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墙壁的声音——对S小学墙壁文化的质化研究
绪论
选题之前,笔者在南京和三峡市各走访了3所小学,并通过电子媒介观察了不同地区的小学墙壁文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学校墙壁文化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正是因差异所在,更激起了笔者的对一系列问题思考。从宏观角度出发,目前学校的墙壁文化都在说些什么?谁在让墙壁说话?教师和学生都从墙壁话语中听到了什么?他们心中真正希望听到的又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把物质形态的墙壁真正转化为一种教育文化力量,使其更好地发揮教化作用,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送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献研读使笔者发现已有的关于墙壁文化的研究,或是对墙壁布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表面化分析,略谈感想和验策略。或是针对墙壁文化中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对标语进行详细探析。而对墙壁文化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系统研究的还较少。这种由实践调研引起的思考,对已有研究的不太满足,使得笔者基于墙壁文化应具有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道德教化意义,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进入到了具体的校园情境中,重点以S学校为例,对其墙壁文化的话语内容、话语的制作主体,师生从墙壁文化中听到的声音,以及他们希望听到的声音,结合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
........
第一章为什么是她?
一、"众里寻她千百度"
质化研究是我第一次接触。起初,之所选择它,原因在于道听途说或者潜移默化。我曾经固执地认为思辨型论文需要很深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学术思维能力,而量化研究需要大量的问卷调查和数据测量,两者对我来说难度很大。由于自我感觉喜欢与人沟通,并善于发现问题,而且也确实对实践性问题很感兴趣。所以,我最终决定要做质化研究。研究开展之前,经过研读文献发现,质化研究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收集第一手资科是写好质的研究的关键,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该选择什么地方、什么样的学校,收集所需要的资料。经过深思熟虑,依据现实状况,当我走进校园开始我的研究时,才真正地体会到质化研究的艰辛。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角色扮演让我深知必须踏实地将自己的研究进行到底。在亲身参观了A市和三峡市23所不同程度的小学后,选定了S小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我在S学校共听了50节课,访谈了13位学校领导和师生,并有幸带着小学生亲手装扮了四(1)班教室的墙壁,身影遍布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体验让我真切地感受了儿时的校园生活,对学校墙壁文化的现状和相关呼声也有了深入地了解,也是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二、S学校的模样
校门门左侧的白色围墙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右侧则是"敬业修德,强健身体",几棵高大的杨柳像守卫战士保护着校园。走进发亮的不诱钢伸缩式大门,经过门卫室,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并不大的花园,各色鲜艳的花儿和不知名的植物点缀其中,花园紧靠行政楼的一端,抬头,两行金色的醒目大字映入眼帘:"为幼苗茁壮成长,让小鸟自由飞翔"。四个兵兵球台位于右手边,时常会有老师和同学在此打球。S校园更像一个家,硬化的水泥路靠左分布,曲径通幽,直通校园内部。道路左侧墙上画着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墙壁画。步行大概20米,校园的主阵地呈现:新建的少年宫,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不大不小的运动场地,节目演出的舞台,绿茵茵的草坪,婉约动人的倒垂柳,地面上找不到任何纸屑。美丽的校园环境让人心旷神怡。之所说是主场地,原因在于继续往前走,是校园的"后花园"。"后花园"主要由食堂、学生宿舍楼、教师宿会楼和厕所组成。S小学原有的旧校舍位于此,冬青树、松柏将这里装点成了绿色的世界。我留心参观了主阵地和后花园的每一个空间,随处都是整洁的面貌,这让我对S小学的校园环境既热爱又好奇。
第三章谁在让墙壁说话.....33
一、"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33二、"我的天地我做主".....36
三、"展我魅力风采".....38
第四章"我"听到了什么.....43
―、听见,却听不懂的……43
二、听懂,但不想听的……4
第五章"我"希望的声音.....52
―、希望1:"说点儿能让我们看得懂的……"........52
二、希望2:"说的话要符合我们的口味……".....54
第五章"我"希望的声音
―、希望1:"说点儿能让我们看得懂的……"
笔者认为,"懂或不懂"与"认知"有着必然的关系,而认知在人的品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品德发展一般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道德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基础,伴随着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同时,清晰的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1那么,小学生的认知具有怎样的特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知觉、感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逛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其记忆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不仅在S小学,研究者到访过的其他学校,对于墙壁文化的这种情况,师生都提出了类似的呼吁。因此,在学校的墙壁文化建设中,管理者要进行换位思考,注重老师,特别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墙壁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师生的认知水平,表达形式尽量丰富多样,如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甚至可加大师生参与的力度,这将有助于吸引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因喜欢而识记,逐步消化墙壁文化的内容。同时,线显易懂的墙壁话语也便于老师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而使墙壁文化在无声中发挥其真正的育人效果。二、希望2:"说的话要符合我们的口味……"
每个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与尊严,属于人类普遍接受的命题。人的尊严是个人获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理由,教育必须根据这一原则而选择自身的与个体的交往活动方式。斯宾塞也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写到:"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于本质上除了知识传递,道德培养外,就应该是对孩子权力的尊重,不明白这一点,任何苦也孤诣的教育都会是失败的。"由此可见,部分墙壁文化用强制性口气和师生对话,把师生当作"奴隶"看待,是对人性自由的忽视。送也违背了当前国家提倡的人为本"的教育观,是一种不人道的教育。正如学者所言:"如果教育伴随着强制和压迫,伴随着痛苦和恐惧,伴随着体罚,伴随着灌输和愚弄,教育就是非人的。"目前,研究者在实地研究中观察到,送类墙壁话语在普通学校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而整体办学水平越高的学校,则愈难以发现此类缺少人情味的强硬语气。.......
结语
我试图以S小学为例,并在论述过程当中,适当地和参观过的其它小学进行了横向比较,力求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学校墙壁文化的现状,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反应师生内心的真实希望,以便能给学校文化建设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可操作性建议。由于我走访过的学校有限,而各学校墙壁文化的种类和内容各不相同,空间布局也存在差异,我在研究中无法倾尽所有,必然会有漏洞,这是本文的一大憾事。同时,因本论文是基于观察资料和访谈材料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对学校墙壁文化的描述上,相关理论部分较为薄弱。本人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会继续整理和学习有关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环境育人方面的理论著作,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不断完善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164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6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