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一带一路”背景下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研究——基于要素结构变动视角

发布时间:2017-01-05 08:21

1导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后危机时代以来,如何保证无衰退的经济增长己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中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发展,截止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万亿元,折合美元10.4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万元,折合8016美元,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国家收入水平,经济总量先后赶超法国、英国、日本、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不可忽视的是,伴随以实际劳动为短缺和工资持续提高为特征的"刘易斯拐点"初现倪端,及"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增长能力开始受到质疑;同时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国际间的贸易无疑是整个战略的重中之重,作为国际贸易基石的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其主要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角度阐释)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其主要从各国资源要素禀赌差异角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静惡的分析框架,揭示出国家与国家之间会产生贸易的根本原因,及一国在现有的资源要素禀赋下最优的贸易结构。然而,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分工的不断加剧,发展中国家以其比较优势来指导所形成的贸易结构,不但没有获得理论上的福利改进,还导致了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部分国家甚至出现赤贫现象。同时发这国家利用其在技术、自己、品牌、营销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长期占据高利润环节,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依附于其,并直因为过分依赖外国技术,导致本国的自主创新发展缓慢,长期甚至固化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化位。

.......................


1.2研究内容与框架

1、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

国家间贸易的产生、贸易的模式及贸易结构的演进,长久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伯内容,也正是基于贸易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其对现实中贸易活动的解释指导能为不断增强,整个贸易理论因而不停的发展与演进。伴随贸易理论不断前行的脚步,比较优势理论始终贯穿整个发展过程,并一直处于主流地位。

当今贸易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但究其根源,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新贸易理论,都是从比较优势理论衍生而来,是对比较优势埋论的约束条件不断的完善和拓展,可视为对动态比较优势埋论不断丰富和创新的过程。一国出口产品结构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经济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各种贸易理论不断试图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路径和动因进行阐释。在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各种贸易理论不断地深入地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路径和动因进行了解禪。实际上出口结构的优化仍然是比较优势演化的结果,各种理论所解释的贸易分工和贸易模式演变的根源,从广义上来说,仍是比较优势在不同居面的表现形式,其中以要素(包括技术)禀贼结构为主要内涵的比较优势变化,对一国的出口贸易仍起到主要的作用。而其"动态性"可体现在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升级加快及其引致的生产率上升。

2、"一带一路"国家要素结构与动态比较优势现状分析

根据之前的文献研究,生产要素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生产要素,即资本要素和人力要素。由于"一带一路"概念提出时间不久,沿线福射国家众多,其中很多国家都是与中国贸易活动往来较少甚至极低,一些国家的数据严重缺失,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与该区域内的国家的双边贸易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为保障数据质量,在获取数据时我们对数据缺失严重的一些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删除,保留了大部分的国家,无论从GDP总量还是贸易规摸上都具有代表性。经过对要素结构和动态出较优势的测算发现要素总量与区域内领上面积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正向关系,要素的积累速度与经济发展程度没有呈现出规律的趋势,而要素结构越优化的国家常具有较强的动态比较优势。

........................


2文献综述


2.1动态比较优势传统理论研究

从古典经济的增长理论开始,早期对比较优势的研究中都将技术视为外生变量,由此决定的劳动生产率不变。随着Romer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近代开始有更多的学者将其视为内生变量,对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也随之发展。

2.1.1早期传统动态比较优势埋论

1、"雁行"理论。亚洲最早有关比较优势的完整理论,由日本学者赤松提出,理论主要描述的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所必经阶段。第一阶段发达国家的产品凭借技术领先所形成的价格市场优势进口到发展中国家;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学习模仿进口产品中的技术并据此建立起本国的相关产业,进行模仿生产;第三阶段伴随技术的成熟和规模的增大,利用本国优势形成特包产品后向国际市场出口该产品。此后赤松与其学生小岛清(1978)将"雁行"理论用于研究二战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崛起,并将该理论丰富加工不断深化,最后提出了"雁行发展模式"。该理论着重强调作为雁头的日本凭借雄厚的资本要素,带动周边国家产业发展,最终达到像雁群一样集体前进的樓式。

"雁行"理论实质是国际垂直分工的一种具体发展模式,虽然理论产生比较早,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诸如"亚洲四小龙"等经济现象,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如果依据"雁行"理论中所描绘的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长期只能依靠自身人口基数大来发展劳动为密集型产业,而发达国家将依靠优势资本、技术重点发展利润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为密集型产业;不同国家生产函数不同,在产业梯次传递链中会出现递减效应;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将会极大的依赖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若发达国家在产业专业转移时市场大幅萎缩会严重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对该产业的继承,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2.2基于要素结构变动的动态化较优势理论


