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论人类实践活动生态化

发布时间:2017-01-05 08:30

第一章 传统人类实践活动的生态缺失


第一节 人类实践活动的生态因素

人是自然界中的最高存在,这里的最高就体现在,他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而实践的主体就是人、客体是自然,人与自然构成了实践活动本身内在具有的基础性因素。因此,实践就是一个以自然为根基、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共生的社会化动态转化过程,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能动的对象性转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自身所期望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生态性生成与发展,其突出强调的是自然基础上主客体的分化与统一,具有其自身内在具有的客观必然性,是人类特有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和思维方式。人正是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升为人而有别于其他一切有生命物,从而不断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提升与发展,并外在地表现为人与自然间直接或间接的能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种能动性主要就体现在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上,而其基础就是自然的优先存在与发展,是以自然为内容和对象,并是在特定的具体环境内历史地展开。就是说,生态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能源是人类实践活动得以现实展开与发展的基础,更是人类社会历史得以延续性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得以实际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之所以是基础,就在于,它是贯穿其中的基本因素,并在最根本意义上直接决定着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形态、历史演变、及其兴衰成败,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并由人的社会属性所规导,从而使生态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能源具有了其自身特有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并真实地构成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运行与发展最为基本的生态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此意义上提出和使用实践活动这一概念的,并以此论证实践活动在生态自然基础上的物质性、能动性、社会性、人文性等综合特性,由此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实践发展性、生态自然性以及整体辨证可持续性等,从而使自己与以往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和其自身特有的社会历史价值,而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指引我们走向人与自然双重和解的可持续科学发展之路。这样,社会实践这一概念就为科学说明人与自然的实践生成与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形成与发展、以及人作为自然主体和意识主体的分化与统一找到了现实的物质性实践基础;强调,人是实践生成的社会性自然人和具有自然性的社会人,是“现实中的个人”,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即“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①个人,第一次科学说明了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本质及依据。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价值、人的主体地位的实现等,只能是通过人自身的各种社会性实践活动才能变成现实,并且,也只能是通过这样的社会性实践活动才能获得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人类特有的这种社会性实践活动得以展开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就是其内在具有的生态自然因素。马克思正是在物质性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只有通过物质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变革社会、发展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中,以人的物质性生产劳动实践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发展规律,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这里的生产力就是人对自然的直接或间接的实践能力,就是人与自然相互结合、辩证统一的能力,既包括人的自然力、又包括人的社会力,并以自然力为基础、以社会力为导向。就是说,尽管其外在表现形式多样、内在构成因素多重、以及其自身的演化、发展、变化具有多变性,但其核心基础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产力的生态自然基础与前提。而生产力的发展也正是在生态自然基础上通过能动的物质性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实现的,从而不断改变着、发展着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社会关系,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自身素质的提升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由此可见,哲学探究的目的不只是解释世界、说明世界,而更是要改造世界、发展世界,不只是在头脑中、而更是在现实中变革世界,而以往的所有哲学都未能实现对此问题的科学解决,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性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基础上科学说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社会历史主体---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哥白尼”式变革,即突出强调以生态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能源为基础的物质性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地位、作用与功能。

........................


第二节 传统人类实践活动生态缺失的内涵与外延

自人类从自然中形成,人就开始对自然进行有利于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能动性认识、加工、改造与转化,并在这一过程中,既形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发展即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等,又形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精神性发展即人类文明的演进与社会形态的更替等,同时,也形成并发展了人自身的本质力量以及人的主观精神、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等。这是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带给人类的积极有效的社会性成果,但是,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生态自然环境问题、以及以自然为中介的人的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现实产生与恶化也正是由实践活动本身的生态缺失造成的,这也从反面证实了生态自然环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制约因素。实践活动的生态缺失,并不是说,人类实践活动超越了、脱离了生态自然环境,并不是说,人类实践活动不再以自然为对象和基础;而是指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只考虑人对自然的能动性认识加工改造利用与转化,只考虑如何从自然中获取并享用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不考虑自然自身的有限性,不考虑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给自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不考虑对自然进行人文的保护建设修复与美化;即,没有从生态自然环境自身完整性系统运行来考量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没有从人与自然整体辩证和谐可持续的共生共演来考量实践活动的具体展开,并表现为实践活动的非生态性与反生态性两方面。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早期,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能力,也即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包括人对自然的物质性实践能力即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对自然的精神性实践能力即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还远未达到对自然自身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此时,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能力主要以人自身的自然力为主,并未形成近代社会意义上的、也即工业社会意义上的社会性生产力,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主要是手工劳作,而非机械化操作,其对自然的损坏强度远未超出自然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自净能力和自我生成能力。因此,这种状态下,在对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人们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提升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能力,如何才能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生存的更健康、发展的更美好、生活的更舒心而服务,即如何更好地从自然中获取并享用更多的物质财富、精神食粮,也即如何才能使人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而成为自然的“主人”。

.............................


