的要着重分析原因,尝试改变策划或具体实施环节,使管理进入策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动态循环效果,即实现 PDCA 循环。
................
第 3 章 丹东昌益热力公司现状 ........ 12
3.1 丹东昌益热力公司概况 ...... 12
3.2 丹东昌益热力公司的组织结构 ........ 12
3.3 丹东昌益热力公司的生产流程介绍 ....... 13
第 4 章 丹东昌益热力公司现场管理状况评价 ..... 15
4.1 清洁整理方面现有问题分析 ..... 15
4.2 工作人员“素养”分析 .......... 15
4.3 安全管理评价 ........ 17
第 5 章 丹东昌益热力公司 7S 管理推行过程 ...... 28
5.1 改善现场管理的基本思路 ......... 28
5.2 7S 管理推进具体措施 ......... 35
5.3 7S 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启示 ........ 41
5.3.1 7S 管理存在的不足或亟待解决的问题 ......... 41
5.3.2 7S 管理中得到的启示 ......... 42
5.4 7S 现场管理实施效果总结 ........ 43
第 5 章 XX 燃煤类热源厂 7S 管理推行过程
5.1 改善现场管理的基本思路
为了XX燃煤类热源厂能够更好的实施7S作业现场管理,首先需要确定出7S管理实施的基本思路,在此主要是以第二章中提到的实施7S管理流程框图作为指导,并结合热源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思路:7S现场管理的总目标在于提升车间、部门的整体形象;确保安全生产减少损失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维护职工身心健康;提高各部门、车间、班组的现场管理水平,尽可能降低各项费用;使现场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提升企业竞争力。对于7S各项的分目标则是达到以下要求:整理——区分现场材料是否需要,定期将不要的材料进行清理,为生产现场提供充足的作业空间。整顿——将所需物品分类有序摆放,并做出标识方便查找使用,提升工作效率。清扫——除去灰尘污渍杂物等,保持生产场所洁净,为生产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清洁——在清扫基础上维持干净整洁的状态,利用制度加以督促。素养——提升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品质,通过对人员的培训使其注重现场管理,人员有序、认真负责。安全——保护职工的健康、安全,保护公司财产不受损失,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保证不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节约——物尽其用,良好的节约习惯能够提升资源利用率,保障企业生产利益。7S现场管理的效果评定应该以是否能够达到以上7点分项目标作为判定依据,以此为基础根据生产需求进行动态循环调整。
结 论
本文通过查看相关文献、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导向以及调查 XX 热源厂生产管理现状,最终确定所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对企业现状进行分析,然后运用系统评价方法对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得到评价的结论后据此提出 7S 管理的思路以及具体措施,并以 XX 热源厂为例,,以其 S 现场管理经验的总结为其他企业提供改进建议。在课题研究中主要的创新点在于,对 XX 热源厂管理现状的评价中,引入系统安全理论及方法,将事故树、PHA 预先危险分析和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相结合,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系安全生产现状。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管理办法 本文创新点明显但也有不足之处,在管理质量评价方面着重对于系统安全管理进行评价,对于其他方面的管理质量没有进行过多的分析。7S 现场管理组织构架只是进行了大概分级并未进行深入研究。由于时间和篇幅有限,没有建立一个对于各种类型企业都适用的企业管理评价体系模型。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53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53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