2.2.1国家要素丰裕度的动态变化

常见的研究一国要素丰裕程度变化多是通过要素变动模型,当要素积累程度发生变化时动态比较优势的演进将如何受其影响,并进而影响一国的贸易模式和国家福利效应的变化。此类模型均是在以H-0模型为基础,深化发展而来。H-0模型是国际贸易埋论的另一个基石,Romalis(2004)等的研究指出,国际间产品贸易中蕴涵了要素服务的思想,产品的生产和贸易都与生产该产品的要素禀赋、要素价格紧密相连,并直接体现于产品价格之上,这为H-0定理的基本预测提供了有力支持。

另一个扩展是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tolpler-SamuelsonTheorem),该理论研究了商品价格变动对其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认为当国内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上涨时,那么生产此种产品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就会上涨,从而关稅会提高该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收益。雷布津斯基定理研究了国际贸易受到一国要素数量变化的影响,当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要素在商品价格不变时,存量的增进将导致要素价格的降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商品的价格并没有发生变化,这将会促使生产者提高用该要素所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当出口产品的产量增加,而另一种产品产量减少时,那么将导致该国贸易顺差,反之亦然。

宇泽弘文(1965)等人通过新古典增长理论和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融合,自创了一种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描述了比较优势长期动态演进的过程,详细地分析了资本积累对与一国贸易格局的影响:随着资本劳动比率的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比价优势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家往往是资本可以自由流通的效果。Findlay(1970)证明了一国储蓄的增长会对本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产生促进作用,进而证明要素积累对出口结构的演化作用。

.........................


3“一带一路,,国家要素结构与动态比较优势现状分析...........34

3.1"—带一路"战略背景概述................34

3.1.1‘‘一带一路"战略背景意义..............34

4要素禀赋结构演进对动态比较优势作用的机理分析.............57

4.1物质资本积累对比较优势动态演进的作用机理分析...............57

5要素禀赋结构变动影响动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一带一路国家层面..............87

5.1计量模型的构建与说明...............87

5.2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88



6要素禀赋结构演进对动态比较优势作用的实证分析:中国省级层面


6.1计量摸型的构建与说明

本章将从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展开要素禀斌结构演进对动态比较优势作用的实证分析。如前所述一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决定了该国在国际化专业分工的地位和贸易模式,而比较优势的形成与要素结构禀贼密切相关,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要素的成本,最终会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根据之前的研究,要素结构对动态比较优势的影响主要有以下途径途备:首先是随着物质资本的积累,人均资本劳动比发生变化,使得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发生变化,资源重新配置从而改变原有资本劳动比,影响出口产品成本,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产业。其次人力资本的增值,也会在原有的生产条件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形成新的出口优势;最后技术进步所导致的规模报酬递增可以在原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基础上增加产出,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使得在产品国际市场上更具有优势,改变贸易结构。目前国内外从要素结构变动视角考察比较优势动态增进的研究很多,但都是基于某一种单一要素变化引起的动态比较优势增进,很少有人将多种影响因素同时纳入分析框架,故本文构建一个包括全部主要要素的计量模型,以求具体分析出要素变动对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影响。

.....................


7研究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获得了高速发展。随着新世纪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与全琼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关联性也越来越强。然而随着经济全琼化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中国廉价的自然资源、劳动为等传统要素的红利正在逐步丧失,伴随以实际劳动为短缺和工资持续提高为特征的"刘易斯揚点"的初现倪端,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增长能为开始受到质疑;同时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便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酸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何保证无衰退的经济增长己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主要的结论体现在以下方面:

1、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研究热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从静态的分析框架开始,假设进行自由贸易的国家初始的比较优势不同,专业化分王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自由贸易获得各自福利的提升达到帕累托最优,但各国的比较优势是一成不变的,这显然不符合现实世界,而且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微笑曲线"中间部分,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而被"低端锁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一国的生产从在某个比较优势产业独立生产转化为在产业链上的部分生产,传统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以无法对其作出解释,所以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核成、就是一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各种影响作用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会获得新的比较优势,这样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和贸易结构都会发生变化,之后的研究更#的是从影响动态比较优势演进因素的角度展开,如第二章所述,影响动态比较优势的因素很多,但究其本质还是因为要素结构变动导致了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了生产成本,使得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价格出现了变化,进而促进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34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34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a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