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研究 ——以道德思维理论为基础
发布时间:2016-12-09 16:09
第 1 章 绪 论
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研究的兴起与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注有着密切关系,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范式,在青少年犯罪研究历程中特征较为明显。我国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法学界被视为这一领域研究的主体力量。随着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持续升温,学界开始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探求青少年犯罪的破译密码。事实上,学者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找到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切入点,若将相关理论与方法作用于犯罪青少年时,则需要一个前提,那便是犯罪青少年自身。溯本求源是人类的本性,本文试图通过道德思维理论,找到青少年犯罪行为最开始与本质的内容。道德思维作为人类认知、情感、行为的决定因素,将成为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 2 章 道德思维概念及理论
2.1 道德思维存在的条件
本文同样需要厘清道德思维的存在条件。道德思维的存在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脑器官等内在条件,另一方面是道德语言和社会规范等外在条件。首先,道德思维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既有天赋,依赖于既有的道德器官,,即大脑。正如人们无法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们也无法经历完全相同的两次道德思维过程,因为从未发现两个完全一致的大脑器官。道德思维依赖于大脑进行“思维重构”,使得道德思维呈螺旋状上升。这一观点在神经科学中被称为“神经重构”,即人们身体每天会产生十万个新的脑细胞,若这些新细胞放置在那里不使用的话,最终将变成废品。当然,道德思维器官不仅依靠脑细胞的数量,灰质与神经元同样不可或缺。其次,语言作为大脑载体和社会建构的双重符号,代表着道德思维的发展层次和特定的逻辑思维方式。语言无论对道德思维主体、道德思维对象还是道德思维过程,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再次,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也是道德思维存在的必要条件,决定着一个人道德思维的水平与特点。2.2 道德思维概念界定
社会既有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是个体道德思维实践结果的总和,例如,中国传统的道德思维便是人们长期以来认识道德现象、思考道德问题、进行道德思维活动所沉淀形成的“图式”或“框架”。它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指导着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道德思维,从而决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方向和内容。可见,道德思维是社会秩序、个人修养的有效途径。现阶段,青少年道德问题严峻,稍加不慎,便会发展成犯罪行为。道德思维作为一种善的思维是否能够帮助这些迷途青少年找到人生的方向,重塑自己的道德信息库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机遇。道德思维既是改变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手段,也是帮助青少年形成完善人格的契机,更是进行青少年犯罪预防矫正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第 3 章 道德思维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61
3.1 犯罪青少年道德思维发展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613.2 道德思维培养与青少年犯罪预防矫正的趋同性 ....... 74
3.3 青少年道德思维活动的可预防与矫正 ............... 80
3.4 道德思维的“逆镜像”与青少年犯罪行为 ......... 86
第 4 章 道德思维视角下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 104
4.1 道德思维教育下青少年成长理念的定位 ......... 104
4.2 道德思维教育下家庭教养方式的启示 ......114
4.3 道德思维教育下学校德育的反思 ....... 124
第 5 章 道德思维视角下青少年犯罪矫正策略........... 135
5.1 恢复性司法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 135
5.2 社区服务令: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的首选 ............. 143
5.3 打通忏悔渠道:创新加害人—被害人刑事和解制度 .......... 151
第 4 章 道德思维视角下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
4.1 道德思维教育下青少年成长理念的定位
为了更好的思考自己,人们需要铸造好的模型,这些模型不一定是适合所有人,每个人就这样生活在他或她的模型中。人类早期便开始着手塑造规范性模型,用来定和完善人类日常生活方式。最为典型的描述便是“应该”等伦理术语的使用,从“是”到“应该”看似词语之间的变化,却是人类道德发展质的飞越。人类生活在“应该”的世界中,因此人们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样子。如同镜子中自己,人们展现给世界的样子和自己真实的样子经常是自相矛盾的,似乎无法保持一致。这种道德伪装下的本能,和动物的保护色如出一辙,赢得认同,防止被排挤。最为可笑的是,人们不但需要面对自身的矛盾,还需要辨别外界给予的不同评价信息,有正面的、有负面的。4.2 道德思维教育下家庭教养方式的启示
当然我们国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涉及的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离不开人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爱的联结。爱是道德思维的情感体现,是人性的善和最根本的德行,更是道德思维底线的最好写照。故爱的教育、道德思维教育和德育三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爱的教育作为道德思维教育基本要求,需要人们学会体验、领悟爱和发展、践行爱。家庭教养方式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青少年头脑中激发被隐藏的善根,挖掘爱的潜力,这也是青少年成长理念定位的外部重要影响因素。总之,从道德思维视角下爱的解读包括:一方面爱具有双向性,期盼获得别人的爱,但也有责任和能力给予他人爱;另一方面爱具有普遍性,无论是多么自私、残忍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且或多或少具有爱人之心。青少年不但要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爱感受爱,习得爱的能力,并能将这种能力得到发扬,促进自己人际生活的和谐、稳定,因此,爱的教育是道德思维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之一。......
第 5 章 道德思维视角下青少年犯罪矫正策略
5.1 恢复性司法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目前,国际较为认可的思路便是将恢复性司法中“公约性”因素提取出来,结合本国的司法实践创新性的进行组合。犯罪人、被害人与社区之间会直接会面;保障犯罪人、被害人的权利;需要程序辅助者参与;以犯罪人、被害人重新融入社会为目标;达成多方协议;不以惩罚为内容;以最终结果是否达到恢复性效果为评价标准。[112]216这些要素与道德思维理论倡导的理念具有较大的契合度,这也是道德思维理论能够运用于司法矫正的原因所在。在道德思维视角下,将恢复性司法的要素进行合理的运用,使其在不违背恢复性司法原有理念的基础上,得到合理性创新,更好的实践到青少年犯罪矫正活动中,还需要关注我国司法制度的现实情况。5.2 社区服务令: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的首选
本文从道德思维视角下对恢复性司法进行探讨,继而谈到社区矫正并非偶然,这缘于社区矫正的改革内容与恢复性司法的某些理念要素相呼应,当然两者最大的契合点,便是道德思维活动本身。但若只从法学视角进行解读,社区矫正在我国被界定为刑罚的补充措施,没有直接的犯罪人、被害人、社区的协商,以及明显修复各种犯罪关系及后果,看似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也容易局限恢复性司法在国内的运用,并限制社会矫正的功能化。协商、对话、平等、移情、类己等道德思维活动必备因素,是否仅存于恢复性司法中,对现有的青少年社区矫正有什么建设性的意义,这便是本文力求解答并探求的内容。.....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08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08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