第二章 人类实践活动生态化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自然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自然观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生态缺失的哲学反思

人类任何一种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合理性发展都是需要特定理论支撑的,只有理论的科学性,才会有实践的本真性科学推进,因此,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处理就必须优先回到理论;同样,针对传统人类实践活动生态缺失的问题,我们必须要优先回到对传统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反思。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就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着各种版本的哲学探析与理论论争,并在历史上大体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自然观,其理论探讨与论争的主题就是人与自然何者为“第一性”,即人与自然谁具“先在性”,以及二者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并在实践活动中具体表现为是人对自然的绝对征服役使和利用,还是人与自然的本真和谐与统一。尤其是,当人类社会历史演进到现当代,由于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人对自然的实践认知改造能力极大增强,人从自然中强制性获得极大物质财富,并完全沉浸在“人定胜天”的狂妄喜悦之中。这一时期,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发展上居主导地位的是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元分立思想,并在实践中造成人与自然的完全对立、分裂、甚至异化,进而最终导致自然对人类反自然行为的疯狂报复,即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爆发、全球性影响,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以自然为中介的人的问题、社会问题,并已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可持续。至此,人在对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所谓优越感、幸福感、成就感等已荡然无存。原有的生态环境理论本身已无法科学解答这些问题。于是,人开始对自身行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探讨进行重新思考,其哲学探析的主题也已开始转向了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本真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上来,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由主客二元对立思维趋向主客一体化的思维发展,并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更高阶段的双向互动、辩证发展。其实质就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生态缺失的哲学反思,也即对人类实践活动生态化科学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二节 人类实践活动生态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自然观题中应有之意

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自然观是一种对待自然的实践新态度,是对实践活动生态化科学发展的哲学探索与历史性论证,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更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是用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实践观来分析自然、人与自然关系,进而强调人类社会在自然基础上的历史性实践生成与发展,即整个人类社会是在对自然的历史性实践活动中逐渐生成与发展的,强调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生态自然性、实践发展性、人文目的性等。因此,在对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做到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生态性相统一,即实践活动的物质利益化与生态利益化相统一;在社会发展上,必须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自然环境优化相统一;而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真正人的复归”、“真正人类社会历史的开始”,即“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①也即实践自然基础上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自然观思想给我们的现当代辩证实践启示,即人类实践活动生态化发展。所以,人类实践活动生态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自然观题中应有之意,其基础性核心概念就是实践与自然。对此,我们可作如下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明确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②这里突出强调的是实践的革命性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本质地位与作用,强调对现存物质世界做实践的理解而不只是理论的解读;现实生活中对现存物质世界的能动性改造与转化,这不只是实践唯物主义者本应具有的历史责任与任务,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生成与发展历程。人类社会就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了人与自然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转化,从而使人类自身生生不息的生存与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支撑,进而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而又丰富的演化与发展。因此,离开了一个个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真实生成与发展,更无法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种种现象和本质,实践的这种不可替代的社会历史地位与作用,不会因为其是否被人认识与把握、如何被人运用与掌控而变化。所以说,实践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的概念、本质的概念、基础性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任何哲学相区分的根本之所在,更是我们正确、科学地理解、继承、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之所在。马克思正是在对实践的历史性考察和科学理解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纳入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来具体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本真的实践生成与发展及其矛盾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而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真正和解的科学途径和目的,实现了自然观和人类社会历史观的根本性变革和辩证性统一,进而形成了其极具智慧的、科学的、和极具前瞻性、可操作性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自然观,并在此基础上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社会性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实践认识与把握。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自然观是一种辩证实践自然观,是建立在对实践的科学理解基础上的,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一种能动的人化自然观,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生成与发展做了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阐释,强调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就是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发展的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矛盾;因而,人的解放、自然的解放,即人与自然矛盾的双重和解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解放,也即真正人类社会历史的开始。由此可见,马克思最大历史功绩就是在对实践理解的基础上把自然观中的唯物主义运用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由此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因此,只有从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自然观出发,才能形成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解读与把握,也才能真正科学、合理、全面的继承、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使其具体化、实践化,以此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生命力和活力。

...................................


第三章 人类实践活动生态化的理论探析.............84
第一节 人类实践活动生态化的内涵、外延及目的......85
一、实践活动生态化的基本内涵...........................85
第四章 人类实践活动生态化的实现路经...............115
第一节 更新发展理念.....................................115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新型自然观.................116

结束语 实践活动生态化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163


第四章 人类实践活动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更新发展理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融合就是社会的真实发展;而发展理念就是人对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观念反应,是社会存在在人类思想意识中的逻辑整合、辩证发展,所以,社会存在由实然向应然的转化与发展,就必须有着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予以科学指导与规制。然而,人类所谓的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也不是天然使然地就存在于人们思想意识中而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随着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并表现为人类思想意识中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所以,面对变化发展的现实事物与问题,我们必须是首先实现思想意识中发展理念的更新。同理,面对,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化、以及由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人类社会问题的日益尖锐化等,这一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与时俱进地及时提出一系列旨在科学解决这些问题的创造性新思维、新思想、新理念,实现发展理念上的更新,然后,才能确保在实践中釆取一系列切实有效地新举措、新方法。实践是否可行、以及如何推进及其效果如何,必须要有理论上的论证、价值上的规导。离开了后者,实践很难成功,并极易走向自己的反面。因此,实践活动的生态性转化与发展必须首先要从理论上进行整体的论证并以此为指导,如此,才能在对传统非生态性实践活动的“破”中实现对未来生态性实践活动的“立”,进而回归本真实践活动,推进人类社会历史本真的发展。而这里的理论首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自然观,由此形成对自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辩证和谐可持续的科学认识,即新型自然观的形成、发展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魅力、革命性质就是把抽象的哲学研究回归到对现实物质世界本身、以及对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社会人自身的反思,而其切入点就是现实人的物质性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一切哲学研究都应以人的物质性社会实践生成与发展为出发点,并从人与人的物质性社会实践关系来解释客观的物质世界,强调世界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辩证性与可持续性、生态自然性与社会能动性在实践活动发展中的以人为本。

..................................


结束语
实践活动的生态性转化与发展是实践活动历史性发展中一次根本性大变革,即实践活动在更高层次上由非生态性向生态性的演化与推进,涉及到实践活动各个构成要素和环节间的生态性转化与发展,既有主体人的生态性转化与发展,更有客体对象及其活动中介的生态性转化与发展,同时更是伴随着实践活动目的、过程、结果的生态性转化与发展,并根植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践活动的生态性变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历史未来发展的整体和谐可持续,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对象性辩证一体的生存与发展,即人的解放、自然的解放、以及真正人类社会历史的开始,并具体涉及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公平正义性、全面自由性、和谐可持续性,以及人类自身本质力量的真正回归,等等。而所有这些的实现,也都只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又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且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不断做出更加符合人性的可持续性哲学探析。哲学介入现实是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定性,但其最终建构的还是人的精神信仰,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真正解放。而人的解放是一历史活动,需要“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①,并“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②。这里的现实手段,在最根本意义上,就是指人对自然的一切实践活动,并集中体现为以生产力的发展也即人类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为特征和目标的人类物质性、精神性生产生活实践活动。自人类出现以来,人与自然间就在人对自然的物质性、精神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着矛盾运动,并由此获得彼此各自的存在与发展,因此,只要有人的存在,人对自然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就不会终止,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就不会彻底解决,而人类社会历史就是在这一矛盾运动中得以永恒展开、丰富与发展的。因而,作为旨在实现人与自然间整体辩证和谐可持续性生存与发展的,即科学辩证的处理人与自然间矛盾运动的生态化的实践活动必然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现时代的今天,我们正处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变革时期(即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换,并表现为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转向、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生态转向等),人与自然整体辩证和谐可持续的生态自然观、社会发展观等还远未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还远未转化并形成人类实践活动的新常态,而以对自然的掠夺、占有和对物质财富的创造、享用为特点的现代性仍占主导地位,并仍然突出表现为人与人间利益的争夺和分割,致使人与自然矛盾运动异化发展的突出表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普遍化、尖锐化、危机化,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实现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生态性转化与发展。而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生态化发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最有效展开形式—生态区域性协作也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区域性协作就是要在发展中实现区域内利益的共享、风险的共担,这里必然会涉及到区域内各方既有利益者利益的重新调配与分享、以及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等的公平落实等,同时,还需要对区域内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利益协调,必会引起各方不同的反应和行为,尤其是,由生态区域性协作走向生态全球化运作,更是在国际范围内受到来自不同利益集团的各种反向作用。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实践的具体化—人类实践活动生态化必然会遭遇长期的顽固抵制,尤其是在利益的整合仍然是以人的利益、自我利益为核心,而不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利益、人类社会永续性公平正义和谐发展以及个体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点和目标的背景下,这种转化与发展必然是困难重重、甚至“危机四伏”;因此,我们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破(即对传统非生态性社会发展模式弊端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批判),并在破的过程中实现对其的建设性辩证否定(即立的任务)。而破与立的辩证统一本身就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理念本身的生态性转化、理念到实践的转化、以及实践活动生态化的具体实现程度、表现状态等多层次多阶段的复合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34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34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d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